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梦竹

作品数:4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基因
  • 2篇牛膝
  • 2篇克隆
  • 2篇基因克隆
  • 2篇川牛膝
  • 1篇电镜
  • 1篇电镜观察
  • 1篇亚细胞
  • 1篇亚细胞定位
  • 1篇抑菌
  • 1篇抑菌作用
  • 1篇生物信息
  • 1篇生物信息学
  • 1篇拟南芥
  • 1篇细胞
  • 1篇细胞定位
  • 1篇细胞分裂
  • 1篇抗生素
  • 1篇基因研究
  • 1篇基因研究进展

机构

  • 4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作者

  • 4篇陈稷
  • 4篇何梦竹
  • 2篇田孟良
  • 1篇闫燊
  • 1篇童凯
  • 1篇姜美杰
  • 1篇唐勇斌
  • 1篇李瑞

传媒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川牛膝与麻牛膝的形态鉴别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鉴别川牛膝与麻牛膝形态特征。方法运用组织切片法和显微电镜观察法,对川牛膝“宝膝1号”与麻牛膝的组织形态进行比较、鉴别。结果川牛膝与麻牛膝在花序、茎、叶片和根部组织形态上有明显差异。川牛膝为主根系植物,茎中有4个维管束,表皮毛数量较多,叶片呈浅绿色,叶绿体发育正常;而麻牛膝为支根系植物,堇中有2个维管束,表皮毛数量较少。此外,麻牛膝叶片在高海拔地区呈深绿色且有大小不规则的黄色斑点,有嗜锇颗粒出现,然而低海拔地区的麻牛膝并无此现象。结论确定了川牛膝和麻牛膝的主要形态特征,并为川牛膝和麻牛膝的鉴别提供科学依据。
梁欢何梦竹文青松陈稷黄进田孟良
关键词:川牛膝电镜观察
拟南芥TONSOKU基因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9年
拟南芥TONSOKU (AtTSK)是一个细胞核内的绑定蛋白,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目前TSK研究结果,本综述旨在系统地对拟南芥AtTSK基因的结构特点、基因表达、蛋白定位、系统进化以及功能进行综述,并总结了AtTSK在调控细胞有丝分裂、修复DNA、维护染色体结构、维持转录水平的基因沉默以及植株形态建成等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综述对于进一步解析拟南芥及其它植物TSK功能,探索TSK在植物细胞分裂及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何梦竹黄进杜丽娥文青松陈稷田孟良
关键词:细胞分裂DNA修复
川牛膝CoObgC基因克隆、亚细胞定位及表达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根据川牛膝基因组数据提供的基因序列合成特异性引物,利用常规PCR方法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川牛膝Obg C(Gene Bank登录号KU847910)全长cDNA序列,克隆获得2 226 bp全长CoObgC序列,开放阅读框为1 818 bp,编码605个氨基酸序列,预测CoObgC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66.39 k Da,等电点p I 5.35,为稳定蛋白,并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和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以川牛膝actin为内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CoObgC基因在川牛膝根、茎、叶、花4种组织中表达特征,结果显示在叶片中表达丰度最高,其次为根、花、茎;构建p CABIA2300-CoObgC重组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在烟草中进行瞬时表达,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川牛膝CoObgC定位于叶绿体。该研究为进一步解析Obg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开展川牛膝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
邓孟胜陈稷闫燊何梦竹唐勇斌童凯姜美杰田孟良
关键词:川牛膝基因克隆亚细胞定位
麻牛膝TONSOKU基因克隆、生信分析及其抑菌作用
2023年
目的克隆编码麻牛膝(Cyathula capitata(Wall.)Moq.)CcTSK蛋白的基因全长,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制备表达质粒,对表达产物进行生物学预测和抑菌分析。方法以麻牛膝嫩叶为材料,完成CcTSK基因cDNA的克隆。采用生信软件分析该基因及编码蛋白的生物学特征。构建CcTSK基因原核表达载体,并转入大肠埃希菌BL21(DE3)感受态中,IPTG诱导表达,考察CcTSK-GST融合蛋白的表达菌株对低浓度抗生素的敏感性、自身生长变化及在较高浓度抗生素下的存活率。结果CcTSK基因的gDNA为12613 bp,CDS为3855 bp,共编码1284个氨基酸。CcTSK蛋白为亲水性不稳定蛋白,没有跨膜结构域,属于没有信号识别功能的非分泌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该蛋白可能位于细胞核,并且具有核定位信号,含有TPR重复序列与LRR重复序列结构域,二级结构主要有α-螺旋(占53.89%)、无规卷曲(占32.79%)、延伸链(占8.88%)和β-转角(占4.44%)。经IPTG诱导后,CcTSK-GST融合蛋白的表达抑制大肠埃希菌生长。低浓度抗生素测试结果显示,CcTSK-GST表达菌株对氯霉素(chloramphenicol,Cam)最敏感;高浓度抗生素处理下,CcTSK-GST的表达使得抑菌现象显著增强。结论成功获得编码CcTSK蛋白的基因全长及原核表达质粒,并对其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该蛋白与拟南芥AtTSK蛋白有较高相似性。此外,CcTSK-GST融合蛋白的表达对大肠埃希菌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并且显著增强抗生素所产生的抑菌现象。
罗新何梦竹陈曦万健张浪李瑞陈稷田孟良
关键词: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抑菌抗生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