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灵燕

作品数:3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篇电泳
  • 1篇毒力
  • 1篇毒力基因
  • 1篇血清
  • 1篇血清分型
  • 1篇亚硝酸
  • 1篇亚硝酸盐
  • 1篇亚硝酸盐含量
  • 1篇沙门氏菌
  • 1篇巧克力
  • 1篇莴笋
  • 1篇微生物
  • 1篇脉冲场
  • 1篇脉冲场凝胶电...
  • 1篇分子
  • 1篇分子分型
  • 1篇副溶血性
  • 1篇副溶血性弧菌
  • 1篇初加工

机构

  • 3篇深圳市计量质...

作者

  • 3篇陈晶
  • 3篇刘灵燕
  • 2篇杨国武
  • 2篇兰全学
  • 2篇刘丛丛
  • 1篇潘兰芳
  • 1篇黄建飞
  • 1篇赖小红

传媒

  • 1篇黑龙江农业科...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广东化工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巧克力样品中沙门氏菌的检测与结果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验证分析本实验室对巧克力样品中沙门氏菌的检测能力。方法依据沙门氏菌检测作业指导书进行样品前处理,依据GB4789.4-2016、SN/T1870-2016进行后续检测和结果判断。结果样品通过荧光定量PCR法进行快速初筛,同时结合传统平板分离法和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进行鉴定,将鉴定的阳性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分型,检出2种血清型O:4,12H:i,2和O:60H:r,e,n,x,z15,分别为鼠伤寒沙门氏菌和Ⅲb沙门氏菌。结论所采用的方法能准确鉴定出沙门氏菌,获得满意结果。
肖承荣刘灵燕郭正洋陈晶
关键词:沙门氏菌巧克力
食品来源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分布及分子分型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分析食品中分离获得的副溶血性弧菌主要毒力基因的分布特征、血清型及分子分型特点,为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感染暴发的早期预警和疫情溯源提供实验室数据。提取40株副溶血性弧菌基因组,分别用PCR检测VcrD1、Vp1680、VopP和VcrD2基因,荧光PCR检测tdh、trh和tlh基因。对40株菌株进行血清型分型并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其进行分子分型。利用BioNumerics软件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建立PFGE分子分型数据库。40株菌株均未检测到tdh、trh、Vop P和VcrD2基因,tlh、VcrD1和Vp1680基因阳性检测率为100%。40株菌株中含有16种血清型,其中9株未分型,主要血清型为O_2∶K_(28)和O_5∶K_(17),血清型分布呈多样性。40株菌株共获得39个不同的PFGE带型,PFGE呈现遗传多样性,无优势带型。本实验食品环境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未发现毒力因子,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呈分散趋势且菌株之间亲缘关系较远。
陈晶黄建飞刘丛丛刘灵燕赖小红杨国武兰全学
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脉冲场凝胶电泳血清分型毒力基因
不同初加工方式下莴笋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为揭示莴笋贮藏过程中亚硝酸盐产生的本质原因,对莴笋进行保持原状、颗粒状、粉末状处理,并置于1、4和8℃条件下贮藏,分析莴笋中亚硝酸盐含量和菌落数的变化规律及二者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粉末状处理在8℃下贮藏时,莴笋最早检出亚硝酸盐,且亚硝酸盐积累量最大。莴笋中菌落总数变化与亚硝酸含量变化存在动态关系,3种初加工方式莴笋中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快慢和亚硝酸盐含量高低及最早检出时间都表现为保持原状<颗粒状<粉末状。分离得到的6株细菌具有硝酸盐还原特性,为挑取总菌落数的6/10,初步推断硝酸盐还原菌的大量繁殖导致了莴笋中亚硝酸盐的积聚。
兰全学陈晶刘丛丛潘兰芳刘灵燕杨国武
关键词:莴笋亚硝酸盐微生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