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懋
- 作品数:35 被引量:200H指数:10
- 供职机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农业科学历史地理生物学更多>>
- 城市绿地地被植物景观对公众健康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深入分析地被植物群落种类与公众健康指标的关联,为城市绿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提升公众生活质量。【方法】选取自然、半自然、人工3大类22张具有代表性的地被植物群落样本及1张空白对照样本作为刺激材料,通过血压计、脑电仪、眼动仪等仪器测量受试者生理指标(血压、血氧饱和度、脉率、脑电指标、眼动行为),运用知觉压力量表、状态焦虑量表、语义差异法等心理量表评估心理状态,探究城市绿地地被植物景观对公众健康的影响。【结果】1)地被植物景观对公众身心健康恢复效益显著,植物景观暴露后,受试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及脉率均显著下降(P<0.05),兴趣、兴奋、专注指标及眼动眨眼次数均优于对照组;知觉压力与状态焦虑显著(P<0.05)缓解。2)不同类型植物景观影响有差异:自然演替群落在兴趣、兴奋指标上占优势,且平均眨眼次数最少,SD评分凸显其美感与多样性,眨眼次数与美感负相关。人工植物群落专注度最高,秩序感强但美感评分较低。【结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植物景观设计应兼顾公众健康需求与心理偏好,构建差异化景观模式,即自然群落维护自然特性,用于生态保护区;半自然群落适度人工干预,适配社区绿地;人工植物群落精心规划,适用于城市广场等。
- 王晶懋冯洪晶姜涛杜喆李兆楠张昱阳金傲
- 关键词:植物多样性眼动仪
-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城市绿地碳库构建与碳汇量化
- 2025年
- 【目的】通过对绿地“植物-土壤-水体-大气”多要素碳汇量与碳储量的碳库核算,为精确量化评估绿地碳汇效益提供指导。【方法】以秦汉新城渭河生态景观带西段绿地为例,通过构建绿地碳库核算其静态碳储量,并基于全生命周期法进行绿地碳汇碳排动态量化及碳中和推演,形成城市绿地碳汇效益综合量化方法。【结果】秦汉新城渭河生态景观带西段绿地现状碳汇量为181.68 t,碳排放量为2848.24 t,是碳排库,需16年达到碳中和;碳库碳储量为1652.17 t;碳密度为12.79 kg·m^(-2),植物碳库碳密度大于表层土壤有机碳库;林地型、灌地型和地被型绿地碳库的碳密度分别是18.83 kg·m^(-2)、7.18 kg·m^(-2)、4.23 kg·m^(-2),碳库指数分别为1.295、1.38、0.87。【结论】影响绿地碳汇效益的要素有植物、土壤和养护管理,据此提出城市绿地碳汇效益提升策略和7种高碳汇绿地植物群落模式,从增汇减排两方面将碳中和年限缩短5.13年。
- 王晶懋齐鑫刘晖刘晖徐冰洁赵婧雅刘雨萌
- 关键词:城市绿地全生命周期
- 基于场地小气候特征的草本植物群落设计研究被引量:15
- 2018年
- 根据城市风景园林小气候与场地生境条件的联系,阐述了结合场地生境营造进行植物群落构建的必要性。基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门花园的场地小气候特征,通过对生境因子的计算机分析模拟与实验观测,确定日照条件、土壤水分条件和风环境是决定该场地生境类型划分的主要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进行场地生境类型划分,并提出了适应降水、日照、气温、风等小气候因子的植物群落设计策略和目标,构建冬季"枯而不倒"的群落形态为主要建群种、形成以"地被层—季节主题层—结构层"为主体的草本植物群落分层组构模式。
- 王晶懋刘晖吴小辉宋菲菲
- 关键词:草本植物群落
- 基于场地生境营造的城市风景园林小气候研究被引量:24
- 2018年
- 城市小气候作为城市物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属性会受到城市形态与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因而形成了不同城市空间类型的小气候调节机制。同一环境城市小气候受不同风景园林设计营建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风景园林小气候特征,这不仅可以改善人们户外活动的舒适度,同时也影响城市绿地空间中生物群落的栖息和演替,进而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品质。从修复营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提出了基于场地生境营造的城市风景园林小气候改善途径。通过合理利用场地设计要素,使日照、风、水等小气候因子指导植物景观设计,为生物群落营造适宜的场地小气候条件,通过冷岛效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 王晶懋刘晖刘晖郭锋
- 关键词:风景园林植物群落冷岛效应
- 基于“碳汇功能-生态敏感性”关联矩阵的生态保护分区研究
- 2025年
- 【目的】为统筹修复生态问题和增强碳汇功能的发展需求,建立系统化、差异化的生态保护区划方案,实现城乡空间碳汇功能的有效修复。【方法】以西安高铁东城片区为研究对象,使用InVEST模型和综合指标权重法评价分析2017和2020年的固碳量和生态敏感性变化,建立“碳汇功能-生态敏感性”关联矩阵判别生态保护分区方法和差异化的碳汇功能修复、保护策略体系。【结果】根据碳汇功能和生态敏感性程度差异识别出4类分区:保护区面积为131.77 hm^(2),占比3.70%;修复区面积为1544.83 hm^(2),占比43.43%;保育区面积为794.05 hm^(2),占比22.32%;调节区面积为1086.28 hm^(2),占比30.54%。4类分区应分别采取“外拓保汇”“减灾稳汇”“提质增汇”和“协同创汇”的优化策略。【结论】西安东南城乡交错带的碳汇功能和生态敏感性具有显著的城乡分异和梯度变化特征,且城乡分异特征随时间推移显著增大。碳汇功能的压力主要来自城市拓展带来的人为干扰和黄土台塬边坡的滑坡风险。4类分区差异化策略的提出,为修复城乡空间碳汇功能提供区划的空间指引和方案寻优途径,提升了生态分区的准确性和效率。
- 左翔刘晖王晶懋杜伊张晓彤
- 关键词:生态修复
- 西安城区道路绿化植物碳汇效益优化设计
- 2025年
-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暖及“双碳”目标背景下,探究城市道路绿地空间的低碳优化策略,以提高其碳汇效益。【方法】通过分析道路绿地碳汇效益与植物特征、道路结构的关系,提出绿地形态布局优化策略(宽度、数量)及植物群落结构优化策略(水平、垂直层面),并选取西市南路进行实证应用。【结果】1)相同绿地面积下,植物群落的碳汇效益排序为:乔灌草>乔灌>乔草>乔木>灌草>灌木>草地;2)不同绿带的碳汇效率峰值:侧分绿带(1.5 m、3.5 m)、中分绿带(8 m)、路侧绿带(2 m、5 m、8 m);3)提出3种植物配置类型(固碳功能主导型、景观功能主导型、景观兼固碳型),并构建高固碳群落优化模式。【结论】道路绿带宽度和数量变化、道路绿地植物群落特征因子均对提升碳汇效益具有显著影响,研究提出的优化策略可为城市道路绿化提质增效提供科学依据,助力低碳城市建设。
- 王晶懋卢春雨刘晖刘晖鹿琛苏睿博刘雨萌
- 关键词:道路绿化植物群落
- “双碳”目标下的西安地区绿地植物碳汇矩阵量化与配置模式研究被引量:20
- 2023年
- 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如何遵循绿色低碳途径在城市有限绿地空间条件下实现碳中和,提升城市绿地植物固碳效益成为新时代植物景观营造必须思考和解决的科学问题。结合西安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碳储量时空变化状况,提出符合场地生境斑块连通性需求的4种城市绿色空间碳汇矩阵单元,探索植物碳汇在景观全生命周期中的设计过程。通过对西安地区典型绿地样方的持续调研观测,结合i-Tree软件总结出常见乔灌、地被植物的年固碳量,筛选出高固碳型植物种类,总结出适用于公园绿地和居住区绿地的高固碳型灌丛-地被型、地被型植物群落设计模式。依托“高固碳型植物群落数字化平台”对灌丛-地被植物群落碳汇效益进行持续智能监测与模拟,为植物种植设计方案优化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 王晶懋范李一璇韩都陈露
-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绿地
- 西北半干旱城市绿地近自然人工植物群落构建研究被引量:13
- 2018年
- 兰州和银川同处于西北半干旱城市绿化区,但南北相距较远,本研究采取标准样地调查方法,对兰州地区和银川地区的近自然人工植物群落共24个典型样地进行了调查,归纳了群落的物种组成,阐述了其层次结构及季相变化特征,分析了群落结构、空间布局及观赏特性,总结出西北半干旱城市绿地近自然人工植物群落的营造特征,并提出了改进建议,为我国西北地区城市绿地的近自然人工植物群落的研究与营建提供理论指导。
- 杨阳王晶懋
- 关键词:近自然人工植物群落植物多样性植物景观
- 校园绿地植被结构与温湿效应的关系被引量:8
- 2017年
- 为了探究小尺度空间下植被结构与小气候之间的关系,选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雁塔校区内5处典型的校园绿地为研究样本,在夏季利用便携式自动气象站对离地1.5m高度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太阳辐射强度的日变化进行测定,为优化校园绿地的植物空间配置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结构的降温增湿作用差别较大,平均降温0.2~2.3℃,平均增湿1.8%~6.5%,总体趋势表现为:人工乔木―自然演替地被>人工乔木―人工灌木―人工地被>人工灌木―人工地被>自然演替地被>人工地被,即绿量越大、乔木层郁闭度越高的复层结构绿地的降温增湿效应越显著.建议采用近自然式种植设计方式进行校园绿地建设,在提升绿量的同时,更侧重植被结构的优化,提升校园绿地的生态效应.
- 王晶懋刘晖梁闯吴小辉
- 关键词:校园绿地植被结构植物种植设计
- 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公园绿地低碳景观提质增效方法——以西安白马河公园为例被引量:11
- 2023年
- 鉴于公园绿地低碳单元提质增效与布局优化的必要性,提出低碳型公园绿地提质增效优化设计方法。结合低碳公园景观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和低碳公园景观设计流程与绿地单元划分,以西安白马河公园为例进行高固碳植物群落设计应用;基于树种选择、径级结构、层次结构与郁闭度等,提出落叶乔木、特色树种、树阵广场、密植绿带、林荫步道等5种高固碳植物群落设计模式;从公园碳汇单元划分、植物景观固碳效益提升等方面探索低碳型公园绿地提质增效途径。
- 王晶懋姚盈羽刘晖刘晖
- 关键词:公园绿地设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