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锋
- 作品数:9 被引量:15H指数:1
- 供职机构: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介入化疗联合放疗治疗中晚期食道癌临床观察被引量:15
- 2012年
- 目的:探讨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放射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2006年6月~2010年7月在我院肿瘤科住院治疗的中晚期食道癌患者138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放射观察组)与对照组(单纯放射观察组)。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8.1%、91.9%,显著高于对照组35.5%和7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3年,观察组随访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9.4%、58.1%、46.8%,显著高于对照组44.7%、34.2%、2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单纯的放疗能改善患者的症状,但是在其基础上联合介入化疗,更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的预后。
- 郭刚陈秋芬赵光锋
- 关键词:介入化疗放疗食道癌临床疗效
- 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头CT和MRI诊断、治疗方法分析
- 2017年
- 比较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头CT和MRI诊断、治疗方法。方法:随机将2015年01月至2016年12月时间段内到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患者均接受了头CT和MRI检查,对最终的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头CT的诊断灵敏度为83.3%,MRI的诊断灵敏度为93.3%,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差异之间的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头CT检测能够将低密度灶内的斑片状、点状以及条索状混合密度影,而MRI的T1W1能够显示出小片状的高信号病灶,而T2W1可见高信号的病灶。患者在经过相应的治疗,11例患者基本痊愈,16例患者好转,1例患者病情加重,2例患者死亡。讨论:对较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来说,不管是采用核磁共振、头CT检测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核磁共振诊断灵敏度较高,值得大力推广。
- 赵光锋李建东
- 关键词:MRI
- 一种放射摄影用腿部固定装置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放射摄影用腿部固定装置,涉及医疗器材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顶板和底板,顶板上表面设置有头枕、束肩带以及若干第一开槽和第二开槽,第一开槽内部设置有第一折叠固定板,第一折叠固定板一端设置有转动轴,第一折叠固定板...
- 赵光锋李晋刘卫
- 文献传递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脊神经压迫的评估价值
- 2025年
-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脊神经压迫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2022年5月—2024年5月收治的80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是否存在脊神经压迫分为压迫组(n=40)与无压迫组(n=40)。所有患者接受DTI检查,比较两组各向异性分数(FA)值、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评估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分析FA值、ADC值与VAS评分、ODI评分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FA值、ADC值诊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脊神经压迫的曲线下面积(AUC)值。结果:压迫组FA值低于无压迫组,压迫组ADC值高于无压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迫组VAS评分、ODI评分高于无压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值与VAS评分、ODI评分呈负相关(r<0,P<0.05),ADC值与VAS评分、ODI评分呈正相关(r>0,P<0.05);FA值与ADC值联合诊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脊神经压迫的AUC为0.921。结论:受脊神经压迫患者的FA值低于无压迫组,ADC值高于无压迫组,FA值、ADC值与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脊神经压迫患者VAS评分、ODI评分密切相关,提示DTI技术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脊神经压迫具有重要的评估价值。
- 赵光锋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表观弥散系数各向异性分数
- 一种放射科用移动式医学影像观片装置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放射科用移动式医学影像观片装置,涉及医疗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安装底板、置物板、升降箱、灯箱和观片箱,灯箱内部设置有主动转轮和从动转轮,主动转轮周侧面设置有转动带,转动带与从动转轮相连接,主动转轮和从动转轮...
- 李晋刘卫赵光锋
- 文献传递
- CT和核磁共振用于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 2017年
- 分析CT和核磁共振用于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5年0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患者均接受了CT和核磁共振检查,通过分析CT和核磁共振的检查结果,了解CT和核磁共振的优劣处。结果:核磁共振病灶检出率明显优于CT病灶检出率,将两组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数据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差异之间的统计学意义十分显著(P<0.05)。核磁共振最后确诊100例患者均为腔隙性脑梗塞,检出率为100.00%;而CT最后确诊87例患者为腔隙性脑梗塞,检出率为87.00%,将两组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数据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差异之间的统计学意义十分显著(P<0.05)。结论:核磁共振临床用于诊断腔隙性脑梗塞,其诊断准确率明显优于CT检测,降低诊断的错误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赵光锋李建东
- 关键词:螺旋CT腔隙性脑梗塞核磁共振
- MRI 及CT 检查在肩关节旋转袖损伤诊断中的效果观察
- 2025年
- 目的:探讨MRI及CT检查在肩关节旋转袖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4年6月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疑似发生肩关节旋转袖损伤的运动性损伤患者。均采用CT检查、MRI检查。将肩关节镜诊断结果作为肩关节旋转袖损伤的诊断金标准,比较CT检查、MRI检查肩关节旋转袖损伤诊断结果,分析CT、MRI所得诊断结果与金标准之间一致性,并比较CT检查与MRI检查对肩袖不同程度撕裂、不同部位肩关节旋转袖损伤的诊断符合率。结果:CT检查结果与金标准一致性中等,Kappa值为0.619,MRI检查结果与金标准一致性较高,Kappa值为0.904。MRI检查肩关节旋转袖损伤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检查(P<0.05)。MRI检查部分撕裂的诊断符合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与MRI检查全层撕裂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生肩关节旋转袖损伤的81例患者中,经肩关节镜检查共检出164处损伤,包括冈上肌腱损伤70处、冈下肌腱损伤53处、肩胛下肌腱损伤41处,MRI检查对冈上肌腱损伤、冈下肌腱损伤、肩胛下肌腱损伤的诊断符合率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肩关节旋转袖损伤进行诊断时,选择放射影像学方法MRI、CT均可检出,MRI的诊断价值优于CT,其不仅能更加灵敏、准确检出肩关节旋转袖损伤,还能更加准确地判断肩关节旋转袖损伤部位和肩袖撕裂程度。
- 赵光锋
- 关键词: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放射影像学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在脊髓型颈椎病辅助诊断中临床价值及影像学指标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在脊髓型颈椎病辅助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5月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46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均开展磁共振DTI检查,比较两组磁共振DTI参数;分析磁共振DTI参数诊断脊髓型脊椎病的临床价值;比较两组影像征象差异。结果:观察组各向异性分数(FA)值低于对照组,轴向弥散系数(AD)、表观弥散系数(ADC)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FA、AD、ADC及联合检测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9、0.750、0.787及0.987,联合检测诊断价值优于单一检测;观察组脊髓受压、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软组织损伤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DTI检查诊断脊髓型颈椎病具有较高价值,便于早期识别病变,实现针对性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 赵光锋
-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 一种放射科临床用x光数字成像板固定装置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放射科临床用x光数字成像板固定装置,涉及数字成像板固定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机箱和移动板,机箱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工作台,工作台的上表面开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滑槽,其中一个第一滑槽的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一螺纹杆...
- 刘卫赵光锋李晋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