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鹏羽

作品数:12 被引量:51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盐岩
  • 6篇碳酸
  • 6篇碳酸盐
  • 6篇碳酸盐岩
  • 5篇气藏
  • 3篇水侵
  • 3篇核磁
  • 3篇核磁共振
  • 3篇磁共振
  • 2篇底水
  • 2篇数值模拟
  • 2篇数值模拟研究
  • 2篇碳酸盐岩气藏
  • 2篇盆地
  • 2篇井底
  • 2篇阿姆河盆地
  • 2篇值模拟
  • 1篇底水气藏
  • 1篇地应力
  • 1篇多级压裂

机构

  • 11篇中国石油天然...
  • 8篇中国石油
  • 2篇北京工业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11篇陈鹏羽
  • 6篇郭春秋
  • 4篇张良杰
  • 4篇史海东
  • 3篇程木伟
  • 3篇邢玉忠
  • 1篇张文起
  • 1篇赖枫鹏
  • 1篇蒋凌志
  • 1篇李治平
  • 1篇王红军
  • 1篇胡勇
  • 1篇穆龙新
  • 1篇乐平
  • 1篇王鑫
  • 1篇刘晓燕
  • 1篇陈鹏羽

传媒

  • 3篇新疆石油地质
  • 2篇石油机械
  • 2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特种油气藏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岩性油气藏

年份

  • 2篇2025
  • 5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碳酸盐岩裂缝型储集层全直径岩心水侵规律实验被引量:3
2023年
阿姆河右岸海相碳酸盐岩气藏断层及裂缝发育,局部水体能量活跃,开发效果受水侵影响显著。通过高温高压复杂缝洞储集层全直径岩心驱替实验,分析裂缝渗透率、裂缝贯穿程度和水体倍数对气藏水侵的影响,结合水气比动态变化特征,研究不同裂缝岩心的水侵规律。结果表明,裂缝贯穿程度越高,裂缝渗透率越大,水体倍数越高,则对应水侵模式中水气比曲线的斜率越大,说明水侵、水窜越严重,而裂缝未贯穿区域对暴性水淹能起到较好的抑制作用。在上述认识基础上,通过水侵模式分析诊断曲线,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水侵模式的特征,优化了研究区气藏水侵诊断的指数图版。
胡勇乐平乐平郭春秋陈鹏羽屈思敏王鑫
关键词:阿姆河盆地碳酸盐岩边底水物理模拟水侵规律
多级压裂斜井段累积塑性应变数值模拟研究
2025年
多级压裂过程中交变载荷导致的水泥环界面累积塑性应变是微环隙产生的主要原因,斜井段因地应力偏转、套管不居中导致应力环境复杂,水泥环累积塑性应变发展规律鲜有研究。为此,考虑斜井段交变载荷、套管不居中及地应力偏转,结合水泥环损伤本构模型,建立了交变载荷作用下斜井段累积塑性应变发展数值模型,分析了多因素耦合作用下套管-水泥环界面处累积塑性应变变化规律,研究了套管居中度、交变载荷幅值及水泥环力学参数对累积塑性应变的影响规律,评价了交变载荷作用下斜井段累积塑性应变沿程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斜井段地应力偏转会导致塑性应变增量增加,套管不居中会导致初始塑性应变增加,进而增大井筒气体泄漏的风险;套管内压越大,水泥环产生的累积塑性应变越大;同等力学条件下,提高套管居中度、降低水泥环弹性模量有利于减小累积塑性应变,保障水泥环密封的完整性;同等交变载荷次数条件下,斜井段累积塑性应变随着井深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最大累积塑性应变出现在井斜角60°处,最小累积塑性应变出现在造斜点处。研究结果可为斜井段水泥环密封完整性的保护以及钻井液类型的优选提供理论参考。
李韵竹魏占军陈鹏羽程木伟席岩
关键词:多级压裂累积塑性应变交变载荷数值模拟
异常高压气藏水侵量计算新方法被引量:7
2017年
利用常规物质平衡方程计算异常高压气藏水侵量,需要知道气井关井监测的稳定地层压力,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可能随时关井监测地层压力计算气井水侵情况,且针对异常高压气藏,压力对计算结果影响很大。针对以上问题,利用流动物质平衡方程推导了一种计算异常高压气藏水侵量的新方法,运用无因次压力和采出程度图版,可以在气藏生产过程中不关井,以井底压力计算水侵量,并进行了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新方法计算的水侵量比视地质储量法和图版法更准确,误差小于5%,准确率高,实用性强。该方法解决了异常高压气藏中,随着压力下降而引起的束缚水膨胀和孔隙体积减小等对水侵量带来的影响,为实际气井生产中计算水侵量提供了借鉴。
刘思远李治平陈鹏羽陈鹏羽郭春秋
关键词:物质平衡方程异常高压气藏水侵量井底压力
碳酸盐岩气藏气井出水机理分析--以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气田为例被引量:17
2017年
以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气田为例,系统研究碳酸盐岩气藏气井出水规律及机理。阿姆河右岸碳酸盐岩气藏主要出水来源为凝析水、工程液和地层水,根据单一与混合2种出水来源,分别建立水性-水气比判别法和氯离子守恒判别法,以此甄别出产出地层水的气井。通过建立产水诊断曲线,将气井出水规律划分为"1型"、"2型"和"3型"3种模式。结合储集层静、动态研究成果综合分析认为:"1型"出水模式气井的储集层类型以孔隙(洞)型为主,出水机理为底水沿基质孔隙的锥进;"2型"出水模式气井的储集层类型以裂缝-孔隙型为主,出水机理为底水沿天然裂缝的突进;"3型"出水模式气井的储集层类型以缝洞型为主,出水机理为底水沿大型缝洞的上窜。
成友友穆龙新朱恩永张培军郭春秋冷有恒魏占军陈鹏羽邢玉忠程木伟史海东张良杰
关键词:阿姆河盆地碳酸盐岩气藏
底水丘滩体储集层特征及开发对策被引量:2
2021年
碳酸盐岩底水气藏储集层复杂多样,储集层中裂缝发育,导致气井出水,气藏开发效果差。以土库曼斯坦阿姆河盆地BTU碳酸盐岩气田为例,通过分析研究区地质特征,明确了裂缝发育特征,揭示了气井高产的有利因素。基于水体能量评估结果和储集层物性特征,细分丘滩体水侵储集层类型,评估不同类型气藏水侵风险。分析不同类型气井生产动态,总结气井出水动态特征和产量递减规律,结合国内外控水采气经验,从而提出不同水侵特征类型储集层高效开发对策。
陈鹏羽陈鹏羽程木伟文光耀张良杰张良杰李韵竹
关键词:碳酸盐岩底水气藏水侵
碳酸盐岩裂缝-孔隙型储层水侵特征及残余气分布规律
本文针对裂缝-孔隙型边底水气藏在开采过程中易发生气井水窜的问题,利用高温高压在线核磁检测系统模拟地层条件,开展水侵机理模拟实验研究残余气分布规律,以脉冲序列测试得到T图谱表征侵入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孔隙型储层侵入水...
陈鹏羽郭春秋刘晓燕史海东邢玉忠张良杰李铭
关键词:碳酸盐岩核磁共振
碳酸盐岩裂缝-孔隙型储集层水侵特征及残余气分布规律被引量:5
2023年
为解决碳酸盐岩裂缝-孔隙型边底水气藏在开采过程中易发生气井水窜的问题,利用可视化微观模型实验和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检测系统,开展水侵机理模拟实验,研究残余气分布规律;以脉冲序列测试得到T2图谱,表征侵入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孔喉半径比、配位数和裂缝宽度对水侵及残余气分布影响显著,孔隙型储集层侵入水先进入中—大孔隙,后进入小孔隙;裂缝-孔隙型储集层中裂缝的分布对水侵方式存在影响,侵入水进入裂缝后,可以通过裂缝进入中—大孔隙中。孔隙型储集层水淹后,37.7%的残余气存在于小孔隙中,62.3%的残余气存在于中—大孔隙中;裂缝-孔隙型储集层水淹后裂缝中的残余气较少,小孔隙中的残余气占4.8%~26.8%,中—大孔隙中的残余气占69.2%~94.7%,且小孔隙中的残余气难以被动用。以中—大孔隙水侵比例为目标函数评价残余气饱和度指标,主控因素为裂缝贯穿程度、水体倍数、裂缝宽度和采气速度。应在裂缝发育区优选井轨迹,避免钻遇沟通边底水的裂缝,同时优化气井配产,延缓气井见水时间;气井出水后适当降低产气速度,促使侵入水进入中—大孔隙,减少残余气在中—大孔隙中的分布,提高天然气采收率。
谢鹏陈鹏羽赵海龙徐建亭
关键词:碳酸盐岩气藏核磁共振采气速度提高采收率
考虑液滴变形和流动条件的气井连续携液预测新方法被引量:2
2020年
Turner模型和李闽模型是国内外气田现场应用广泛的临界携液流量模型,二者均没有考虑流动条件对携液气量的影响,将曳力系数取为常数,而高度湍流区雷诺数的变化对曳力系数影响较大,从而使模型的计算结果与现场实际数据吻合度较低。基于这一问题,考虑液滴变形对携液气量的影响,并引入GP模型计算高度湍流区液滴的曳力系数,建立了基于高度湍流条件下的气井临界携液流量模型。新模型提出了一种简化的液滴变形参数计算方法,并考虑了高度湍流区曳力系数随雷诺数的变化。将新模型与Turner模型、李闽模型进行对比和验证,结果表明,新模型的预测结果与气井实际数据吻合最好,可以准确预测高度湍流条件下气井临界携液流量,对于气井的合理配产具有指导作用。
赫英旭郭春秋张立侠张君晗单云鹏史海东陈鹏羽程木伟
关键词:临界携液流量曳力系数液滴变形井底积液
旋转冲击钻井多斧形齿破岩效果数值模拟研究
2025年
冲击工具、PDC钻头钻齿类型以及硬岩地层的配伍性是延长冲击工具和钻头使用寿命、获得最佳破岩效果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相关研究较少。针对此,考虑旋转冲击钻井过程中轴向静载与冲击载荷、钻齿以及地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了常规钻井和旋转冲击钻井条件下单、双斧形齿三维破岩数值模型,对比了不同钻井方式下多齿破岩效果的差异性,分析了冲击载荷作用下单、双齿条件下岩石内部拉应力、压应力与剪应力的分布,揭示了冲击载荷作用下多齿破岩机制,研究了不同钻齿倾角和双钻齿间距条件下钻齿侵彻深度、切削面下岩石损伤以及钻齿受力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双斧形齿破岩过程中,岩石内部存在明显的剪应力及拉应力干涉现象;随着钻齿前倾角的增大,岩石剖面损伤面积、侵彻深度和钻齿切向受力均逐渐减小,前倾角为20°时为最佳切削倾角;在钻齿前倾角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增大钻齿间距会导致双齿之间的干涉效果逐渐减弱,残余岩脊变得更加显著;考虑岩石切削效果和钻齿受力情况,当双斧形齿间距为16 mm时,钻齿具有较高的破岩效率和较长的使用寿命。研究结果可为冲击钻井过程中PDC钻头类型的选择和钻齿的布局提供理论和工程参考。
冷有恒王立新陈鹏羽刘荣和席岩
关键词:PDC钻头数值模拟侵彻深度
中亚阿姆河右岸东部地区侏罗系盐下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预测新方法被引量:7
2023年
以岩心、薄片及测井资料为基础,分析了中亚阿姆河右岸东部地区侏罗系牛津阶储层的岩性、储集空间及物性特征,利用三维地震数据,通过正演地震模拟、波形聚类技术、分频RGB融合技术以及集成学习等方法,对储层分布及厚度进行了半定量预测。研究结果表明:①阿姆河右岸东部地区侏罗系牛津阶储层岩性主要为生屑灰岩、颗粒灰岩及泥晶灰岩,为裂缝-孔洞型储层,储集空间以生物格架孔、粒内孔和裂缝为主,裂缝为后期溶蚀流体提供了通道;储层平均厚度为41.6 m,平均孔隙度为4.65%。②研究区储层多发育于XVhp层,根据其在XVhp层的分布位置可分为顶部型、底部型和两期型,顶部型储层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及东部,底部型储层主要集中于西部,而两期型储层大量发育于西北部;研究区西部和东北部储层发育较好,厚度为45~75 m,多沿断裂发育带分布,东南部储层发育较差,厚度小于30 m,距离断层更远。③利用集成学习方法计算研究区储层厚度时,采用异质集成方法中的Stacking方法进行模型运算,以基于箱线图的离群值剔除方法剔除极端数据,以交叉验证法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得到的储层厚度与11口实钻井储层厚度的变化趋势相符,相关系数为0.74。
唐昱哲柴辉王红军张良杰陈鹏羽张文起蒋凌志潘兴明
关键词:正演模拟侏罗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