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骁
- 作品数:16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宁夏回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 宁夏能源消费的碳足迹研究被引量:4
- 2020年
- 为研究宁夏能源消费的碳排放与宁夏生态承载力是否平衡,通过生态足迹法计算2013—2017年宁夏能源消费碳足迹.结果表明,宁夏能源消费碳足迹中,天然气的消费碳足迹最多,其次为煤炭消费,但从整体上看总量逐年有所降低,表明近年来宁夏对于碳排放的控制是有效的.与2013—2017年宁夏人均林地面积相比较,宁夏现阶段能源消费的碳足迹远远大于人均林地面积,且宁夏人均林地面积分布不均.宁夏需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布局,从而减少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
- 杨名扬冯骁徐浩
- 关键词:能源消费碳足迹生态足迹法生态承载力
- 易地搬迁移民社会融入的代际差异研究:以宁夏良田镇、闽宁镇、红寺堡移民区为例
- 2025年
- 易地搬迁是解决经济与生态、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随着易地搬迁移民在空间位移、社会关系重构中产生的社会适应与社会融入方面问题的显现,构建推进易地搬迁移民社会融入机制是现阶段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历经四十多年的发展,宁夏易地移民在政府、企业与个人协同下实现稳定与发展。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新生代移民乡情文化异化,代际移民的社会融入与需求差异发生变化。以宁夏易地移民3个时期代表性区域良田镇、闽宁镇和红寺堡区为例,研究代际移民社会融入不同维度与程度特点,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易地移民整体上经济和文化融入的程度较高,而社会参与和心理融入有待提升;第2代移民在各维度的融入度都高于第1代移民,表现出较高的适应性和参与性,对社会参与融入与社会交往表现出更强烈的需求;社会参与融入不足是移民社会融入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提出构建易地移民搬迁社区治理共同体,提升移民共同体意识,加强移民创业就业培训,强化社区多元化功能以促进经济社会文化交流等提升易地搬迁移民社会融入性的建议。
- 冯骁妥小萍高桂英
- 关键词:社会融入代际差异
- 宁夏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效率及影响机制分析被引量:2
- 2024年
- 探究清洁能源产业化发展效率、机制,发掘能源潜力,是现阶段实现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发展清洁能源,提升产业发展效率,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五大“清洁能源示范省”的宁夏为例,以四阶段DEA和Tobit模型分析清洁能源发展效率、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在未考虑环境因素时,宁夏清洁能源发展效率整体偏高,均值为0.867;剔除环境因素后,发展效率有所下降,均值为0.765,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影响因素分析发现,资金投入、政府干预及市场认可度对清洁能源发展效率提升有显著作用,同时自然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利用,人力资本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掘,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程度较弱。为进一步提高区域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水平,需构建和完善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环境、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增强成果转化程度、提高市场认可度,有效提高产业发展效率。
- 冯骁张澳群郝慧博
- 关键词:清洁能源DEA模型TOBIT模型
- 易地搬迁移民不同生计策略下的生计恢复力研究——以红寺堡区为例
- 2024年
- 基于易地搬迁,移民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了重构,其生计选择模式直接影响生计恢复力。移民的生计恢复力直接决定移民社区的稳定性与认同感,也直接影响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通过以我国最大的单体易地搬迁移民区红寺堡为例,从缓冲力、自组织力以及学习力构建以移民生计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入户300份问卷对不同生计策略选择的农户生计恢复力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红寺堡区移民生计恢复力的值整体不高,表现为兼业型(0.352)>非农型(0.312)>务农型(0.292);从不同维度看各类农户的自组织能力最高,缓冲能力最低;务农型农户缓冲能力高于其他类型,兼业型农户除了组织能力高,其他能力都是最低。因此,应拓宽农户的增收渠道、延长产业链以提高农户农业收入;优化产业结构、培养新型农户经营主体带动,提高兼业收入;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提高移民学习创新能力、引导农户参与社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等,保障务工人员收益,增强移民生计风险应对力。
- 马晓花冯骁张澳群
- 关键词:生计策略
- 乡村空间重构中农户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响应研究——以宁夏永宁县为例
- 2023年
- 乡村空间重构中人地关系脉络、响应机理探究是乡村振兴与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我国乡村重构试点永宁县为例,采用入户调查结合Landsat TM影像生态解译,构建DPSIR指标体系,以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揭示乡村空间重构中农户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及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乡村空间重构中农户生活空间向集中化、生产空间向规模化、生态空间向人地共生演变.土地流转是乡村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就业渠道是压力源,教育和基本公共服务难以满足需求是基本状态,农户对生态环境的主体意识和责任认知影响了生态功能提升.基于此,从人和地两方面提出优化调控人地关系的机制,以形成乡村人与生态的良性循环,为人与自然共同体、乡村建设的政策制定提供借鉴.
- 冯骁杨名扬东梅
- 关键词:农户行为生态功能DPSIR模型
- 农户可持续生计理论与应用研究综述被引量:2
- 2023年
- 农户生计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是实现农村社会发展、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为了提升农户生计的可持续性,通过国内外文献研究法、问题分析法,在阐释生计理论的构建和完善过程中,结合DFID关于可持续生计架构,从多维度分析和提炼影响农户生计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我国可持续生计应用研究的内容仍需完善,国内可持续生计理论研究的深度不足。对此,提出了可持续生计未来研究的重点,即框架内容的扩展、宏观经济背景下的可持续生计分析、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可持续生计等。更应该通过深入研究农户生计理论的实际应用案例,学习借鉴提升农户生计能力、推进生计转型发展的方法,促进乡村振兴及农业现代化政策制定与落地。
- 郑明艳冯骁
- 关键词:反贫困农业现代化
- 宁夏中部干旱生态脆弱区生态与经济协同共生发展机制研究
- 2025年
- 干旱生态脆弱区具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重职能,面临更大的生态风险与挑战,探究其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协同共生机制是构建生态脆弱区生态安全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宁夏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其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共生机理研究对黄河流域以及干旱生态脆弱区发展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以宁夏中部干旱带为例,通过MIV-BP神经网络、Lotka-Voltrra共生模型分析2011—2020年其经济与生态发展的时空差异,探究其协同共生机制。结果表明,2011—2020年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都有所提升,但海原县、中宁县经济发展快速提高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波动;从共生类型看,中部干旱带区域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协同共生,但空间差异较大。沙坡头区、同心县与红寺堡区生态与经济协同共生,生态安全等级为健康;中宁县、海原县、盐池县等生态环境建设仍需较大的提升,其特色产业经济发展需求与生态保护功能两方面对资源环境从博弈到协同共生机制亟待完善。基于此,建议从共生视角出发,树立共生发展理念,构建干旱区生态安全格局,统筹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发展特色产业全产业链,降低资源依赖;促进要素流动与区域协作,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共生发展环境。
- 冯骁张澳群杜灵通
- 关键词:生态安全
- 基于能值分析的宁夏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能值分析法为如何分析和评价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投入和产出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其指标体系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测算提供了定量方法.根据2013年数据,计算出宁夏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环境资源、辅助能值等投入和能值产出,以及能值自给率、能值投资率、能值产出率、环境负载率、可持续发展指数等能值指标,分析结果表明:资源环境能值对宁夏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投入较高,能值自给率高,能值投资率和能值产出率较低,农业发展还处于传统农业的经营模式;环境负载率和可持续发展指数处于比较合适的水平.
- 侯修升冯骁
- 关键词: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值分析
- 干旱区土地利用转化的碳储量响应及脆弱性研究——以宁夏中部干旱带为例
- 2025年
- 土地利用转化是人类经济转型与生态改造的行为选择,不同选择下生态服务价值功能响应存在差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探究干旱区土地利用转化及碳储量服务价值功能的响应机理与脆弱性问题,是福利与生态文明建设空间治理与共同行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宁夏中部干旱带四县区为研究单元,结合InVEST模型分析其20年间土地利用转化及碳储量响应机理与脆弱性。研究表明:(1)20年间土地转化强度加大,其中草地为主要转出者,其转为耕地和建设用地;耕地、建设用地类以转入为主。(2)碳储量响应的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保持高度一致,草地转为建设用地是碳储量下降的主因,碳储量分布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格局;(3)近20年土地利用指数提高5.03,PI指数均表现负面潜在影响。前期脆弱性较大,后期脆弱性降低,韧性提升。因此要加强土地利用转化的规划,强调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以实现干旱生态脆弱区人地共同体建设发展。
- 冯骁王绿凡郝慧博田幸
- 关键词:干旱区碳储量脆弱性
- 韧性理论视角下西北地区农业抗灾能力评价
- 2024年
- 基于韧性理论,从抵抗力、恢复力、适应力3个维度构建农业自然灾害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以熵权法定量评价2016—2020年西北五省(区)的农业自然灾害韧性社会综合水平。结果表明,整体上西北五省(区)农业自然灾害韧性都有所提升,呈显著增长趋势,仅在2019—2020年增速有放缓的迹象。但是宁夏、青海、甘肃和新疆地区仍然处于低中韧性,需要进一步提升。建议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产业优化,构建预警应对机制以及多元主体参与来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 徐跃冯骁
- 关键词:农业自然灾害熵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