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诚

作品数:6 被引量:98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质行业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山岩
  • 3篇火山
  • 3篇火山岩
  • 2篇岩石
  • 2篇岩石学
  • 2篇矿物
  • 1篇地幔
  • 1篇形成环境
  • 1篇熊耳群
  • 1篇熊耳群火山岩
  • 1篇岩浆
  • 1篇岩石学研究
  • 1篇岩系
  • 1篇铀矿
  • 1篇铀矿床
  • 1篇铀矿化
  • 1篇杂岩
  • 1篇上地幔
  • 1篇透辉石
  • 1篇热液

机构

  • 6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作者

  • 6篇张诚
  • 5篇夏祖春
  • 5篇夏林圻
  • 3篇任有祥
  • 2篇韩松
  • 1篇李智佩
  • 1篇金景福
  • 1篇彭礼贵
  • 1篇黄忠祥
  • 1篇王兴安

传媒

  • 2篇西北地质科学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岩石矿物学杂...

年份

  • 2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90
  • 1篇1989
  • 1篇198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华北板块南缘熊耳群火山岩岩石学及其形成环境讨论被引量:6
1990年
熊耳群火山岩系以熔岩为主,其岩石学、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为双模式火山岩套:下、上熊耳群的主要岩石类型为钾细碧岩及细碧岩、钾角斑岩及角斑岩,属碱性玄武岩浆系列,其源岩浆来自地幔,在上升过程中曾在中间岩浆房停顿并与壳层物质混染。中熊耳群的主要岩石类型为钾石英角斑岩,属拉斑玄武岩浆系列,岩浆来源于下地壳的熔融。火山岩系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分布特征表明熊耳群火山岩系产于活动大陆边缘裂谷带,豫西-陕西这一裂谷带从下熊耳群至上熊耳群火山活动从北向南移动,从东向西扩展,上熊耳群形成时裂谷深度最大,东西范围也最广。中熊耳群形成时期裂谷带为相对闭合阶段,壳层熔融物质上升喷发。
夏林圻夏祖春任有祥张诚韩松黄忠祥
关键词:火山岩岩石学熊耳群
南秦岭碧口群海相火山岩岩石学研究被引量:14
1989年
中晚元古代碧口群海相火山岩分布于扬子古板块西北缘,本文通过火山岩岩相学及微量元素研究,对该群火山岩的岩浆系列,岩浆作用以及产出地质构造环境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论述。碧口群海相火山岩由火山相细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及次火山相的钠质辉绿岩组成,岩相学资料表明本区细碧-角斑岩系是由偏富钠的细碧岩浆直接结晶形成,可借用“海底热卤水与岩浆混染”成因模式来说明细碧岩浆成因。火山相细碧角斑岩属钙碱岩浆系列,次火山相钠质辉绿岩属拉斑玄武岩浆系列,它们与产于火山岩系中的超基性岩组成蛇绿岩套,产于岛弧环境,按都城(1975)分类属I类蛇绿岩。该蛇绿岩组合为橄榄拉斑玄武岩浆深部分异序次喷发-侵入的产物。
夏祖春夏林圻任有祥张诚杨静华韩松
关键词:碧口群海相火山岩岩石学
全文增补中
红石泉铀矿床铀的迁移形式及沉淀机制
红石泉矿床是以岩浆气成热液成矿作用占主导地位的复成因型铀矿床。根据热力学原理计算,初始含矿气成热液的pH值为5.29-5.58,Eh值为-0.323—-0.363伏。在初始含矿气成热液中,1g(α_(UO)/α_(U))...
张诚金景福
关键词:铀矿床热液成矿作用白岗岩铀矿化
文献传递
北大巴山碱质基性—超基性潜火山杂岩的辉石矿物研究被引量:30
1992年
北大巴山碱质基性-超基性潜火山杂岩中有7种岩石含有新鲜的单斜辉石,它们分属于透辉石、普通辉石及霓辉石。单斜辉石可划分为5种成因类型:(1)斑晶、微斑晶及微晶;(2)深源捕虏晶;(3)半同源捕虏晶;(4)异源捕虏晶;(5)地幔型捕虏晶,本文涉及前4类辉石。单斜辉石的研究表明:(1)7种含辉石的岩石为同源岩浆结晶分异作用的产物,源岩浆为碱性-过碱性幔源岩浆。(2)初始岩浆形成于77km以下深度,上升过程中岩浆曾在3个不同深度储积。(3)岩浆上升至近地表处,在冷凝固结前曾有多次潜火山隐爆活动发生。(4)霓辉石捕虏晶的出现代表区内存在另一种碱基性岩浆活动。(5)辉石成分指示碱质基性-超基性次火山杂岩形成于陆边板内裂陷带。
夏祖春夏林圻张诚
关键词:透辉石斑晶杂岩
上地幔流体的性质和作用——从女山幔源二辉橄榄岩捕虏体获得的证据被引量:10
1992年
玄武岩浆从地幔深处挟带上来的超镁铁质捕虏体含有地幔流体的直接证据,它们对于阐明地幔深部地质作用(部分熔融作用、地幔交代作用)的机制十分重要。女山幔源二辉橄榄岩的研究结果表明,初始的地幔流体除富含CO_2外,尚含有H_2O和少量CO、CH_4、SO_2、C1、F。地幔中的初始流体(挥发组分)在源部是溶解于地幔橄揽岩的高压固体矿物相中,它们在地幔上隆减压时出溶,形成细小的最早期流体包裹体。这些自由流体相在一定部应聚集,使得地幔固相线(和液相线)下降,引起上地幔发生减压部分熔融。初始的部分熔融主要发生于矿物边界,以单斜辉石最易遭受,形成矿物边缘的海绵状部分熔融带。当地幔剪切流动时,初始的部分熔融体珠滴联合成大的珠滴,并开始渗透,在变形橄榄岩中相连成脉状网络,晚期含C0_2岩浆包裹体及填隙玻璃即为其代表。由于剪裂作用,熔体(和流体)压裂开上覆橄榄岩,产生岩墙状通道,并在上地幔的某些低压区聚集成岩浆库。流体和熔体均为地幔交代作用的介质。在流体参与下,上地幔低度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将高度富集不相容元素。这些熔体和流体与亏损地幔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带来不相容元素重大的局部富集。当流体(和熔体)中H_2O浓度低时,仅发生隐交代作用;当H_2O浓度较高时,部分熔融程度也较高,相应有含水相(如角闪石等)成核,出现矿物交代作用。
夏林圻夏祖春张诚
关键词:二辉橄榄岩上地幔流体矿物包体
北祁连山石灰沟奥陶纪岛弧火山岩系岩浆性质的确定被引量:40
1991年
北祁连山石灰沟地区发育一套完整的奥陶纪岛弧火山岩系。中奥陶世始岛弧形成,初期为拉斑玄武质岩浆喷发,尔后以钙碱性火山活动为主,至中奥陶世末岛弧演化成熟,产生橄榄玄武质火山作用。
夏林圻夏祖春彭礼贵任有祥杨静华张诚李智佩王兴安
关键词:火山岩系岩浆包裹体奥陶纪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