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晓光

作品数:18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重大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电子电信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专利
  • 7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航空宇航科学...
  • 3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7篇中继
  • 5篇卫星
  • 4篇月球
  • 4篇通信
  • 4篇返回舱
  • 4篇测控
  • 3篇中继链路
  • 3篇全空间
  • 3篇着陆
  • 3篇测控通信
  • 2篇地面测控
  • 2篇星体
  • 2篇星载
  • 2篇星载GPS
  • 2篇遥测
  • 2篇遥测系统
  • 2篇仪器舱
  • 2篇月球软着陆
  • 2篇射频
  • 2篇射频前端

机构

  • 18篇北京空间飞行...
  • 2篇上海航天电子...
  • 1篇北京控制工程...
  • 1篇中国空间技术...
  • 1篇上海宇航系统...

作者

  • 18篇李晓光
  • 7篇徐宝碧
  • 6篇元勇
  • 6篇强晖萍
  • 6篇刘适
  • 6篇毛新颜
  • 6篇张志强
  • 5篇黄昊
  • 5篇赵洋
  • 4篇王文平
  • 4篇陶灼
  • 4篇王颖
  • 4篇郑桂波
  • 3篇张伍
  • 3篇张婷
  • 2篇顾荃莹
  • 2篇张龙
  • 2篇太萍
  • 2篇黄晓峰
  • 2篇韩宇

传媒

  • 2篇航天器工程
  • 2篇中国科学:技...
  • 1篇中国空间科学...
  • 1篇计算机测量与...
  • 1篇中国空间科学...

年份

  • 5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6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日地L1点探测任务设计与结果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日地L1点是太阳观测任务的理想观测点,对于中国后续太阳观测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嫦娥五号的拓展任务阶段设计并实施了中国首次日地L1点探测任务,通过在轨飞行验证了日地L1点转移轨道、环绕轨道设计的正确性,对日地L1点的测控链路环境、太阳辐照环境、三体动力学环境、空间辐射环境等飞行环境进行了探测和验证。轨道飞行和各项环境探测的结果与设计模型的预示结果之间比对一致性较好,通过在轨飞行数据验证了设计模型的正确性。各项试验获得了预期的技术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嫦娥五号任务的成果产出,对中国后续深空探测任务和产品的设计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邹乐洋高珊赵晨乔德治李晓光孟占峰
关键词:飞行验证
一种实现中继链路天地对接联试的地面转发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实现中继链路天地对接联试的地面转发系统,包括天线馈电子系统、天线结构子系统、天线控制子系统及信道子系统;天线控制子系统根据上位计算机发送的目标位置信息,向天线结构子系统发送转动指令;天线馈电子系统安装在...
李晓光刘适强晖萍曾锋赵洋李炯卉孔令哲王孖杰陶灼徐宝碧黄昊张伍苏伟陈刚雪霁韩宇张婷程一豪
月背采样返回任务在轨中继对通方案设计与实现
2025年
中国首个月背无人自动采样返回任务探测器在中继星支持下完成了月球背面软着陆和采样封装等月面工作,为确保探测器与中继星能够顺利稳定建立中继链路,顺利完成中继任务,在探测器入轨后提前建立器-星中继通信链路,即提前实施了探测器全向测控链路和定向数传链路在轨中继对通测试。系统总结了月背无人自动采样返回任务在轨中继对通方案设计与在轨实施结果,首先梳理了月背无人自动采样返回任务在轨中继对通的任务过程,结合探测器和中继星飞行轨道特点对中继对通原理进行概述;然后对中继对通过程数据流设计状态进行说明;接着给出了在轨中继对通测试方案,具体包括中继对通测试弧段选择、地面测控站资源分配、中继对通飞行姿态设计、单器及器间全信息流覆盖测试项目设计以及测试流程和飞行时序设计等内容;最后描述了在轨飞行中继对通测试实施过程。在轨测试结果表明,月背无人自动采样返回任务在轨中继对通测试方案设计能够满足任务需求,测试过程有效验证了探测器与中继星接口匹配性和中继链路设计的正确性,所设计的方案兼顾了地面测控资源分配、飞行任务安全、飞行姿态设计、飞行时序设计、中继测控链路设计、器间信息流设计等综合因素,并且可以通过模块化设计,灵活调整以适应不同的发射窗口器-星间轨道相位变化,为后续复杂航天器与合作中继目标的在轨通信任务提供技术基础和飞行经验,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赵洋李晓光陶灼盛瑞卿徐宝碧黄昊
关键词:在轨测试
一种返回式卫星分离组合体时间校准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返回式卫星分离组合体时间校准方法,在轨段采用RMU校时方法对卫星时间基准进行校准,然后采用RMU自主校时方法周期性对CTU时间进行校准,最后使用CTU时间广播方法对卫星各使用时间的终端进行时间广播,实现了...
王文平王颖张志强元勇郑桂波毛新颜李晓光太萍
文献传递
一种基于返回任务需求的分时多用途遥测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返回任务需求的分时多用途遥测系统。本发明提出的遥测系统,可以根据任务需要,对遥测中控采编单元和RMU的遥测体制进行设计,进而灵活设计不同的遥测组合体制,此外,还可以根据任务分工不同,两种遥测帧的内容可...
元勇张志强王颖王文平毛新颜郑桂波高洁李晓光黄柯彦
嫦娥六号探测器地月中继通信系统设计与验证
2025年
嫦娥六号探测器为完成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任务目标,在着陆下降、月面工作和月面起飞段,以及近月制动等地面站不可见的重要时段,探测器测控数传分系统需要与中继星配合,实现地月中继通信功能,为探测器提供前、返向测控数传通道.根据嫦娥六号任务特点,在功能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完成了中继通信链路、体制、天线指向、通信过程、月面天线遮挡、多普勒分析等设计,并通过辐射模型器测试和各阶段中继接口联试等试验验证了中继链路接口设计的正确性和接口指标的符合性.在轨飞行结果表明,地月中继通信系统在轨工作正常,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任务.本文主要对嫦娥六号探测器地月中继通信系统设计与验证情况进行介绍.
李晓光徐宝碧陶灼赵洋黄昊张伍陈刚强晖萍雪霁刘奇苗瑞琴武加纯
关键词:地月中继通信
一种月球软着陆探测任务各阶段中继接收机参数计算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月球软着陆探测任务各阶段中继任务的接收机参数计算方法,所述接收机参数包括接收功率、扫描范围和扫描频率范围,其中所述接收功率综合考虑信号发送的EIRP、发射天线指向损失、自由空间损失、发射和接收两天线间的极化...
李晓光刘适毛志毅
文献传递
嫦娥四号着陆器测控通信系统设计与验证被引量:10
2019年
嫦娥四号着陆器测控通信系统负责搭建着陆器与地面站、中继卫星之间的测控通信链路,是任务工程目标实现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针对嫦娥四号着陆器任务对测控通信系统任务需求,提出系统方案,给出测控通信系统关键环节的设计方法、实现技术路径、地面验证和在轨工作结果,可为未来的深空探测任务测控通信系统的设计与验证提供参考.
刘适黄晓峰毛志毅强晖萍凌闽河李福李长生李晓光
关键词:测控通信中继
多器组合一体化测控数传分系统设计与验证被引量:4
2021年
本文主要对嫦娥五号探测器多器组合一体化测控数传分系统方案设计、关键技术及在轨验证情况进行介绍.嫦娥五号探测器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和上升器四器组成,存在四器组合体、两器组合体、交会对接及单器等多种工作状态,构型及工作模式极为复杂,且重量资源十分紧张.根据嫦娥五号任务特点,设计了多器组合一体化测控数传分系统,通过多器组合测控解决了探测器构型复杂全空间测控难题,并结合一体化、功能复用设计以及单机轻小型化解决了重量资源受限问题.实现了受限带宽多频率同时工作兼容性设计,合理设计并实现了数传载波抑制、频谱带外抑制,以及应答机环路带宽等关键技术指标.
徐宝碧李晓光王文伟李炯卉苗瑞琴强晖萍白帆
关键词:带外抑制载波抑制轻量化
一种多器组合航天器测控与信息系统联合设计方法
一种适用于多器组合航天器测控与信息系统联合设计方法,步骤为:(1)给出探测器最大工作模式集合;(2)根据探测器构型确定测控天线布局,仿真分析给出各种模式下方向图辐射覆盖范围及影响;(3)确定组合体状态下测控和信息交互的工...
李晓光徐宝碧陈刚强晖萍雪霁赵洋黄昊张伍程慧霞张溢张婷王孖杰程一豪白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