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META分析
  • 1篇等离子双极
  • 1篇等离子双极电...
  • 1篇等离子双极电...
  • 1篇电切
  • 1篇电切术
  • 1篇增生
  • 1篇镇痛
  • 1篇镇痛药
  • 1篇双极电切
  • 1篇随机对照试验
  • 1篇尿道
  • 1篇尿道前列腺
  • 1篇前列腺
  • 1篇前列腺增生
  • 1篇全膝关节
  • 1篇全膝关节置换
  • 1篇缺损
  • 1篇注射
  • 1篇膝关节

机构

  • 3篇武汉大学
  • 3篇湖北医药学院...

作者

  • 3篇杨永波
  • 2篇方志辉
  • 2篇李胜
  • 2篇曾宪涛
  • 1篇潘正波
  • 1篇龚泰芳
  • 1篇蔡林
  • 1篇谭金海
  • 1篇李勇
  • 1篇邓洲铭
  • 1篇张翼
  • 1篇胡超
  • 1篇郭毅

传媒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循证医学...

年份

  • 3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经尿道等离子腔内剜除术与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比较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Meta分析被引量:95
2011年
目的比较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PKEP)与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PKRP)两种术式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ENTRAL、EMbase、the ISI Web of Knowledge Databases、VIP、CNKI、CBM和万方数据库,查找所有比较PKEP和PK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1年3月31日。同时手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由两人独立进行RCT的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采用GRADE系统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8个研究,99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在安全性方面:与PKRP相比,PKEP手术时间较短[SMD=1.07,95%CI(0.19,1.94),P=0.02]、术中出血量较少[SMD=2.06,95%CI(1.42,2.69),P<0.01]、切除腺体量较多[SMD=–0.91,95%C(I–1.33,–0.48),P<0.0001]、外科包膜穿孔较少[RR=4.48,95%C(I1.43,14.02),P=0.01]、术后留置导尿时间较短[SMD=1.98,95%CI(0.39,3.57),P=0.01]、膀胱冲洗时间较短[SMD=3.49,95%CI(0.51,6.47),P=0.02]、住院天数较短[SMD=0.89,95%CI(0.64,1.13),P<0.01]、术后总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82,95%CI(0.54,1.24),P=0.35];②在有效性方面:术后3月PKEP的IPSS评分低于PKRP,QOL评分高于PKRP;术后6月RUV的改善PKEP优于PKRP;其它术后3月和6月组间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系统评价结果,采用GRADE系统推荐分级方法评价证据质量及推荐等级,结果显示,证据水平均为低级,推荐强度为弱推荐。结论 PKEP和PKRP两种术式相比,疗效相似,但PKEP术中切除增生腺体更干净彻底,相对手术时间却较短,出血较少,安全性更高;但因原始研究的质量均较低,建议临床上审慎选择使用;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RCT进一步论证。
李胜曾宪涛郭毅方志辉潘正波杨永波
关键词:良性前列腺增生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多种支架材料复合效果的系统评价被引量:4
2011年
背景:目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和不同生物支架材料复合修复骨缺损,但其效果尚缺乏系统性的评价。目的:系统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不同骨支架生物材料复合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万方数据库1990-01/2011-04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不同骨支架生物材料复合修复骨缺损的文章,同时手检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对研究结果定性分析,进行生物材料复合种子细胞的全面总结。结果与结论:从选取的有关生物材料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骨缺损的实验中,证实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和多种生物材料,包括明胶海绵、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多孔材料、羟基磷灰石、磷酸钙、珊瑚、藻酸盐、壳聚糖聚乳酸、硫酸钙、藻酸钙、左旋聚丙交酯、富血小板血浆有效复合,并可以向成骨细胞分化。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各种支架材料修复骨缺损的新骨成骨能力。
方志辉谭金海曾宪涛杨永波李胜
关键词:骨缺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关节周围局部注射镇痛药对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的Meta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背景:传统全膝关节置换的镇痛方式较多,但这些方法常常带来一些不良事件。目的:应用循证医学Meta分析评价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关节周围局部注射镇痛药后镇痛效果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CBM、WANGFANG有关全膝关节置换镇痛的文献,检索年限均为2000-01-01/2011-04-30。纳入所有全膝关节置换镇痛的随机对照试验,两组其他处理措施相同,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术中关节周围局部注入混合镇痛药。由2名评价者独立进行筛选及资料提取,采用RevMan5.1.2软件对符合质量标准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最后共纳入10个研究,合计694例受试患者。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全膝关节置换传统镇痛方式相比,试验组置换后目测类比活动评分较低[WMD=-1.04,95%CI(-1.26,-0.82),P<0.00001]、置换后目测类比静止评分较低[WMD=-0.67,95%CI(-0.81,-0.54),P<0.00001]、置换后再镇痛例数少[RR=0.26,95%CI(0.17,0.40),P<0.00001]、置换后再镇痛吗啡需要量少[WMD=-6.89,95%CI(-8.91,-4.86),P<0.00001],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差不大[RR=0.62,95%CI(0.21,1.84),P=0.39]。当前证据表明,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关节周围局部注射镇痛药是一种有效、安全可靠的镇痛方式,但是疗效和安全性仍需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李勇蔡林龚泰芳邓洲铭张翼杨永波胡超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镇痛局部注射META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