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疾病负担
  • 4篇伤残调整寿命...
  • 4篇疾病负担分析
  • 3篇疫情
  • 3篇病毒
  • 2篇带状疱疹
  • 2篇疫苗
  • 2篇手足
  • 2篇手足口
  • 2篇手足口病
  • 2篇水痘
  • 2篇疱疹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2篇流行性
  • 2篇流行性感冒
  • 2篇免疫
  • 2篇聚集性
  • 2篇老年
  • 2篇老年人群

机构

  • 20篇深圳市盐田区...
  • 2篇深圳市慢性病...
  • 1篇深圳市疾病预...
  • 1篇河源市疾病预...
  • 1篇广东药科大学

作者

  • 20篇林凯
  • 15篇李雪梅
  • 3篇肖娜
  • 2篇李衡
  • 1篇李标
  • 1篇谢锦尧
  • 1篇彭绩
  • 1篇蔡于茂
  • 1篇熊华威
  • 1篇孔东锋
  • 1篇雷林
  • 1篇张振
  • 1篇刘阳

传媒

  • 3篇预防医学情报...
  • 3篇现代预防医学
  • 3篇首都公共卫生
  • 2篇华南预防医学
  • 1篇疾病监测
  • 1篇职业与健康
  • 1篇中国麻风皮肤...
  • 1篇海峡预防医学...
  • 1篇中国艾滋病性...
  • 1篇预防医学论坛
  • 1篇中华疾病控制...
  • 1篇伤害医学(电...
  • 1篇中国血吸虫病...

年份

  • 7篇2025
  • 10篇2024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92—2021年中国呼吸道合胞病毒下呼吸道感染疾病负担分析
2025年
目的分析1992—2021年中国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下呼吸道感染疾病负担现状、变化趋势,为中国RSV感染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DALYs)数据资料评价疾病负担,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库提取1992—2021年中国RSV下呼吸道感染DALYs的数据资料,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疾病负担变化趋势,构建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APC)模型探讨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对疾病负担的影响。结果2021年,中国RSV下呼吸道感染DALYs率为3.08/10万,0~4岁年龄组的DALYs率(3.54万人年)、DALYs率(45.63/10万)均最高,其次为65岁及以上年龄组(0.53万人年、2.68/10万)。1992—2021年,中国RSV下呼吸道感染DALYs率呈下降趋势(AAPC=-12.96%,P<0.001),2012—2016年DALYs率基本平稳(AAPC=-1.61%,P=0.198),其他区间段呈下降趋势,其中2019—2021年下降幅度最大(AAPC=-57.90%,P<0.001);不同年龄组中,0~4岁年龄组DALYs率下降幅度最大(AAPC=-12.02%,P<0.001),65岁及以上年龄组下降幅度最小(AAPC=-5.19%,P<0.001)。APC模型显示,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影响着中国RSV下呼吸道感染DALYs率的变化,DALYs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先下降后上升,随着时期的递进、出生队列的推移而下降。结论1992—2021年中国RSV下呼吸道感染疾病负担呈下降趋势,疾病负担主要集中儿童及老年人群。
林凯刘雅文黄仁湛张陈欢徐震东古丽斯李雪梅
关键词:呼吸道合胞病毒疾病负担
以弥漫性红斑为主要表现的瘤型麻风一例
2025年
临床资料患者,男,39岁,长途货运司机,安徽省亳州市人。因四肢麻木3年,躯干不痛不痒的红斑1年来诊。患者3年前双上肢及双小腿出现麻木感,感觉迟钝,伤口破溃难愈合,未予处理。1年前躯干出现红斑、丘疹,无痒痛,未予处理。2024年3月先后就诊于我院皮肤科和内科,行神经肌电图示:右胫神经、双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波幅正常,末端潜伏期正常,右胫神经F波正常;双腓浅神经感觉传导波形未引出;左腓肠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正常、波幅明显降低;双正中神经运动及感觉传导速度、波幅正常:双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波幅正常;双尺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正常、波幅正常低值;右正中神经F波正常,肌电图诊断为四肢周围神经部分受损(双下肢感觉纤维受损)。
罗诗丽林凯李雪梅钱利杨珊许宗严蔡于茂薛浩泽黎静李函芮
关键词:感觉传导速度神经肌电图感觉迟钝腓浅神经腓总神经
深圳市盐田区登革热疫情防控脆弱性调查
2024年
目的评估深圳市盐田区登革热防控体系能力,为强化登革热疫情防控的薄弱环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全区选取4个区域,采用入户调查、专业机构访谈及问卷调查方法,调查评估辖区登革热疫情的输入风险、发现能力及扩散风险。结果输入风险方面:海关通过主动申报进行登革热筛查,全区流动人口比例高、国际游客数量多和输入病例发病率居全市之首;发现能力方面:大梅沙村居民对登革热的知晓率最低(42.31%),暗径新村次之(50.75%),89.47%辖区居民出现症状时会选择就医,全区医务人员登革热流行病学史知晓率较低(14.61%),社康中心未配备非结构蛋白1(NS1)检测试剂;扩散风险方面:大梅沙村居民的防蚊意识较低(66.67%),安装纱窗率仅11.54%,布雷图指数显示大梅沙村为高风险地区(BI=26),中英街社区中风险(BI=18),暗径新村低风险(BI=6),渔民新村相对安全(BI=3)。结论盐田区面临登革热输入风险高,居民和医务人员对疾病认知不足,检测能力有限等问题,需加强全区防控措施和提高防蚊意识。
熊华威陈汉青黄宇城叶燕芬万佳刘阳刘阳林凯张振
关键词:登革热疫情防控脆弱性
2010-2022年深圳市盐田区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发病趋势及疾病负担分析
2025年
目的分析2010-2022年深圳市盐田区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发病趋势、疾病负担,为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病例信息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按现住址为盐田区和发病日期为2010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筛选病例;人口数据来源于深圳市盐田区统计年鉴。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对基本流行特征进行描述,对社区尺度进行时空聚集性分析,运用季节性分解分析探索时间分布。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评价发病趋势,并采用健康寿命损失年(YLDs)估算流行病学疾病负担。结果2010-2022年盐田区手足口病共报告7029例,年均发病率为253.69/10万,男女性别比为1.58∶1,病例主要集中在0~5岁儿童,占发病总数的91.13%,散居儿童占比最高(62.57%)。时间上呈现双峰分布。时空扫描结果显示,高发聚集社区为盐田港后方陆域所在社区(LLR=205.79,RR=7.49,P<0.001)。Joinpoint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总人群2010-2022年手足口病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AAPC=-12.30,95%CI:-23.27~-5.87,P<0.001),其中2017-2022年呈明显下降趋势(APC=-21.79,95%CI:-71.20~-13.33,P<0.001)。归因于手足口病的伤残损失健康寿命年为71.33人年,2010-2016年(50.66人年)高于2017-2022年(20.68人年)。结论2010-2022年深圳市盐田区手足口病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流行水平仍较高,使用肠道病毒71型疫苗及规范疫情处置后能减轻疾病负担及发病。
刘雅文林凯古丽斯徐震东肖娜张陈欢黄仁湛李雪梅
关键词:手足口病发病趋势疾病负担
1992-2021年中国老年人群归因于不安全性行为的HIV/AIDS患者疾病负担现状与变化趋势
2024年
目的 分析1992-2021年中国老年人群归因于不安全性行为的HIV/AIDS患者疾病负担现状、变化趋势,并开展预测,为老年人群的艾滋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GBD)数据库,使用归因标化死亡率、归因标化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评价1992-2021年中国老年人群归因于不安全性行为的HIV/AIDS患者疾病负担现状,并从全球视角与不同社会人口学指数(SDI)地区进行比较,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对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基于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进行死亡风险分析,并基于贝叶斯年龄、时期和队列(BAPC)模型开展归因标化死亡率和归因DALY率的预测。结果 2021年,中国老年人群归因于不安全性行为的HIV/AIDS患者标化死亡率、标化DALY率均低于全球、中SDI、低-中SDI、低SDI地区,均高于高SDI、高-中SDI地区。男性归因于不安全性行为的HIV/AIDS患者标化死亡率、标化DALY率(3.40/10万、96.75/10万)高于女性(1.32/10万、40.77/10万)。1992-2021年,中国老年人群归因于不安全性行为的HIV/AIDS患者标化死亡率、标化DALY率均呈上升趋势(AAPC_(标化死亡率)=6.78%,P<0.001;AAPC_(标化DALY率)=7.06%,P<0.001),与不同SDI地区的趋势相比,中国的上升速度最快。APC模型显示,中国老年人群归因于不安全性行为的HIV/AIDS患者死亡风险具有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归因死亡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时期的递进、出生队列的推移而上升。预测结果显示,中国老年男性归因于不安全性行为的HIV/AIDS标化死亡率从2022年的3.40/10万下降至2030年的3.12/10万,女性从1.32/10万下降至0.86/10万;男性的归因标化DALY率从96.75/10万下降至84.79/10万,女性从40.77/10万下降至25.27/10万。结论 1992-2021年中国老年人群归因于不安全性行为的HIV/AIDS疾病负担呈上升趋势,年龄、时期和队列均对疾病负担存在影响,其中对男性的影响大于女性,需针对不同特征人
林凯刘雅文徐震东张陈欢古丽斯黄仁湛罗诗丽李雪梅
关键词:不安全性行为疾病负担伤残调整寿命年
1992—2021年中国老年人群归因于高空腹血糖的结核病疾病负担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1992—2021年中国老年人群归因高空腹血糖的结核病疾病负担现状、变化趋势,并开展预测,为老年人群的结核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提取2021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库中1992—2021年中国老年人群归因于高空腹血糖的结核病死亡和DALY数据资料,通过计算年估计变化百分比分析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并从全球视角与不同社会人口学指数地区进行比较,采用Gupta建立的分解法量化分析归因死亡数、归因DALY数的变化。利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ge-period-cohort,APC)分析归因死亡风险,利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模型(bayesian age-period-cohort,BAPC)预测归因标化死亡率和归因标化DALY率。结果2021年,中国老年人群归因标化死亡率(2.03/10万)、标化DALY率(46.95/10万)居全球中等水平;男性的归因死亡率和归因DALY率分别为2.81/10万、70.97/10万,高于女性的1.04/10万和24.21/10万。1992—2021年,中国老年人群归因标化死亡率、归因标化DALY率均呈下降趋势,且相比不同SDI地区下降速度最快。人口增长和老龄化对归因死亡数、归因DALY数变化的合计贡献分别为112.50%、109.01%,流行病学变化的贡献分别为-170.58%、-158.48%。APC模型显示,归因死亡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先上升后下降,随着时期的递进、出生队列的推移而下降。BAPC模型预测性能优,2022—2030年归因标化死亡率、归因标化DALY率均呈下降趋势。结论1992—2021年中国老年人群归因高空腹血糖的结核病疾病负担仍不容忽视,男性的归因疾病负担大于女性,人口增长和老龄化是归因疾病负担上升的驱动因素,年龄、时期和队列均对归因疾病负担存在影响,需结合中国人口特点继续开展综合防治措施。
林凯刘雅文张陈欢黄仁湛徐震东古丽斯李雪梅
关键词:结核病疾病负担伤残调整寿命年
基于深圳市多起校园聚集性疫情的2剂次水痘疫苗保护效果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 评估校园水痘聚集性疫情现场2剂次水痘疫苗免疫程序的保护作用,为水痘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以2020-2022年深圳市盐田区报告水痘聚集性疫情的学校为调查现场,按照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分析水痘疫苗接种情况与水痘发病的关系。对不同规模的疫情进行异质性检验,计算2剂次水痘疫苗相对保护效果(relative vaccine effectiveness, rVE)的合并效应量。结果 共纳入校园水痘聚集性疫情12起,其中中学1起,小学9起,幼儿园2起,疫情规模为4~19例/起。水痘病例共124例,水痘罹患率为8.60%,其中突破病例占58.87%。1剂次水痘疫苗接种率为52.08%,2剂次接种率为30.31%,1剂次突破感染率(8.66%)高于2剂次(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309,P<0.001)。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校园疫情的水痘疫苗保护效果无异质性(χ^(2)=2.403,P=0.998;I2=0.007%)。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以接种1剂次水痘疫苗为参照组,接种2剂次疫苗rVE的合并效应量73.75%(95%CI:50.30%~86.13%)。亚组分析,2剂次水痘疫苗接种0~<3年、3~<6年和≥6年的rVE呈下降趋势,分别为81.48%、71.62%和67.13%。结论 接种2剂次水痘疫苗的保护效果优于1剂次,可有效降低校园水痘聚集性疫情中学生感染水痘的风险。
李雪梅林凯刘雅文古丽斯徐震东张陈欢黄仁湛于海航
关键词:水痘水痘疫苗聚集性疫情
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深圳市盐田区带状疱疹流行特征分析及预测
2024年
目的探索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的流行特征,开展短期预测,为HZ防制提供依据。方法基于深圳市盐田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回顾性调查盐田区2019—2023年HZ发病情况,对基本流行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发病率变化趋势,GM(1,1)模型对发病率进行短期预测。结果2019—2023年深圳市盐田区共诊断5888例HZ病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发病率5.85‰。0~<50岁年龄组病例占比(52.55%)高于≥50岁(47.45%),但发病率≥50岁(17.01‰)高于0~<50岁(3.67‰),女性发病率(6.15‰)高于男性(5.73‰)。50~<80岁各年龄组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P<0.001)。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发生率15.23%。GM(1,1)模型拟合精度等级为好,预测显示,2024—2026年HZ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结论HZ是值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病例构成以0~<50岁居多,但≥50岁发病率高且呈明显上升趋势。GM(1,1)模型可用于HZ的发病预测,对HZ的流行趋势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林凯刘雅文古文媚李标黄仁湛李雪梅
关键词:带状疱疹疱疹后神经痛
深圳市盐田区2005―2014年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分析深圳市盐田区2005―2014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深圳市盐田区2005―2014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4年深圳市盐田区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5种18 843例,其中乙类传染病4 490例,占23.83%,丙类传染病14 353例,占76.17%,年均发病率为867.70/10万。共报告肠道传染病1 195例,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26.61%;报告呼吸道传染病1 129例,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25.14%;报告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2 151例,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47.90%;报告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15例,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0.33%。发病数居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手足口病(4 088例)、淋病(1 042例)、痢疾(1 035例)、肺结核(923例)、梅毒(682例)。结论近10年来深圳市盐田区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今后应进一步加大对手足口病、淋病、痢疾、肺结核、梅毒等传染病的防控力度。
古文媚古丽斯林凯
关键词:传染病流行病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