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洋
- 作品数:16 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从地方经验思讨善治范型——浙江省基层治理个案分析
- 2025年
- 善治作为一种难能可贵的治理目标,理解与推进基层善治关系到治理创新的有效性和生命力。浙江省创新基层治理的案例研究有助于明晰地方层面迈向基层善治新图景的基础性逻辑与历时性过程。这些有益探索及鲜活样式遵循“动员—服务—整合—共治”的内在机制,其善治范型的实质在于推进基层治理体系更能动与自适,基层治理能力更强大与高效。浙江省需平衡基层治理复合结构,构建基层治理工具组合,引导多元文化融入基层治理,塑造基层治理调适机制,以丰富“中国之治”的基层叙事,夯实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层基础。
- 林洋徐步华
- 关键词:本土经验个案研究
- 法律史学视域下的汉代秋冬行刑制度略论
- 2016年
- 传统社会国家法律都被统治者披上儒家思想的外衣,尤其是汉代,政治法律制度设计者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议,并将儒学积极融入国家机器中,产生一系列具有汉律儒家化特色的刚性规制,而秋冬行刑则是其中产物之一,其在保持汉律儒家化方向与本质的同时,又具有历史特色与现代启示。
- 林洋
- 关键词: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刑罚
- 宗法社会:以徽州贞节牌坊为视角的理论透视
- 2016年
- 牌坊是传统社会高度发达的宗法文化载体,而就其地域分布现状而言,徽州地区是主要集中点之一,结合该区贞节牌坊的相关资料,并借助法律史学的研究视角,进行贞节牌坊形成原因的法文化分析,以明确贞节牌坊背后隐藏的宗法社会信息,并由此延伸到目前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思考其现实意义与应然价值。
- 林洋
- 关键词:宗法文化
- 价值塑造、制度配置与行动协同:地域文化促升治理效能的三阶路向——基于六尺巷“礼让文化”样本的分析
- 2025年
- 作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独特资源,地域文化对市域社会治理具有显著功用。通过剖析安徽省安庆市善用六尺巷“礼让文化”的创新样本发现,礼让和事、党建领事和群众说事等细分机制,构成文化型治理的在地化表达与自主性探索。此间,“价值—制度—行动”三个逻辑要素有机统一,并相互促进、支撑,形成一个益于高效能治理目标达成的闭环。但是,囿于角色定位尚需明晰化、制度配置亟待系统性及多元主体缺少整合力等普泛性因素,现实中还存在影响文化型治理可持续性的阻力。需从价值重塑、制度优化和行动协同等关键路径着手,探究以地域文化进一步提升治理效能的方案设想。
- 林洋彭凤莲
- 关键词:地域文化
- “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的善治逻辑——基于浙江省的案例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是“枫桥经验”的实践应然。基于善治理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是现代警务善治理想的实现载体,也是推进现代警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遵循。2019年以来,浙江省树立“四个导向”,开展“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工作,总体成效居全国前列。浙江省在“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活动中,有必要在群众路线、法治基础、技术支撑、文化涵育等层面进一步强化。通过实施多种策略,使主动为民型、法治保障型、数字赋能型、人文底蕴型公安派出所更完善、更定型,在浙江省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的发展进程中展现现代公安新姿态。
- 林洋
- 关键词:现代警务善治理论
- 明镜高悬:传统社会司法的价值追求
- 2015年
- 较之现代社会司法进程,传统社会地方行政权与司法权不分,在考察传统社会司法制度时,历史上的州县衙门则是一个特别的法律史学研究视角。州县衙门不仅具有形式意义上的区分不同地方权力系统建筑的社会功效,而且基于传统社会文化意蕴的关联性与多元性,州县衙门这一集中地方社会治理权力的实体建筑构造中,大堂之下悬挂的楹联与匾额则具有丰富的意向表达,其中帝制中国衙门最为常见的"明镜高悬"匾额则集中体现了传统社会司法的价值追求。
- 林洋
- 关键词:天理人情司法判决实质正义
- 一种民事诉讼模式的特征及其辩证思考——马锡五审判方式概述被引量:1
- 2016年
- 马锡五审判方式是由马锡五基于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司法工作环境,并融合广大人民群众意见形成的审判手段。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民事诉讼处理机制,该种审判方式既来自于乡土村落的农耕文化,又服务于乡土社会的文明秩序。而就其社会价值而言,它在有效地推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法治现代化运动的同时,也对建国后乃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构建具有思考必要与应然启示,尤其是法治建设的顶层设计如何对马锡五审判方式进行批判继承与辩证吸收,这则是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 林洋刘节
- 关键词:群众路线说理
- “向善的治理”:理解市域社会治理的文化驱动逻辑——六尺巷“和”文化的例证
- 2025年
- “善治”寻求公共利益最大化,是市域社会治理的目标归旨。运用嵌入性理论,遵循“文化嵌入—政治嵌入—认知嵌入”分析思路,呈现安徽省安庆市传承六尺巷“和”文化、创新市域社会治理的典型个案。研究发现,六尺巷“和”文化倡导谦和礼让,不仅可以调理社会关系,塑造社会秩序,而且对治理理念、制度、实践产生三重驱动,力促市域社会治理“向善”成为可能。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的有机统一,丰富了社会治理本土化的实践内涵。立足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远景目标,从政党统合、团结社会、聚焦事务、依托技术等向度思考未来进路,推动更多市域的“善治”探索迈向新高度、产生新效能。
- 林洋彭凤莲
- 关键词:文化治理嵌入性理论
- 浙江基层治理及其善治模式:一个整体性视角
- 2025年
- 运用善治理论、建构善治模式是提升地方善治能力的关键路径。整体性研究视角下,浙江省基层治理有益探索可以提炼为一种“四阶递进式”的善治模式,即“动员社会-服务诉求-认同整合-协作共治”的逻辑理路,该模式能发挥韧性强、活力足、可复制等比较优势,从而有效化解了基层社会矛盾、降低了基层治理风险、满足了秩序与发展双重需求。然而,这一善治样板也存在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资源、治理机制等方面的改善空间。下一阶段,浙江省基层治理的善治模式应从社会性力量共治、融合式治理工具、文化型治理视角、在地化适配策略等多重环节突破治理困境,确保生成更多该类基层治理创新,丰富“中国之治”的基层叙事。
- 林洋徐步华陈玉婧
- 关键词:共治善治
- “人命至重”:关于元代烧埋银制度的一个考察
- 2016年
- 现代刑事诉讼法律程序从生命最高位阶的司法价值理念出发确立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即是对人身权益遭受不法侵害的诉讼主体在请求民事赔偿时予以正当保护,这一科学的司法程序设计不仅有效防止国家刑罚权力被金钱等因素不法架空,而且也赋予了刑事诉讼程序追究合理赔偿的附加法律功能。但在古代中国社会有关包含民事赔偿请求的诉权内容早已存在,其中元代的烧埋银制度是我国法律史上第一个规定在追究罪犯刑事责任的同时,也强制其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损害赔偿规制。这一开创性的法律规范不仅对后世帝国统治者的刑事法律制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封建社会末期民权意识的启蒙。
- 林洋
- 关键词:民事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