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涂炯

作品数:25 被引量:207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经济管理
  • 10篇社会学
  • 8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4篇医患
  • 3篇身体
  • 3篇癌症
  • 3篇本土
  • 3篇本土化
  • 2篇医患关系
  • 2篇医学社会学
  • 2篇照护
  • 2篇社会学
  • 2篇食管
  • 2篇食管癌
  • 2篇食管癌患者
  • 2篇青年
  • 2篇民族志
  • 2篇疾病
  • 2篇健康
  • 2篇癌患者
  • 2篇癌症患者
  • 2篇安宁疗护
  • 2篇本土化发展

机构

  • 21篇中山大学
  • 2篇哈佛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美国科学院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成都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哈佛医学院

作者

  • 21篇涂炯
  • 3篇程瑜
  • 1篇梁玉成
  • 1篇钟就娣
  • 1篇顾菁
  • 1篇吴少龙
  • 1篇沈曼璇
  • 1篇凯博文
  • 1篇郝元涛
  • 1篇张文义

传媒

  • 3篇思想战线
  • 2篇中国青年研究
  • 2篇医学与哲学
  • 2篇妇女研究论丛
  • 2篇甘肃行政学院...
  • 2篇广西民族大学...
  • 2篇中国研究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中国党政干部...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社会发展研究

年份

  • 3篇2025
  • 3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5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寻找“最适宜”的照护:长期养老照护抉择及其合理化——以失智症照护为例被引量:1
2022年
理想的长期照护是家庭成员基于“爱”与责任等提供最好的居家照护。然而,照护负担与家庭伦理责任要求,使得家庭照护者常常陷入照护与道德的双重困境。长期居家照护的经历,让家庭照护者痛苦不堪,老人也并没有获得好的照护,因而不少家庭开始寻求机构照护。家庭照护者在不断的机构选择和照护摸索中慢慢降低期待,从寻求“理想的照护”到“足够好的照护”,再到现有经济社会条件下可以“满足基本需求的照护”。在此过程中,家庭照护者也不断合理化这样的选择:老人进入机构后,家庭照护者仍然提供经济、情感等方面的延续性照护,既照护了老人又能减轻家庭照护者的身心负担,合乎家人之情;从期待“随侍在侧”到强调“生活质量”,从“生活照护”转移到“情感照护”,合乎孝之理。通过合理化过程,机构提供专业照护和家属提供情感照护的共同照护模式也被认为是现有选择中“最适宜”的照护。
李海燕涂炯
带癌育儿:疾病中的母职认同及其动态实践
2025年
随着癌症的高发和年轻化趋势,育龄期女性患者的比例逐年增加。癌症的确诊不仅是对育龄女性身体健康的严峻考验,更是对其母职角色的深刻冲击。本文呈现了身患鼻咽癌的女性面对疾病时的母职经历与遭遇的挑战,展现了“病人角色”和“母亲角色”之间的张力。而“病人角色”和“母亲角色”也在不断互构:癌症的发生重构了母职实践,母职实践也在塑造患癌女性的疾病体验。理解疾病体验与母职实践的关系,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女性的“母亲角色”并思考对育龄期癌症患者的支持。
涂炯苏晓慧
关键词:病人角色
在正常与异常之间: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
2024年
在癌症患者的康复历程中,正常感与异常感是一个持续的纠葛状态。本文以经历造口手术的肠癌患者为例,以呈现这种纠葛状态。造口患者期望治疗后能恢复正常,术后却因为造口的存在难以恢复如常。患者持续的异常感不仅与身体的改变有关,更与社会层面的互动与建构息息相关。造口患者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变得正常:恢复完整的身体、扮演正常的社会身份、接纳新常态。他们的康复之路是一个持续的适应和协商的过程,而所谓的“正常”也是一个复杂的、流动的状态。作为行动者的个体受到“正常”的社会规范形塑,努力让身体和行动符合社会期待,同时也具有能动性,去协商和建构新常态。然而,这些努力仅停留在个体层面,改变患者的生存处境也需要社会观念、空间与制度对多元身体状态的包容与考虑。
涂炯黎子莹
关键词:正常化身体康复
未完成的突破:医学社会学的国际研究及本土发展被引量:2
2019年
基于对国内外有关医学社会学研究的梳理,总结了不同社会环境下医学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及研究议题。相较于国外医学社会学的成熟发展,国内医学社会学虽然发展迅速,但在研究的理论视角和学科的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相关研究需要结合具体时空情境和多元研究方法,揭示社会阶层结构与健康不平等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理解医疗活动的社会意义,厘清医疗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联,进而发展出植根于本土的医学社会学理论。对于目前国内复杂多变的医疗形势和健康问题,医学社会学的研究潜力有待挖掘。
涂炯张纬松
关键词:医学社会学本土化
“工作与家庭的交织”:生命历程视角下大龄女护士的职业生涯研究
2025年
护士是护理事业中宝贵的人力资源,也是女性就业的典型群体。大龄护士的从业经历是回溯性研究女性就业和护士职业生涯的切入口。本文探索性别角色期待如何在年龄与世代的叠加效应下形塑大龄女护士的职业生涯走向。在年龄和世代的交叉影响下,大龄护士的职业生涯呈现为“工作与家庭在其生命历程中的交织”,二者彼此形塑与互补,也常带来冲突与紧张。对大龄女护士工作与家庭交织的探讨有利于研究者超越惯常对工作-家庭平衡的论述,以更好地理解从事照护工作的女性在其职业生涯不同阶段所面临的困境与优势。面对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和劳动力短缺,以护士为代表的专业照护者和女性工作者需要得到更好的支持,以充分地发挥其潜力。
涂炯李明慧沈曼璇
关键词:女性就业职业生涯生命历程年龄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医患关系的重塑与促进
2025年
医患关系是基于信任、沟通和权力的社会互动关系。良好的医患关系对维护患者健康至关重要,它能提高患者就医的依从性和满意度,带来更好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结果。然而,医患关系不仅取决于医生和患者双方的微观互动,还受到很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包括阶层、性别、文化背景等)以及现有医疗体系和社会结构的形塑。这也让医患关系成为健康不平等再生产的中介机制。在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我们需要进一步改善医患关系以促进人们的健康,推动更加平等的医患关系以缩小健康差距。
涂炯
关键词:医患关系健康心理健康身体健康
食管癌患者的身体、自我与身份被引量:15
2017年
基于对G市Z医院21位食管癌患者的访谈、互动和追踪调查,从食管癌患者发现疾病和治疗的历程来看他们的病痛体验,尤其是食管癌切除术前后的经历,研究食管癌及其治疗给患者身体、自我和身份带来的影响。作为治疗方式的食管癌切除术不但无法治愈患者身心的痛苦,有时反而使患者身体和生命历程进一步遭到破坏。癌症治疗不仅需要把患者身体当作整体来对待,更需理解身体变化与自我和身份的紧密关系。最后提出从"以身体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模式的转变。
涂炯钟就娣
关键词:食管癌患者
移动传播时代社会支持的重构:以抖音平台癌症青年为例被引量:33
2019年
本文基于对抖音平台多位癌症青年的网络访谈及线上观察,发现因患癌而遭遇传统社会支持断裂的病人,更易于使用互联网平台来重构社会支持。患癌青年通过流动空间里的自我呈现与虚拟网络里的即时互动,获取去剥夺感的情感关怀、身份重构与自我价值的实现、非互惠性的物质酬赏和治疗帮助,从而让陌生人的边缘性支持转化为生活世界里的核心支持。但网络世界的复杂性、流动性与虚拟性,使得这种新型社会支持面临着支持链条脆弱易断、支持动机善恶难辨、支持生态非可持续等诸多挑战。
涂炯周惠容
关键词:社会支持身份建构
在失控与控制之间:新技术嵌入下青年人的日常健康实践被引量:16
2019年
本研究考察了健康与健身类APP对青年群体的影响及意义。青年群体在所面临的独特社会处境和压力之下,选择APP来实现对身体与生活的控制和平衡。APP进行"身体教引"辅助青年人管理身体与生活,其扩展使用者的社交网络,再嵌入社会关系,还成为个体完善自身的"自我技术"。但APP既是问题的解决手段,也是问题的制造者。其从实现预定目标的辅助性工具变成了形塑观念、刺激消费的工具,给青年人制造出新的焦虑与不确定性。
涂炯王瑞琳
关键词:焦虑青年
人类学、医学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访凯博文教授被引量:4
2016年
哈佛大学凯博文教授以自身的学术研究经历为线索,介绍了人类学与医学的结合、医学人类学的发展、人类学学科在中国和世界大学中的位置等。凯博文教授提及医学人类学对社会的意义和价值,指出当前人类学学科在世界和中国发展的不足之处,并对当下世界大学的走向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最后凯博文教授结合自己的经验,给从事医学人类学研究的年轻学者提出了建议,指出人类学学者应加强合作,扩大在专业外的影响。
涂炯张文义凯博文程瑜
关键词:医学人类学民族志医学人文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