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秦明

作品数:4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大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大连市社科联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篇大学生
  • 1篇双创
  • 1篇中西方
  • 1篇伦理
  • 1篇伦理和谐
  • 1篇客体
  • 1篇和谐性

机构

  • 3篇大连大学

作者

  • 3篇秦明
  • 1篇郭燕

传媒

  • 2篇大连大学学报
  • 1篇青年与社会(...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论中国古代技术实践的和谐性——以技术实践的“主体”、“工具”、“客体”为分析对象
2017年
技术实践包括了主体、工具、客体三要素。中国古代技术实践主体对"天道"的追求反映了主体的理想和谐。他们期望通过技术实践,超越技术实践,从而企及"技"之外的"道"。理想和谐是抽象的,形而上的,但却是普遍的,无处不在的。具体而言,理想和谐可以具体化为各相关因素间的和谐,包括技术实践主体与他人间的伦理和谐,技术实践主体与工具的互融性和谐,技术实践主体、工具、客体间的有机和谐。
秦明
关键词:伦理和谐
论中西方和谐思想之异同
2013年
中西方人都看到了"乐"之"和谐",也都以和谐为切入点探讨世界的存在方式,并且都认可"不同"是和谐的前提与基础。然而,毕达哥拉斯专注于用数的和谐解释乐的和谐,符合西方人注重的真理性认识传统;中国古人则更加关注"乐"之"和人心"的功能,体现出其重实用的思维传统。莱布尼茨认为世界是和谐的,但这种和谐是上帝设定的,具有神恩性;中国古人也认为世界是和谐的,但这种和谐不是天定的,而是需要人类努力争取实现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不同"是"和谐"的基础,但他强调斗争是实现和谐的手段,甚至认为和谐是斗争中的和谐;中国古人也认为"和谐"的前提是"不同",但他们主张实现和谐的主要方式是协调。在一定意义上,中西方关于和谐思想的不同倾向折射出中西方人所遵循的不同偏好。前者重实用,后者重理论;前者重综合,后者重分析。
秦明郭燕
论大学生双创意识培育与实践能力提升
2018年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针对大学生顺势而为跃跃欲试加入双创大军的现状,双创教育成为培育大学生的双创意识,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与必需。
李思建崔晓东秦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