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彦
- 作品数:5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佛山市南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佛山市卫生局医学科研立项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佛山市南海区鼠类自然感染恙虫病东方体基因型分析
- 2024年
- 目的 调查佛山市南海区鼠类自然感染恙虫病东方体(Orientia tsutsugamushi, Ot)的情况,了解当地Ot基因型的分布及特点,为防控恙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7月利用鼠夹和鼠笼,在佛山市南海区恙虫病高发镇街采集鼠类动物样本,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olymearse chain reaction, nPCR)扩增技术检测Ot 56kDa型特异性抗原(type-specific antigen, TSA)基因核酸片段,通过核酸序列比对确定Ot基因分型。用MEGA 10.0.5、DNAStar 7.1、MegAlign等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同源性与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共捕获鼠类200只,褐家鼠检出56kDa TSA基因片段6份,黄胸鼠检出1份,阳性率为3.5%(7/200)。南海序列(L65、L68、L118、L119、L122、L150和L153)在核苷酸水平与Kawasaki、Gilliam、TA763、Kato、Kuroki、Karp基因型相似性为71.8%~100.0%,氨基酸水平相似性为54.9%~100.0%。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南海序列与Ot中的Karp型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和较近的亲缘关系,与其他型同源性较低,亲缘关系较远。L65、L119、L150和L153与台湾TW45R株、云南TN16-28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100.0%。结论 佛山市南海区存在鼠类Ot自然感染,褐家鼠为其主要宿主,当地恙虫病病原体属于Karp型。
- 罗琳李鹏宾苏彦张彦丽柯志攀张佳惠邱宗耀
- 关键词:恙虫病东方体自然感染系统进化分析
-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15-2018年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了解佛山市南海区手足口病病原体型别及其流行特征,为手足口病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2018年每年的4~8月在哨点医院收集手足口病病例粪便标本,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标本进行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71型,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CVA16)、6型(coxsackievirus A6,CVA6)、10型(coxsackievirus A10,CVA10)核酸检测,并分析各型肠道病毒检出率的时间分布、男女性别及年龄组差异。结果共收集435份粪便标本,阳性385份,阳性率为88.51%,EV 71、CVA16、CVA6、CVA10检出率分别为8.97%、18.16%、40.00%、11.26%,其他肠道病毒(未分型)检出率为9.43%,混合感染阳性率为0.69%。连续4年4~8月肠道病毒检出率分别为95.28%、80.20%、89.09%、88.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02,P<0.01),2015、2017年CVA6检出率最高(66.98%、63.64%);2016、2018年CVA16检出率最高(37.62%、31.36%)。男女性别差异在手足口病病原检出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总肠道病毒、CVA10在各年龄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χ■=8.514,χ■=5.636,P>0.05),其他病原型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14.258,χ■=25.587,χ■=17.581,χ■=17.743,P<0.05)。2岁内幼儿CVA6检出率最高(46.59%),3~4岁组EV 71检出率最高(21.57%),4~5岁组CVA16检出率最高(38.89%),其他未分型检出率在5岁以上组最高(31.25%)。与EV 71、CVA16相比,CVA6更易感染年龄偏小儿童。2018年肠道病毒各型检出率时间分布较其他年份明显改变,CVA10检出率明显增高。结论 2015-2018年佛山市南海区手足口病病原以CVA6和CVA16为主,隔年交替出现高峰,各年龄组中不同型肠道病毒检出率存在差异。
- 张彦丽李钰桦苏彦钱树星罗琳
-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病原体
- 登革病毒感染早期2种检测方法的比较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比较ELISA法和荧光定量RT-PCR 2种方法在登革热疫情中标本检测方面的差异,为登革热急性标本选用合适的检测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佛山市南海区内发病7 d内的登革热疫情中疑似血清标本178份同时采用ELISA方法(检测登革病毒Ig M抗体)和荧光定量RT-PCR 2种方法检测。结果发病1 d^5 d病程的核酸检出率较高,占总检出量的81.5%,从第5 d开始后大幅降低。单一选用核酸检测第4 d标本单一Ig M抗体阳性的7.4%标本漏检,第5 d单一Ig M抗体阳性的23.5%标本漏检,发病6 d^7 d的标本单一选用抗体检测,单一核酸检测阳性的23.2%标本漏检。结论发病4 d^7 d标本单一选用一种方法检测容易漏检,若核酸检测为阴性时通过病毒特异抗体的快速初筛方法,以判断是否采用抗体的ELISA方法进行检测,可以减低漏检率,减少工作量。
- 张彦丽罗琳苏彦李钰桦张桂玲
- 关键词:登革病毒IGM抗体荧光定量RT-PCR方法
- 佛山市南海区2012-2014年1型登革病毒基因特征研究
- 2015年
- 目的测定佛山市南海区2012-2014年登革病毒1型(DENV 1)的E基因序列,探讨其来源及基因特征。方法收集佛山市南海区2012-2014年本地登革热疑似病例急性期血清标本进行登革病毒核酸及分型检测,用RTPCR法扩增1型登革病毒的全长E基因,经测序后获得E基因序列,并绘制进化系统发育树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554份病例标本中检出279份DENV核酸阳性,其中DENV 1 271份(97.1%),DENV 2 8份(2.9%),测序获得15株DENV 1 E基因序列,DENV 1碱基同源性为90.3%-99.9%,推导氨基酸同源性为97.2%-100.0%,其同源性与1998、2004、2006、2010和2013年国内DENV 1流行株接近。进化分析发现DENV 1可归属于两个亚型,亚洲型和美洲/非洲型。结论佛山市南海区2012-2014年以DENV 1型流行为主,其存在两种基因亚型流行,登革病毒与周边相邻地区如佛山及广州市的登革病毒存在明显关联性,具有地方性登革热流行趋势。
- 张彦丽曹晓鸥苏彦罗琳张桂玲刘容珍
- 关键词:登革病毒E基因测序系统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