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俊 作品数:3 被引量:29 H指数:2 供职机构: 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特色水药罐热敷药量的观察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根据室温不同,怎样用较少药量,发挥特色水药罐的药物热敷作用,以期能节约药物成本。方法将20个受试者,根据室温不同,分4组,每组5例,每位受试者拔不同药量的10个药罐,拔罐前罐内药物均为45℃,起罐后再测试罐内药物温度,取相同室温下相同药物量启罐后的温度平均值,然后根据室温,绘制不同药物量起罐后的平均罐内温度曲线图,最终得到不同室温下药罐内药物有热敷作用所需最小药量。结果特色水药罐有热敷的作用,室温10℃~14℃时,药罐内药物必须大于55 m L;室温15℃~19℃时药物必须大于45 m L,室温20℃~24℃,药罐内药物大于25 m L就可,而室温25℃以上时所需药水仅20 m L。结论根据春夏秋冬室温的变化,在临床中灵活选取药量,这样既可有热敷的作用,又可节约药量。 蔡俊 李建萍 张慧 杨建梅 徐新春 牛燕霞关键词:拔罐 药罐 热敷 药量 特色水药罐罐具变革临床应用观察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比较使用传统罐具与变革罐具进行特色水药罐治疗中的差异。方法:选50例颈腰痛患者,采用自身对照,左侧、右侧穴位分别采用传统罐具与变革罐具进行拔罐,拔罐部位以双侧曲垣穴及大肠俞穴为中心,留罐10min。传统罐具采用去底、底口打磨光滑的100mL注射液的玻璃瓶;变革罐具为真空抽气罐。观察两种罐具拔罐操作所需的时间、药物漏洒程度、患者拔罐时舒适度以及起罐后罐斑情况。结果:曲垣、大肠俞穴用变革药罐拔罐操作时间较传统罐具明显缩短(均P<0.05);曲垣、大肠俞穴用变革药罐的拔罐操时舒适感较传统罐具明显提高(均P<0.05);两种罐具拔罐操作时药物漏洒量相近(均P>0.05);变革药罐较传统药罐起罐后罐斑颜色更深。结论:特色水药罐法采用变革罐具在临床使用上操作更便捷、患者更舒适。 李建萍 张慧 杨建梅 徐新春 牛燕霞 蔡俊关键词:药罐疗法 拔罐疗法 不同方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对比观察 被引量:25 2011年 目的:比较常规针刺、电针、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随机的方法,将91例颈性眩晕患者分成常规针刺组(30例)、电针组(31例)和电针穴位注射组(30例),3组均取足三里、风池、安眠、太阳、合谷、印堂、百会、四神聪,常规针刺组用平补平泻法针刺,电针组加用G 6805电针治疗仪,电针穴位注射组在电针组治疗基础上,于风池或安眠穴采用维生素B120.5 mg及0.2%利多卡因2 mL穴位注射,治疗4周共20次。观察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法在治疗前后进行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组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电针穴位注射组较其他两组改善更明显(P<0.05,P<0.01),电针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63.3%(19/30),电针组为80.6%(25/31),电针穴位注射组为90.3%(28/30),3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常规针刺、电针、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均有效,其中电针穴位注射组疗效最好,电针组疗效次之,说明常规针刺、电针、穴位注射治疗在颈性眩晕上疗效有叠加效应。 李建萍 蔡俊 干霞曼关键词:眩晕 电针 穴位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