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琳琳

作品数:21 被引量:73H指数:6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免疫
  • 4篇神经系
  • 4篇神经系统
  • 4篇细胞
  • 3篇神经系统疾病
  • 3篇帕金森
  • 3篇帕金森病
  • 3篇癫痫
  • 3篇系统疾病
  • 3篇免疫机制
  • 3篇基因
  • 3篇发病
  • 3篇发病机制
  • 3篇阿尔茨海默病
  • 2篇血脑
  • 2篇血脑屏障
  • 2篇血性
  • 2篇缺血
  • 2篇缺血性脑卒中
  • 2篇卒中

机构

  • 21篇哈尔滨医科大...
  • 3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21篇赵琳琳
  • 20篇张惊宇
  • 3篇初婷婷
  • 3篇郑永慧
  • 3篇黄山
  • 1篇申宝忠
  • 1篇王丹
  • 1篇王凯
  • 1篇孙夕林
  • 1篇黄涛

传媒

  • 8篇中国实验诊断...
  • 3篇自然杂志
  • 3篇国际免疫学杂...
  • 2篇分子诊断与治...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上海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医刊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3篇2025
  • 3篇2024
  • 5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5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脑屏障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2年
中枢神经系统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中枢神经系统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中枢神经系统易受到致病因素影响而发生以精神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同时亦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而血脑屏障能够使脑组织少受甚至不受循环血液中有害物质的损害,从而保持脑组织内环境的基本稳定,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生理状态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对血脑屏障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与综述,以期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更新与更全面的理论基础.
宋岭赵琳琳郭思琦李慧灵张惊宇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血脑屏障脑组织
YAP蛋白在神经肌肉接头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2023年
目的探讨YAP蛋白对神经肌肉接头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质粒为模板构建YAP敲低的shRNA,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hYAP的敲低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将shYAP包进AAV8并感染C2C12肌管,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乙酰胆碱受体的长度和荧光强度。将agrin加入至分化成熟的C2C12肌管中,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加入agrin后细胞核中YAP的表达情况和乙酰胆碱受体聚集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验样本在agrin处理后YAP磷酸化的合成水平和YAP结合β-环联蛋白的生成体量。结果YAP shRNA构建成功;肌管形成后敲低YAP能抑制乙酰胆碱受体聚集;agrin能促进C2C12肌管中的YAP进入细胞核;agrin能减弱YAP蛋白S127位的磷酸化。结论YAP作为agrin下游信号分子调节神经肌肉接头形成。
杨滨瑞赵琳琳汪煜楠初婷婷郑永慧张惊宇
关键词:神经肌肉接头
三叉神经痛的分类及临床诊疗被引量:7
2023年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发生于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症状表现为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神经病变、免疫炎症机制及离子通道相关。目前,治疗三叉神经痛仍以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电生理治疗或手术治疗,包括射频热凝术、微血管减压术以及球囊压迫术等。文章综述了三叉神经痛的分类及临床诊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其临床尽早确诊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赵琳琳汪煜楠张惊宇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临床诊疗
缺血性脑卒中可预防性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8
2020年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又称脑梗死,是指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或闭塞、脑供血不足导致的脑组织坏死的总称。据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显示,脑卒中为我国人口病死的第一大因素[1],且每年脑卒中的患病人数以200万人次的速度上升,现已达约1300万人次[2]。
高腾杨滨瑞赵琳琳丁婧张惊宇
关键词:死因调查可预防性缺血性脑卒中脑组织坏死脑供血不足椎动脉
帕金森病免疫损伤机制研究
2024年
帕金森病是一种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丧失和α-突触核蛋白异常聚集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近期研究表明,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引发的先天免疫反应,以及自然杀伤细胞、B细胞和T细胞活化并浸润到帕金森病患者大脑诱导的适应性免疫反应,在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和帕金森病进展中起关键作用,因此免疫损伤可能是帕金森病治疗研究的关键。本综述总结了帕金森病免疫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帕金森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杨宏霞赵琳琳石书贤汪煜楠张惊宇
关键词:帕金森病T淋巴细胞小胶质细胞免疫机制
外泌体在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的进展被引量:1
2021年
神经系统疾病范围广、诊治难、预防及预后较差,因此对其预防、诊断与治疗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外泌体作为细胞自身分泌的一种脂质双分子层包裹形成的膜性小体,参与了机体免疫反应、炎症反应乃至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且参与了临床中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乃至胶质瘤的发生与发展。本文对外泌体与神经系统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并予以综述,以期为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提供更新及更深入具体的理论参考。
李慧灵赵琳琳汪煜楠宋岭郭思琦张惊宇
关键词:外泌体神经系统疾病
免疫机制参与缺血性脑卒中损伤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3年
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类型的75%~80%,是导致全球脑血管病发病与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进行静脉溶栓及动脉取栓治疗仍是首选治疗方案,然而严格的时间窗及适应症和昂贵的治疗方案让不少患者望而却步,因此研究人员仍在寻找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案。其中进行缺血性脑卒中后的免疫治疗已经成为了一个突破性方向,进一步揭示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的免疫机制十分重要。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的每一个炎症反应阶段都与特定的免疫反应有关,两者密不可分。文章综述了缺血性脑卒中免疫反应激活及相关免疫机制,总结潜在免疫靶点,为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免疫治疗策略。
任彦学于倩赵琳琳张惊宇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免疫机制免疫治疗
多发性硬化损伤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2024年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慢性自身免疫性炎性脱髓鞘疾病。既往研究主要探讨T淋巴细胞在MS中的作用,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B淋巴细胞在该病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对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参与MS的发病机制及相关治疗药物进行概述,以期为MS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于倩赵琳琳何敏张惊宇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细胞因子
基于单细胞测序数据探索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2025年
目的应用单细胞测序技术探索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方法从单细胞转录组数据库下载疾病组及对照组数据,下载后进行数据质控,利用Seurat软件进行数据整合、聚类,利用T-分布随机邻域嵌入和一致流形逼近与投影软件进行图的可视化。利用SingleR与人工检查的综合方式完成细胞注释,最后将进一步进行基因差异分析、拟时序分析、细胞间通讯分析。结果细胞图谱构建结果显示:疾病组细胞类型为中性粒细胞、小胶质细胞、神经元以及星形胶质细胞。对照组细胞类型为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基因表达差异结果显示:CD74、B2M、SPP1、NEAT等基因在两组数据中均差值较为显著;拟时序分析结果显示:疾病组中神经元分布不均,对照组中的神经元均匀分布,星形胶质细胞则是相反的结果。细胞间通讯分析显示:在疾病组中神经元与其他细胞类型的细胞间通讯较弱,而星形胶质细胞细胞与其他细胞通讯作用强,小胶质细胞与其他细胞也有着若干受体配体对以及信号转导通路。并且小胶质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通过SPP1信号通路进行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数量多。结论本研究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得知在疾病组CD74、B2M、SPP1、NEAT1等基因表达量较高,且SPP1通路间的细胞相互作用可能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潜在发病机制。
任彦学赵琳琳何敏于倩汪煜楠黄山张惊宇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细胞通讯
葡萄糖代谢异常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20年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 disease,AD),又称老年痴呆症,是一种常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行为感知障碍、生活能力逐步丧失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1]。AD多见于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且依照国际AD协会的相关报告指出,到2030年AD患者预计达到7470万人次,而到2050年复将上升至1亿3150万人次,同时据我国2015年统计结果表明.
赵琳琳丁婧曲扬杨滨瑞高腾张惊宇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葡萄糖代谢异常感知障碍AD患者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