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菊
- 作品数:12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重庆市巴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医学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重庆市巴南区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 目的分析巴南区92例学生HIV/AIDS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学生人群艾滋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子系统中的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模块中筛选出现住址为巴南区、职业为学生的HIV/AID...
- 闫菊颜尧雄李会李建华余容
- 关键词:HIV/AIDS病例
- 育龄男男性行为人群梅毒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研究育龄男男性行为(MSM)人群梅毒(TP)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静脉血。梅毒快速反应试验(RPR)进行初筛,梅毒螺旋体凝集试验(TPPA)确诊,甲苯胺红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检测TP抗体滴度,分组比较MSM群体感染率并分析TP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438例研究对象RPR阳性83例(18.9%),TPPA阳性54例(12.3%),TRUST≥1∶8患者14例(3.2%);研究组TP累计感染62例(14.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年龄组间TP累计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感染组与阴性组在性伴侣、性交方式、安全套使用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性伴侣、安全套使用是独立的影响因素。结论 MSM群体TP感染率较高,高龄、风险性行为是TP感染的危险因素。
- 娄静梅郝杨静王洋闫菊徐晓阳
- 关键词:男男性行为梅毒感染率
- 2023年重庆市巴南区1起城区幼儿园札如病毒感染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 2025年
- 目的调查2023年重庆市某幼儿园1起札如病毒感染聚集性疫情,为札如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2023年重庆市巴南区某城区幼儿园发生的1起呕吐、腹痛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明确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对患儿肛拭子进行采样检测,明确病原,使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札如病毒感染聚集性疫情的危险因素。利用Excel 2019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率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起疫情共报告13例病例,罹患率13.40%(13/97)。症状以呕吐(≥2次/d)、腹痛为主。共采集人肛拭子、食品、水和环境涂抹样35份,其中4份幼托儿童肛拭子札如病毒阳性,其他病毒均为阴性。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发现,暴露于呕吐物1 m范围内是本起疫情发生的危险因素(χ^(2)=15.034,P<0.001)。结论该起疫情是札如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呕吐和腹痛症状为主的聚集性疫情。首发病例发现不及时和暴露于呕吐物1 m范围内是引起疫情暴发的原因。幼儿园应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提升规范处置呕吐物的能力。
- 胡邱宇闫菊周婧何燚帆谢瑜杨帅
- 关键词:札如病毒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 2008-2020年重庆市巴南区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分析巴南区92例学生HIV/AIDS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学生人群艾滋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子系统中的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模块中筛选出现住址为巴南区且职业为学生的HIV/AIDS病例的信息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巴南区92例学生HIV/AIDS病例中,男性90例、女性2例,报告时平均年龄为19.82±3.87岁,以20~岁组(52.17%)、汉族(97.8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81.52%)、现住址城区(80.90%)及区内户籍(52.17%)人群所占构成比最大。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是学生病例发现的主要途径(48.91%);同性性传播是主要的感染方式(81.52%)。经性传播途径感染的学生,在最后一次高危性行为发生后10 d内来检测的占57.30%;在确诊后10 d内完成CD4+T淋巴细胞检测的占43.82%;首次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500个/μl的占24.72%,5例学生首次CD4+T淋巴细胞检测即被诊断为艾滋病;半年内开始抗病毒治疗的有69.66%。结论男男同性性传播是巴南区学生感染艾滋病的主要方式,已报告的学生病例存在抗病毒治疗开始时间晚的情况。应加强针对性防控措施的落实,尤其减少学生同性性传播艾滋病病例的发生。
- 闫菊颜尧雄李会李建华
- 关键词:HIV/AIDS病例
- 2019—2023年重庆市巴南区肺结核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25年
- 目的分析2019—2023年重庆市巴南区肺结核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制定精准的结核病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获取2019—2023年重庆市巴南区肺结核患者传染病报告卡信息和人口数据,计算年均报告发病率和年均递降率,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患者的时间、地区及人群分布特征。组间的差异采用χ^(2)或χ_(趋势)^(2)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19—2023年重庆市巴南区肺结核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7.14/10万,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均递降率为11.06%。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_(趋势)^(2)=100.711,P<0.001)。发病高峰在每年的1月和2月,季节性明显。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是女性的2.34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5.096,P<0.00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55~64岁人群发病数占比最大(19.85%),7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报告发病率最高(106.33/10万)。职业分布以家务及待业群体的占比最高(49.18%),其次为农民群体(27.84%)。各镇街均有肺结核患者分布,主要集中在巴南区4个中心城区街道。结论重庆市巴南区肺结核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结核病防治规划成效显著。男性、老年人、农民、家务及待业为肺结核防治重点人群,同时应加强中心城区和冬春季节的结核病防治措施。
- 孙先沛闫菊周倩倩王星引宋兴惠
- 关键词:肺结核发病率
- 2009-2015年重庆市巴南区手足口病分布特征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为了解重庆市巴南区手足口病病例的分布特征,发现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中的薄弱点,探讨有效的预防及控制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和相关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疾病监测信息系统中的手足口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5年,重庆市巴南区共报告手足口病9 066例,重症8例,死亡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42.46/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χ~2趋势=1 446.190,P<0.05);发病呈双高峰现象,分别为4~6月,10~11月;病例主要集中在城区和城乡结合部;发病人群以散居儿童与幼托儿童为主,分别占发病总数的58.92%与37.41%;发病年龄以1~3岁为主,其中1岁组的发病数与年平均发病率均为最高;实验室确诊584例,其中EV-71阳性198例,CV-A16阳性178例,其他肠道病毒阳性208例。结论重庆市巴南区手足口病年平均发病率高于国内其他地区的报告,由于EV-71疫苗的上市与推广,预计2016年手足口病发病率可能出现下降;乡村医生和个体诊所医生的行医行为、传染病防控意识有待进一步规范与提高,以便及时发现与有效控制疫情;建议网络实验室应考虑增加其他肠道病毒(例如CV-A6、CVA10)的监测。
- 贺莉闫菊
- 关键词:手足口病病原检测
- 重庆市巴南区2016—2020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聚类分析被引量:9
- 2022年
- 目的研究重庆市巴南区2016—2020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建立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手足口病的发病月份、年龄和地区等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重庆市巴南区2018年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最高,2020年最低。不同月份、年龄组报告发病数、镇/街道年平均发病率无序聚类分析均聚为3类;有序聚类分析对不同月份报告发病数聚为6类,对不同年龄组报告发病数聚为5类。5—7月、10—11月是发病高峰,0~4岁组儿童是好发人群,李家沱街道、龙洲湾街道为高发地区。结论重庆市巴南区需持续加强针对新冠肺炎的各项防控措施,在重点时段、对重点人群和地区采取预防手足口病的针对性措施并警惕手足口病流行高峰年。
- 李会凌云余容闫菊
- 关键词:手足口病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