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晓静

作品数:2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山东科技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加氢
  • 1篇第一性原理
  • 1篇杂质对
  • 1篇噻吩
  • 1篇加氢脱硫
  • 1篇恒压
  • 1篇
  • 1篇变压
  • 1篇不同温度
  • 1篇储氢
  • 1篇储氢材料

机构

  • 2篇山东科技大学

作者

  • 2篇周仕学
  • 2篇刘晓静
  • 1篇韩宗盈
  • 1篇刘培
  • 1篇李淑芳
  • 1篇张莉华

传媒

  • 1篇化工新型材料
  • 1篇功能材料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不同温度下噻吩与氢化镁反应路径分析
2017年
以球磨法制备镁基储氢材料,并作为供氢体对噻吩进行加氢脱硫研究。程序升温脱附(TPD)和差示扫描量热(DSC)测试表明,材料放氢峰温为320℃,可与噻吩加氢温度匹配。噻吩加氢脱硫实验表明,当反应温度为350℃时,噻吩加氢反应转化率最高;反应温度继续升高,转化率则随之下降。加氢脱硫反应产物分析表明,由于温度升高,储氢材料中的活性氢将直接结合生成氢气分子,从而使加氢反应较难进行,噻吩转化率下降。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表明,MgH_2直接对噻吩加氢的能量位垒为62.65kJ/mol,而由MgH_2所放出的氢气对噻吩加氢的2个位垒为275.36kJ/mol和365.36kJ/mol。MgH_2与噻吩直接反应更有利于加氢脱硫反应的进行。
刘博古张莉华李淑芳蒋瑞乾刘晓静李辛元周仕学
关键词:噻吩加氢脱硫第一性原理
变压和恒压加氢模式下CO2杂质对镁储氢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19年
金属镁资源丰富且储氢量大,是有大规模应用前景的储氢材料,但镁易与CO2等杂质气体反应生成致密的MgO和碳薄膜覆盖在镁颗粒表面而阻碍吸氢,研究变压加氢和恒压加氢过程中钝化膜影响镁吸氢的机制对优化加氢操作有重要意义。等温吸附测试表明,在含1.0%(摩尔分数)CO2杂质的氢气中于340℃、5h恒压加氢时,吸氢量降至2.32%(质量分数),而变压加氢时吸氢量降至1.09%(质量分数)。XRD分析表明两种加氢模式下CO2均会与Mg反应生成晶态MgO;HRTEM观测表明MgO膜紧密附着在镁颗粒表面;XPS分析表明除了生成MgO外,还有单质碳生成,以及C—O和C=O基团化学吸附于镁颗粒表面。热力学计算表明,变压加氢过程中在低于吸氢平台压的低压阶段,CO2与Mg反应生成致密的钝化膜,从而阻碍高压阶段Mg与H2反应生成MgH2,致使吸氢量较低;而恒压加氢时,初始氢压高于吸氢平台压,CO2和H2与Mg竞争反应,从而吸氢量高于变压加氢模式的吸氢量。
李辛元蒋瑞乾刘晓静刘培韩宗盈周仕学
关键词:储氢材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