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洋

作品数:7 被引量:91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情感
  • 2篇媒介
  • 2篇媒体
  • 1篇动机
  • 1篇新闻
  • 1篇影响因素
  • 1篇育儿
  • 1篇政策偏好
  • 1篇政治
  • 1篇政治信任
  • 1篇社会
  • 1篇社会比较
  • 1篇社交
  • 1篇社交媒体
  • 1篇使用动机
  • 1篇偏好
  • 1篇偏见
  • 1篇情感氛围
  • 1篇危机情境
  • 1篇理解力

机构

  • 4篇中山大学
  • 2篇香港城市大学
  • 1篇澳门科技大学

作者

  • 5篇刘洋
  • 2篇李喜根
  • 1篇柳旭东

传媒

  • 1篇新闻与写作
  • 1篇学海
  • 1篇新闻记者
  • 1篇新闻界
  • 1篇传媒观察

年份

  • 3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国际新闻报道研究的理论框架与视角被引量:16
2013年
本文通过对国际新闻研究理论框架与视角的解析,试图为制定全球战略性传播策略提供理论基础和应用资源。本文介绍与讨论的与国际新闻报道研究有关的理论框架与视角包括:1.对媒体内容的等级影响理论;2.新闻框架构建理论;3.公正与平衡原则。对媒体内容的等级影响理论为系统认识影响国际新闻报道的诸多因素提供了理论框架;新闻框架研究可能给国际新闻传播研究带来全新视角;新闻报道的公正与平衡原则,为评估国际新闻报道是否存在系统偏见提供了可操作的具体方法。
李喜根刘洋
关键词:偏见
互联网传播环境下的选择性接触与偏轨接触被引量:13
2017年
针对传播学研究新出现的互联网环境下的"最微媒介效果"范式的预测,本文分析了这一预测所依赖的选择性接触容易实现的假设,认为在网络媒体环境里人们主动或者无动机的广泛信息接触依然存在,而且网络媒体简化了这种行为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偏轨信息接触在互联网媒体环境里可能更经常地发生,这两种行为都中和了选择性接触确认以及强化既有观点的效果。
柳旭东李喜根刘洋
群体焦虑的传播动因:媒介可供性视角下基于微信育儿群的研究被引量:22
2020年
本文从媒介可供性视角出发,研究微信群聊的技术可供性如何影响主体焦虑的形成和群体焦虑的弥散;基于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以育儿微信群为研究对象,结合在线观察和线下访谈,从基于社会比较的主体性焦虑和基于情感氛围的习得性焦虑两方面剖析群体焦虑的传播动因。微信群的低成本情感书写、强关联和弱社交相结合、个体叙事偏好、负面情感偏向等技术可供性,一方面推动个体在社会比较的压力下形成主体性焦虑,另一方面促使群成员在群体情感氛围的潜移默化中感染习得性焦虑,从而为群体焦虑的形成提供了传播学进路的阐释。
刘洋
关键词:社会比较情感氛围
使用动机、错失焦虑与社交媒体沉迷——常态社会与危机情境中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0
2020年
本文基于对常态社会与新冠疫情两种情境下同一组大学生样本的追踪调查,从技术、主体、情境三种视角探讨个体对社交媒体沉迷的动因。研究发现,危机情境增强了大学生的媒介使用动机和错失焦虑,也带来了社交媒体沉迷度的加深。其次,常态社会与危机情境中,使用动机和错失焦虑均对社交媒体沉迷产生正向影响,需求越强烈、错失焦虑程度越高,越易引发社交媒体沉迷。第三,与常态社会相比,使用动机和错失焦虑对社交媒体沉迷的影响均因危机情境的到来而减弱,疫情的社交隔离情境“拉平”了不同个体间的沉迷程度差异。
刘洋
公众情感对防疫政策偏好及满意度的影响——基于情感理解力理论的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基于情感理解力理论对新冠疫情上升期公众情感与偏好的一项网络调查发现,焦虑情绪主导的公众偏好保守型、防御型、回应型、包容性的抗疫政策,主张自觉保持社交距离,赞成个性化、地区化的抗疫安排,强调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置;愤怒情绪主导的公众则偏好激进型、进攻型、惩治性、封闭性的抗疫政策,主张强制隔离和检疫,赞成"封城"、惩戒、社区强力介入,偏好强制性、普遍性、没有灵活处置空间的排他政策。同时,两种情感会调节政治信任和过往风险经历对抗疫政策满意度的影响。愤怒情绪强烈的公众,其对当时抗疫政策的满意程度十分依赖于个人的政治信任水平和过往风险经历,较少受到大众媒体抗疫信息的影响;焦虑情绪主导的公众,其对抗疫政策的满意度则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既有政治信任水平和个体过往经验的局限,更多取决于大众媒体中流动传播的抗疫信息。
刘洋
关键词:愤怒政治信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