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勇
- 作品数:8 被引量:82H指数:5
- 供职机构:福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煤炭资源型城市地质环境的脆弱性与适应力研究--以淮北市为例被引量:1
- 2018年
- 快速工业化下的高强度持续资源开发活动使得煤炭资源型城市地质环境更加脆弱,地质环境问题愈发突出。研究选择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淮北市为例,基于脆弱性与风险性、适应力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耦合人类适应力的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IS技术,进行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地质环境风险性与煤炭地层存储分布和山脉走向基本一致,淮北市地质环境风险性总体呈"条带状"分布,具有东西山脉带及城内塌陷带风险性高、南北平原带风险性低的空间特征;(2)适应力与城市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密集分布在城内高度相关,淮北市地质环境适应力总体呈"团块状"分布,具有由内到外逐渐降低的空间特征;(3)除煤炭据点开发形成的城内塌陷带高脆弱区,地质环境脆弱性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内低外高"空间特征,与适应力的空间分布呈显著负相关;(4)建成区与规划区地质环境脆弱性以微度、轻度脆弱为主,少部分高脆弱区域分布在河流沿岸、塌陷带与山体周边。研究结果有助于推动煤炭资源型城市地质环境脆弱性研究的发展,并且为煤炭资源型城市调整土地用途、加固地层稳定度、调整城市开发边界、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力等提供决策参考。
- 范冰雄税伟王前锋杜勇简小枚
- 关键词:地质环境资源型城市适应力
- 闽三角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时空动态与情景模拟被引量:28
- 2019年
- 闽三角城市群由厦门、泉州和漳州3个城市组成,是我国沿海开放地区之一。21世纪以来,快速的城镇化过程严重影响了该区域的生态安全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制约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闽三角城市群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对该区域的生态安全协同联动管理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估算了闽三角城市群的保水服务、保土服务、NPP和食物供给4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使用空间分析和空间统计等方法分析其时空动态变化和相互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并在不同情景下模拟了203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和权衡关系。结果表明:2005-2015年来,闽三角城市群的保水服务、保土服务、NPP和食物供给四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均呈下降趋势;在2005-2015年间,闽三角城市群的保水、NPP与保土3种服务之间呈现协同关系,食物供给服务与其他三种服务均呈权衡关系,虽四种服务的权衡协同关系未变,但权衡协同程度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在空间分布特征上,晋江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程度均高于九龙江流域,闽三角3个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统一呈现厦门市>泉州市>漳州市;在不同情境设置中,自然情景下4种生态系统服务出现大幅降低,协同关系主要呈降低趋势,而权衡关系加剧,与规划情景相比,保护情景下的协同关系更高,权衡关系更低。
- 税伟杜勇王亚楠杨海峰付银范冰雄黄梦圆
-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情景模拟
- 海湾型城市生态安全时空演变模拟
-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人口的增长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生态安全问题。城市生态安全是区域与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与前提,随着生态系统服务相关研究与城市生态安全的结合,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和方法的研究框架已成为将...
- 杜勇
- 关键词:生态安全生态系统服务情景模拟海湾型城市
- 文献传递
- 21世纪以来闽三角城市群人类景观开发强度的时空演变——基于能值-GIS方法被引量:5
- 2019年
- 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群作为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高级空间组织形式,其在推进城市群区域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市群的人地关系矛盾和景观开发强度。为量化城市群的人类景观开发强度,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资源消耗过程的压力响应机制,选取闽三角城市群在2000、2005和2013年的夜间灯光数据(DMSP/OLS)作为刻画人类经济活动范围的基础数据,通过能值分析理论,耦合可更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降雨化学能等)与基于统计数据的不可更新能源进行能值核算,并进一步描述人类景观开发强度(Landscape development intensity,LDI)的时空演变特征,基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划分为5级进行空间展示与分析。结果表明:(1)在时间尺度上,闽三角城市群的年可更新能值密度均值在2000、2005和2013年,分别为9.42×10^(16) sej/hm^2、7.25×10^(16) sej/hm^2和7.88×10^(16) sej/hm^2,呈现出先减后增的趋势,在空间尺度上,闽三角城市群可更新资源由环海湾地带向内陆地区呈环形逐层增加,其中在2000年表现尤为明显;(2)在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上,闽三角城市群的本地不可更新能源能值投入在2000、2005和2013年,分别为4.64×10^(24) sej、4.63×10^(24) sej和4.66×10^(24) sej,只出现轻微浮动,而外部输入能源的能值投入则在2000、2005和2013年,分别为1.41×10^(24) sej、3.18×10^(24) sej和5.71×10^(24) sej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且其中对原煤的需求表现最高,占比高达90%;(3)LDI在空间分布上,自内陆至沿海干扰等级逐渐上升,其中,强度干扰与剧烈干扰主要覆盖厦门市、龙海市、晋江市和石狮市;在时间分布上,呈现出强度干扰和剧烈干扰逐渐增大的趋势。研究有助于政府对不同干扰等级区域的城乡建设与规划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为实现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参考。
- 王亚楠税伟杨海峰祁新华范冰雄简小枚陈毅萍杜勇
- 关键词:能值城市群
- 海湾型城市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情景模拟——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被引量:19
- 2019年
- 海湾型城市拥有丰富的海陆资源和较大的环境承载力,但人口和产业环绕海湾高密度聚集也让海湾型城市成为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本研究以典型的海湾型城市泉州市为例,基于土地利用数据、气象站点数据、地形数据和统计数据等多源数据,运用Logistic-CA-Markov耦合模型,设置自然情景、规划情景和保护情景,模拟了2030年3种不同情景下泉州市的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的变化,并进一步预测和估算了保水、保土、固碳(净初级生产力)和食物供给4种关键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权衡关系.结果表明:3种情景之下,2030年泉州市的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林地、草地和水体面积有不同程度减少,土地利用的破碎化程度加剧.与2015年相比,除保土服务功能外,泉州市2030年的保水、固碳和食物供给服务功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自然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降幅更大,保护情景下的降幅低于规划情景.在保护情景和规划情景下,2030年的保水服务与保土服务、保水服务与固碳服务、保土服务与固碳服务的协同关系均增强,权衡关系减弱.
- 杜勇杜勇税伟杨海峰郑佳瑜
-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LOGISTIC土地利用情景模拟海湾型城市
- 粮仓模型在台湾水果业商业环境的评价与检验被引量:1
- 2016年
- 以"粮仓模型"为基础,选取生产要素、相关及支持性产业、需求条件、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政府、区域文化以及外来投资这7个方面44个指标对台湾水果业商业环境进行评价,通过比较分析粮仓模型在不同地区产业的应用情况验证了模型的解释能力。结果表明:粮仓模型总体适用于中国产业的地方商业环境分析,解释力较强,其中"区域文化"作为间接要素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相关及支持性产业"在不同产业的作用强度有所不同;政府要素对弱质农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比优势制造业略强;"外来投资"作用力较不稳定,有待进一步检验。
- 范水生张依依吴聘奇王武林杜勇税伟
- 关键词:钻石模型商业环境竞争力台湾水果
-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茶叶种植专业化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以福建省安溪县为例被引量:25
- 2017年
- 以专业化茶叶种植大县安溪县为例,通过评估各乡镇茶叶种植专业化水平,结合Pearson相关分析、普通最小二乘法模型(OLS)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筛选出平均高程、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从业人口比重、距交通道路距离4个主要影响安溪县茶叶种植专业化程度的因素,并探讨其对茶叶种植专业化影响程度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安溪县各乡镇茶叶种植专业化程度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以县城为中心,茶叶种植专业化程度由近及远呈现出"低-中-高"的形似杜能农业区位模型的圈层结构;GWR的拟合度(0.624)高于OLS(0.595),且前者对空间数据的解释力更高;与杜能农业区位模型的市场距离决定机制相悖,茶叶种植专业化程度受山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明显较社会经济因素更大;茶叶种植专业化程度与平均高程、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从业人口比重呈正相关,而与距交通道路距离总体呈负相关;茶叶种植专业化程度与平均高程、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回归系数主要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农业从业人口比重则呈相反的规律,而距交通道路距离则主要呈现"西南低、东北高"的空间特征.
- 税伟杜勇陈毅萍简小枚范冰雄
- 关键词:茶叶种植区位地理加权回归
- 闽三角城市群自然资本损失评估被引量:9
- 2019年
-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群发展在促进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地关系矛盾的加剧,生态系统服务水平下降。为了量化城镇化对自然资本产生的变动,揭示人类资源消耗过程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机制,以快速城镇化的典型区域——闽三角城市群为例,运用能值分析方法与GIS技术,分析了2000-2015年闽三角城市群可更新资源时空演变特征,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价值演变规律以及土地转化过程中的自然资本损失。研究结果表明:(1)闽三角城市群可更新资源在时间上呈波动减小趋势,空间上自沿海区域向内陆区域逐渐升高;(2)高环境质量等级中城镇用地面积占比呈显著增加趋势,由0增加到10.63%,人类活动导致区域生态环境价值的损失逐渐上升;(3)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城市空间扩张,使部分自然用地与农业用地转化为城镇用地,转化过程造成的自然资本损失总量为1.27×1022seJ,货币价值超过6.30×109元。研究有助于完善城镇化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为城市群或区域生态环境管理与修复提供决策参考。
- 范冰雄税伟杨海峰王亚楠杜勇祁新华张小洪简小枚郭平平
- 关键词:能值分析GIS城镇化自然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