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梦瑶

作品数:6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蛋白
  • 3篇球蛋白
  • 3篇肌球蛋白
  • 2篇僵直
  • 2篇分子
  • 1篇毒力
  • 1篇毒力基因
  • 1篇遗传演化分析
  • 1篇疫苗
  • 1篇原体
  • 1篇支原体
  • 1篇中分子
  • 1篇中国分离株
  • 1篇肉类
  • 1篇肉类加工
  • 1篇食品
  • 1篇食品质量
  • 1篇食品质量与安...
  • 1篇食品质量与安...
  • 1篇兔肉

机构

  • 6篇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

  • 6篇王梦瑶
  • 3篇徐幸莲
  • 3篇薛思雯
  • 3篇钱畅
  • 2篇杨慧娟
  • 2篇邹玉峰
  • 1篇潘子豪
  • 1篇姚火春
  • 1篇宋菲
  • 1篇彭菁
  • 1篇潘磊庆
  • 1篇辛志宏

传媒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高等农业教育
  • 1篇肉类研究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四新”建设背景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融合发展
2024年
“四新”建设是高校转型的良机、专业腾飞的关键。目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四新”融合教育关联度不足,课程内容陈旧,资源分配不均,课程设置以检测为主,忽视行业生产过程控制等问题,需调整专业发展理念、培养方案和发展策略,推动学科群建设,打破学科间壁垒,促进专业融合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本文着重分析国内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为“四新”背景下涉农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融合建设提供借鉴。
潘磊庆宋菲辛志宏彭菁王梦瑶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氯化钠浓度对僵直前经高压处理后提取的肌球蛋白分子特性及凝胶特性的影响
本实验以僵直前的兔肉经200MPa15s高压后提取的肌球蛋白为试验对象,通过测定保水性,流变特性,疏水相互作用,活性巯基含量以及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变化,研究其在不同氯化钠浓度下(1.0,1.5,2.0,2.5,3.0%)热...
薛思雯邹玉峰杨慧娟钱畅王梦瑶徐幸莲
关键词:肉类加工肌球蛋白分子特性凝胶特性
氯化钠浓度对僵直前高压处理兔肉中肌球蛋白凝胶保水性及其胶凝过程中分子特性和结构变化的影响被引量:8
2017年
本实验以僵直前经200 MPa 15 s高压处理的兔肉肌球蛋白为实验对象,通过测定其凝胶保水性,升温过程中的流变特性,疏水相互作用,活性巯基含量以及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变化,研究僵直前经高压变性的肌球蛋白在不同氯化钠浓度体系下(1.0%、1.5%、2.0%、2.5%、3.0%),其热凝胶形成过程中蛋白分子特性以及凝胶保水性和流变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在2.5%氯化钠体系中的肌球蛋白在加热过程中疏水基团暴露程度以及速度适中,且在升温后期无显著下降趋势;然而,巯基含量在55~70℃升温区间显著增加,随后显著减少;肌球蛋白(2.5%氯化钠)的α-螺旋结构在55~70℃急剧下降。最终在2.5%氯化钠条件下肌球蛋白形成的热凝胶保水性以及最终贮能模量都高于其他处理组。该研究结果可为超高压技术在肉类加工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薛思雯邹玉峰杨慧娟钱畅王梦瑶徐幸莲
关键词:肌球蛋白保水性
肌球蛋白高压凝胶机理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6年
超高压加工技术是一项能够影响肉类凝胶功能特性的非热加工技术,肌球蛋白是肉类凝胶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蛋白质。虽然人们对于高压处理对肉类凝胶影响的机理研究不断深入,但是在肌肉与肌原纤维蛋白层面的研究常受限于其复杂的体系,因此针对单体蛋白的基础研究有助于对这一体系的进一步探索,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生产。该文着重于介绍高压处理对肌球蛋白凝胶形成过程机理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技术限制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薛思雯钱畅王梦瑶徐幸莲
关键词:肌球蛋白超高压凝胶机理
2015--2017年江苏省H9N2禽流感病毒遗传演化分析及其免疫保护性研究
H9N2亚型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在国内家禽中已广泛流行。随着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毒力的日益增强、种属屏障的逐渐减弱或消失,以及继发感染导致的高死亡率,...
王梦瑶
关键词:家禽病毒感染灭活疫苗免疫保护
文献传递
7株奶牛源牛支原体中国分离株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2025年
[目的]本文旨在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究中国部分地区奶牛源牛支原体分离株的基因组多样性和遗传相关性。[方法]通过PCR、测序等技术对中国6个省(自治区)奶牛临床样本进行牛支原体的分离鉴定。结合从NCBI数据库中获取的28株牛支原体基因组,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分离株进行泛基因组分析和系统发育、毒力基因及耐药基因分析。[结果]共分离到7株牛支原体,命名为P-MB1—P-MB7。分离株的基因组全长范围为920~970 kb;含有882~927个编码基因。泛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以上菌株的基因组中共含有2833个基因,核心基因数为474,占比16.7%。核心基因组的系统进化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显示,国内分离株多属于Ⅰ群,ST-52型。毒力基因预测表明,不同分离株均携带7个毒力因子相关基因,涉及黏附、酶、细胞毒性等。此外,共检测到13个耐药基因,其中头孢菌素类和艾法霉素类耐药基因IreK和EF-Tu的携带率最高(100%)。[结论]本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国内牛支原体流行株的基因组结构、组成和进化信息,也为未来牛支原体适应性进化机制的研究提供了遗传背景资料。
吴春琳王梦瑶吴雨伦殳婕孙学强潘子豪姚火春
关键词:牛支原体毒力基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