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晓玲
- 作品数:8 被引量:33H指数:3
- 供职机构:宁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不同养分供应量对“玫瑰香”葡萄光合作用及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3
- 2017年
- 以4年生"玫瑰香"葡萄为试材,设置改良霍格兰营养液0.5、1.0、1.5倍3个浓度,探讨了不同养分供应量对"玫瑰香"葡萄树体营养生长、光合特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营养液浓度处理下的新梢长度、粗度和主干基部直径均表现为1.5倍>1.0倍>0.5倍,0.5倍浓度和1.0倍浓度处理下的净光合速率高于1.5倍浓度,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和花色苷含量均表现为1.0倍浓度处理最大,而可滴定酸含量为1.5倍>0.5倍>1.0倍。从整体情况来看,适当提高营养液浓度(1.0倍),有利于增加可溶性固形物、降低可滴定酸含量和果实的提前着色;营养液浓度过高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反而下降,可滴定酸含量增加,不利于提高果实品质和果实风味物质的形成。
- 孙美马丹阳姬利洁胡宏远丁晓玲王振平
- 关键词:树体营养果实品质
- 不同养分供应量对玫瑰香葡萄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被引量:6
- 2017年
- 以4年生玫瑰香葡萄为材料,设置改良霍格兰营养液0.5、1.0、2.0倍3个浓度,探讨不同养分供应量对玫瑰香葡萄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和果实中氮(N)、磷(P)、钾(K)、镁(Mg)、硼(B)和锌(Zn)的含量随着营养液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其他矿质元素各营养液处理之间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在玫瑰香的整个生长发育期,叶片中P、钙和B的含量呈上升趋势,而N和铜(Cu)逐渐下降,K则呈现先升后降再升趋势,Mg、铁(Fe)、Zn、锰(Mn)表现为先降后升。在果实中,N、P、Mg、Zn、Mn和Fe的含量逐渐下降,K和Ca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而B和Cu的变化趋势较为平稳。叶片和果实中K的含量相当,而其他矿质元素在叶片中的含量均高于果实中的含量。结果说明,在生长期增施钾肥有利于果实品质的形成。
- 孙美马丹阳姬利洁丁晓玲胡宏远王振平
- 关键词:玫瑰香葡萄矿质元素
- 养分供应量对玫瑰香葡萄矿质元素和水分吸收的影响被引量:19
- 2017年
- 为了研究葡萄各生长发育阶段的肥水需求规律,该试验以4年生‘玫瑰香’葡萄为材料,设置改良Hoagland营养液0.5倍、1.0倍、1.5倍3个浓度处理,探讨不同养分供应量对‘玫瑰香’葡萄矿质元素和水分吸收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1)‘玫瑰香’葡萄对矿质元素的吸收量随着新梢的生长而快速增加,且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各元素吸收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果实膨大期至转色期,整个生长期Ca是葡萄吸收量最大的元素,分别约为P、Mg、K和N的1.38倍、4.55倍、1.24倍和1.13倍,其次是N和K,Mg和P的吸收量较小,N、P、K、Ca、Mg的吸收比例为1.1∶0.9∶1∶1.25∶0.26,而微量元素以Fe和B的吸收量较大。(2)各元素吸收量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提高,表现为0.5倍浓度<1.0倍浓度<1.5倍浓度,且1.0倍浓度处理的果实品质最佳。(3)在适宜营养液浓度下(1.0倍浓度处理),单株葡萄对各种元素的年吸收量分别为N 44.294g、P 34.58g、K 37.743g、Ca 47.728g、Mg 10.801g、Fe 210mg、Mn 46.11mg、B 79.13mg、Zn 23.56mg、Cu 17.104mg和水631.5L。研究认为,生产中‘玫瑰香’葡萄在营养生长期以施氮肥、钙肥为主,配合施用适量镁肥,而在生殖生长期宜增施钾肥,并适量补充施用微量元素,从而达到提高水肥利用率和果实品质的目的。
- 孙美李栋梅董业雯裴帅丁晓玲王振平
- 关键词:玫瑰香葡萄矿质元素水分吸收量
- 宁夏地区奶牛肢蹄健康性状的发生规律及遗传参数估计
- 2025年
- 奶牛养殖生产实践中,肢蹄健康性状一直是影响奶牛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为掌握宁夏地区规模化奶牛场肢蹄健康性状发生情况,并对各肢蹄健康性状进行遗传分析,收集2015—2021年宁夏地区13个规模化奶牛场58 594头荷斯坦奶牛的肢蹄健康数据并进行整理,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胎次、场地、产犊年、产犊季节等因素对奶牛肢蹄健康性状的影响。基于DMU软件的DMU AI模块,利用单性状重复力动物模型估计其遗传参数。定义1个类别性状、8个单一健康性状,共计9种肢蹄健康性状,总体发生率为7.18%;蹄病的发生率最高(1.78%),其次是蹄叶炎(0.89%),蹄底薄发病率最低(0.06%)。风险因子Logistic分析发现,胎次、产犊年和产犊季节是影响宁夏地区奶牛肢蹄健康性状的主要风险因子,进一步分析表明,肢蹄健康性状的遗传力在1.50×10^(-3)(蹄叉炎)~3.38×10^(-2)(蹄叶炎和蹄脚底裂开)。建议将蹄叶炎和蹄脚底裂开作为后续奶牛群体肢蹄健康性状研究和选育中重点关注的目标性状。
- 马思蓉张俊星李瑞瑞冯兰丁晓玲李芬马云
- 关键词:奶牛肢蹄遗传力
- 牛脂肪沉积相关基因EGR1的克隆、生物信息学及时空表达特性分析被引量:1
- 2025年
- 本研究以固原黄牛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牛EGR1基因在脂肪细胞分化过程和不同组织的时空表达特性,分析EGR1蛋白结构和功能。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EGR1蛋白的理化性质、二级结构、结构域、亚细胞定位、蛋白互作,分析启动子结合位点与CpG岛,构建不同物种间EGR1蛋白的同源进化树。利用RTPCR扩增EGR1基因CDS区,RT-qPCR分析EGR1基因在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和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性,从公共数据库下载163种组织的RNA-Seq数据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牛EGR1基因编码542个氨基酸,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构成,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少量在细胞质中;具有108个磷酸化位点、137个O-糖基化位点和3个N-糖基化位点,与EGR2、PPARG、NABI、NAB2、TP53等蛋白存在互作关系,氨基酸序列与水牛最接近;预测到15个不同的启动子区域和3个CpG岛;成功克隆出牛EGR1基因的CDS区(1 629 bp)。组织表达谱检测显示,EGR1 mRNA在犊牛脾脏组织中表达量最高,背最长肌表达量最低;在成年牛脾脏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肾脏中的表达量最低;在犊牛和成年牛肝脏、肾周脂肪组织中表达量差异显著。EGR1基因在牛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时序表达中,以0 d mRNA表达量作为对照,发现其在分化0.5 h后表达量下降,在分化第4天表达量升高,且第4天表达量最高。本研究表明EGR1可能在脂肪沉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刘源贺丽霞刘爽杨梦丽丁晓玲冯兰盛辉汪书哲白雪楚洪恩马云
- 关键词:转录因子脂肪沉积
- 固原黄牛不同部位肌肉组织代谢组学分析被引量:4
- 2024年
- 旨在探究与固原黄牛肉风味形成相关的关键代谢物、代谢途径和酶,为深入解析固原黄牛肉肉品组成提高肉品质量奠定基础。本研究选用同一生长条件下,24月龄的6头健康雄性固原黄牛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眼肉、肩肉和臀肉3个组进行代谢物分析鉴定,通过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并对筛选结果进行富集分析。随后,利用FELLA分析调控不饱和脂肪酸合成代谢相关的途径以及潜在的关键代谢物,同时对差异代谢物进行WGCNA分析。代谢物分析结果显示,固原黄牛眼肉、肩肉和臀肉3个组共鉴定出689个代谢物,其中脂质和类脂分子占比32.08%,脂肪酸类代谢物49种,聚类分析肩肉组和臀肉组样本聚为一类,眼肉组样本单独为一类。N6,N6,N6-三甲基-L-赖氨酸(N6,N6,N6-trimethyl-L-lysine)和麦芽三糖(maltotriose)是眼肉、肩肉和臀肉组与组之间共同的差异代谢物,二者含量均在眼肉最高。KEGG通路分析显示,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嘌呤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等代谢通路。通过WGCNA分析筛选出与3个肌肉部位相关的模块,并鉴定出了各模块中的关键代谢物。本研究通过对固原黄牛不同部位肌肉组织进行代谢组学分析,鉴定到与肉品质差异和风味形成相关的10种关键代谢物和17种关键酶,为今后探究固原黄牛肉风味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和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其他肉牛的品质性状育种提供参考。
- 王中波刘爽贺丽霞冯雪杨梦丽汪书哲刘源冯兰丁晓玲冀国尚杨润军张路培马云
- 关键词:风味不饱和脂肪酸分子育种
- 染色质转座酶可及性测序技术在畜禽分子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2025年
- 染色质转座酶可及性测序(ATAC-seq)技术是在全基因组水平上揭示染色质可及性的有效方法,近年来在分析畜禽的染色质可及性后确定不同品种间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异同中展现了巨大潜力,为复杂的生物系统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本文对ATAC-seq技术在畜禽分子育种中的应用如肌肉发育、脂肪沉积、育种及繁殖、疾病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染色质可及性以及基因表达调控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 丁晓玲刘源冯雪刘爽贺丽霞冀国尚冯兰马云
- 关键词:畜禽肌肉发育脂肪沉积
- 基于ATAC-seq技术分析染色质可及性对固原黄牛脂肪生成的调控作用
- 丁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