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正涛

作品数:10 被引量:75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5篇灾害
  • 4篇气候
  • 4篇气候变化
  • 3篇自然灾害
  • 1篇地区气候
  • 1篇地区气候变化
  • 1篇易损性
  • 1篇引文
  • 1篇应急
  • 1篇应急救援
  • 1篇影响因素
  • 1篇灾害风险
  • 1篇灾害救助
  • 1篇灾害损失
  • 1篇灾害损失评估
  • 1篇灾后
  • 1篇灾区
  • 1篇直接经济损失
  • 1篇社会
  • 1篇生态脆弱性

机构

  • 10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0篇张正涛
  • 5篇李宁
  • 4篇李宁
  • 2篇陈曦
  • 2篇陈曦
  • 2篇王烨
  • 1篇王芳
  • 1篇刘丽
  • 1篇崔鹏
  • 1篇王岩
  • 1篇毛睿
  • 1篇郝晓琳
  • 1篇雷雨
  • 1篇陶军
  • 1篇王昊
  • 1篇张洁

传媒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灾害学
  • 2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阅江学刊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灾害恢复力的量化方法讨论与实证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推动自然灾害恢复力研究从定性的理论框架研究到指标融合的加权指数评估,再到基于数学模型的定量评估,是运用恢复力概念解决减灾实际问题的迫切需求,值得深入研究。目前,对如何测量恢复力这个问题仍存在很大的争议。如果对恢复力的测量仅停留在概念层面,恢复力在减灾中的实际作用和意义将难以显现。恢复力反映了灾害发生后经济社会系统自我调节并恢复到灾前水平的能力,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在追求速度目标的同时也要考虑救助力度能否支撑这一目标。本文搭建基于产业关联影响的间接损失评估模型,定量评估恢复力变化与实际灾害损失的关系,有利于在时间和力度两方面对恢复力的概念加深理解,促进恢复力可操作性的讨论和实践。
李宁张正涛
关键词:自然灾害救助防灾减灾
一种灾害间接损失评估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灾害间接损失评估方法,综合考虑了房屋厂房设备、交通基础设施等固定资产存量因灾受损与大量人口受灾无法参与生产服务后对经济系统各个行业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动态评估从灾害发生后到恢复重建完全结束时期内经济系统持续...
张正涛黄承芳李宁
俄罗斯远东地区耕地土壤适宜性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土壤条件是耕地质量状况的重要体现,准确掌握其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开发后备耕地资源、维护区域粮食安全、推动国际农业合作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方法】以俄罗斯远东地区耕地为研究对象,基于耕地土壤性状,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开展耕地土壤条件评价,探究该地区耕地土壤条件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俄罗斯远东地区土壤条件特征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一定程度的相似性,黑龙江(阿穆尔河)、乌苏里江沿岸平原以及勘察加半岛西部沿海地区土壤容重较低、有机碳含量较高、地表可耕度较高;俄罗斯远东地区土壤条件综合指数在空间上呈现比较大的差异性,其中滨海边疆区(PRI)、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KHA)和阿穆尔州(AMU)耕地土壤条件综合指数较高,适宜区和较适宜区面积共为4438.03万hm^(2);地表温度、降水和路网密度对土壤条件的解释力较高,分别为0.341、0.225和0.211,地表温度和路网密度主要在兴凯湖周边地区呈正向影响,降水在KHA中部和乌苏里江流域呈正向影响,在勘察加边疆区(KAM)地区则为负向作用。【结论】研究结果可为中俄合作下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耕地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史舒懿王艺臻毛睿陶军张正涛
关键词:土壤条件粮食安全
气候变化灾害风险防范:现状、挑战与科学问题
2025年
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日益加剧,灾害活动出现新特点和新趋势,灾害风险急剧增加,防灾减灾面临新的挑战。文中从气候驱动因子跨圈层致灾特征、灾害活动的海-陆时空联动特性等角度分析了气候驱动下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与活动特征,阐述了气候变化灾害风险出现的新常态与新挑战,探讨了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成效与局限。面对灾害风险的新态势与新挑战,为了加强灾害风险防范的科技支撑能力,提出了5个关键科学问题:气候变化对圈层过程的影响及致灾机制、极端天气驱动的巨灾预测与风险演化、巨灾对社会经济系统影响机制与风险评估、基于人工智能的自适应灾害风险动态防控体系、适应气候变化的韧性社会建设理论。
崔鹏崔鹏王岩张正涛张正涛雷雨王昊郝建盛朱宏
关键词:气候变化自然灾害气候适应
论自然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研究的重要性被引量:36
2017年
本文就当前国内外对灾害经济损失的认识、损失评估在灾害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评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论证了灾害损失评估研究的重要性,区分了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的差异,阐述了间接损失评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的评估同等重要、通过合理的评估方法得到的直接和间接损失的评估结果既是防灾减灾的迫切需求,也有利于提高防灾减损的管理水平。灾害学与经济学相结合是有效改进评估方法并提高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水平的有效途径。
李宁张正涛陈曦冯介玲
关键词:直接经济损失灾害损失评估
从科技论文数量和内容看自然灾害风险度评估方法的转变被引量:7
2016年
灾害风险评估是灾害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如何使评估的内容更加贴近灾害管理的需求是我们关注的焦点。通过统计20年来自然灾害主流期刊的251篇有关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文献,将风险度计量方法归纳为两种,一是指标综合风险度,二是损失概率风险度。系统地总结了两种方法应用数量的总体占比和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变化原因。结果显示,从自然灾害系统的角度出发,考虑到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和承灾体暴露度的求解指标综合风险度的论文占比53%,数目逐年上升;关注灾害可能性与后果的严重程度的求解损失概率风险度的论文占比23%,2006年以来有较大的上升趋势。应用损失概率风险度方法的论文数量的快速上升显示研究内容从风险识别向着减少损失的风险评价发生转变。这表明中国正有更多的学者在关注求解灾害损失概率的风险度。
李宁王烨张正涛
关键词:自然灾害风险易损性
BFAST——一种分析气候极端事件变化的新方法被引量:7
2016年
为了分析北京气候变化对极端事件频次的影响,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对北京站1952-2010年年平均温度数据进行突变分析,在不能成功地检测到北京年平均温度的突变情况时,引入BFAST方法处理月平均温度时间序列,这是由于月平均温度数据与年数据相比更加精细,灾害或极端事件发生的情况在月数据上有更加良好的反映,得到月平均温度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点后,进一步探究北京极端高温事件频次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BFAST监测到的气候变化趋势和突变点与极端高温频次的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它是一个判定气候变化情况和分析气候极端事件的有力工具。
王烨李宁张正涛张洁
关键词:气候变化极端高温事件
社会—生态脆弱性相互关系的计量推断方法被引量:8
2016年
本文在系统分析社会生态脆弱性综合方法研究进展后指出,综合指数法可作为代表某时期在社会和生态脆弱性两方面的指标,解释总体水平下的脆弱性等级,但无法反映指标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和影响方向;相关系数分析能解释两指标间的相互关系,但无法解释其因果关系;由最小二乘法得到的解释指标变动系数,但由于解释指标和被解释指标选择的主观性,其相互作用的方向性仍无法判断。针对上述关系计量推断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工具变量估计参数的可行性,通过实例证实该方法能揭示社会脆弱性和生态系统脆弱性指标之间相互影响的方向。结果表明,社会脆弱性(So VI)对生态脆弱性(NPPI)的影响强度大于反方向的影响作用,从1980 s到2000 s,NPPI对So VI的作用由强减弱,其作用显著省区由5个减少至2个;而So VI对NPPI的作用由弱增强,其作用显著省区由1个增加为7个。定量且具备相互影响方向的推断方法有利于揭示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机理。
李宁张正涛郝晓琳
关键词:生态系统脆弱性
中国七大地区“气候变化—作物产量—经济影响”综合评价被引量:12
2021年
农业作为响应气候变化最敏感的领域之一,未来作物产量可能受到深刻影响。量化气候变化冲击作物产量导致的最终经济影响,需要综合"气候变化—作物产量—经济影响"开展链式研究。文中采用系统回顾和Meta回归分析方法整合了55篇文献的667项研究结果,推导出我国七大地区主要作物(水稻、玉米、小麦)产量与地区内未来温度和降水变化的定量关系,并将其作为农业部门的损失量代入改进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量化七大地区内与地区间遭受的经济波及影响(ERE)。结果显示:(1)气候变化对我国作物产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温度升高上,每升温1℃减产2.6%~12.7%,东北和西北地区作物受升温影响最显著;(2)气候变化导致的作物减产将对经济产生更严重的波及影响,GDP因作物减产每下降1%将额外产生17.8%的波及影响;(3)21世纪末,若不考虑CO2肥效作用,作物减产导致的ERE将占GDP的-0.1%~13.6%(负值表示收益),最悲观情况下ERE与当前我国农业总产值相当(2012年为基准年);(4)不同地区受ERE影响程度的差异较大,因各区之间产业结构、贸易联系及经济发展程度存在差异,西南地区遭受本区及来自其他地区的ERE比华东地区高2.8~8.5倍。
刘远王芳王芳黄承芳张正涛李宁
关键词:气候变化作物产量
气候变化经济影响研究热点的足迹可视化:整合被引文献和突现词被引量:4
2018年
气候变化经济影响的研究受到各国政府与学者的广泛关注,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检索的14 796篇与气候变化经济影响相关的文献为基础,整合文献共被引网络和突现词共现网络,对气候变化经济影响研究热点的足迹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文献数量整体上呈现指数上升趋势。时间上,研究热点在2007年以前,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的归因分析(化石燃料、土地利用变化等造成的CO_2排放增多),对自然生态系统(农业产量、粮食安全、北极冰盖、海岸带等)和社会经济系统(人类健康、能源、工业等)的影响及经济影响评估,演变到对未来气候变化情景、CO_2的减排及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等的关注。2007年以后随着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及斯特恩报告的发布,进一步加强了气候变化影响的成本效益评估、脆弱性及生物能源等方面的研究,热点聚焦气候变化经济学及经济贸易。空间上,研究热点的发文主要来自于美国、加拿大、西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等)、澳大利亚和中国等国家。
李宁李宁张正涛刘丽陈曦张正涛
关键词:气候变化可视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