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霆炜

作品数:16 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广西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7篇红树
  • 6篇红树林
  • 3篇同位素
  • 3篇稳定同位素
  • 2篇大型底栖动物
  • 2篇底栖动物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食物
  • 2篇食物来源
  • 2篇小花
  • 2篇老鼠
  • 2篇老鼠簕
  • 1篇大型底栖动物...
  • 1篇淡水
  • 1篇淡水鱼
  • 1篇淡水鱼类
  • 1篇底栖动物群落
  • 1篇底质
  • 1篇动物
  • 1篇动物群

机构

  • 16篇广西科学院
  • 6篇广西大学
  • 2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16篇高霆炜
  • 11篇杨明柳
  • 7篇阎冰
  • 6篇吴斌
  • 3篇潘红平
  • 3篇王欣
  • 3篇邢永泽
  • 2篇周浩郎
  • 2篇梁文
  • 2篇农莹
  • 1篇苏治南
  • 1篇刘文爱
  • 1篇兰国宝
  • 1篇莫竹承

传媒

  • 7篇广西科学院学...
  • 6篇广西科学
  • 3篇海洋学报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1
  • 2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5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西红树林区有孔团水虱的卵子发生
2021年
摸清有孔团水虱的繁殖特性,对团水虱的防控和消杀,以及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组织切片技术,研究广西红树林区有孔团水虱的卵子发生过程,探讨其繁殖期时间。结果表明,有孔团水虱的卵子发生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分别是卵原细胞、无卵黄卵母细胞、卵黄发生卵母细胞和成熟期卵母细胞。其中:无卵黄卵母细胞又可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3个亚期;卵黄发生卵母细胞可分为卵黄开始沉积时相和卵黄充满时相2个亚期。受精后发育的胚胎存在于母体内。周年调查表明:有孔团水虱雌性体内全年存在着各时期的卵母细胞或胚胎;2-3月无成熟期卵母细胞或胚胎出现。结合全年各期卵母细胞分布以及胚胎和幼体情况判断,广西红树林区有孔团水虱的繁殖期为每年的4月至次年的1月。
陈颖吴斌杨明柳高霆炜
关键词:卵子发生繁殖期红树林
广西北海海域潮下带底栖贝类物种组成及时空分布
2023年
为了解北海海域潮下带底栖贝类的分布特征,给底栖贝类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潜水员水肺潜水、海底样方定量采集方法,对北海市廉州湾、侨港、白龙和营盘等4个海区潮下带底栖贝类的种类、数量及时空分布特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北海海域4个海区潮下带底栖贝类有2纲9目31科60属102种,其中腹足纲(Gastropoda)13科14属17种,双壳纲(Bivalvia)18科46属85种。春季有55种底栖贝类,秋季有76种,春季和秋季共有的种类有29种。秋季的廉州湾海区底栖贝类种类数和个体数都是最少的,秋季的侨港海区出现的底栖贝类种类数最多,个体数最多的出现在春季的营盘海区。平均栖息密度最高的是春季的营盘海区,达到27.35个/m^(2),平均栖息密度最低的是春季的廉州湾海区,只有1.00个/m^(2)。春、秋两季4个海区的优势种差异较大。多项生物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春季的营盘海区底栖贝类生物多样性差,底栖贝类群落结构处于重度受干扰状态;秋季的4个海区底栖贝类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秋季的底栖贝类群落结构总体处于比较健康的状态。
吴斌杨明柳高霆炜
关键词:生物量潮下带
广西团水虱的种类组成及其对红树林的生态效应初探被引量:3
2019年
为探究广西红树林区团水虱(Sphaeroma)的种类组成和分布特征,在广西北海、钦州、防城港3市的红树林区共设置30个调查断面并进行实地踏查,用随机取样的方式采集团水虱样品。调查结果表明:在广西红树林区共发现3种团水虱,分别为有孔团水虱( Sphaeroma terebrans Bate, 1866)、光背团水虱( Sphaeroma retrolaeve Richardson, 1904)和福建团水虱( Sphaeroma fujianensis sp. nov.)。30个调查断面中,有团水虱分布的断面有25个,其中有孔团水虱是广西红树林区域中的主要种类,分布最广,其次为光背团水虱,而福建团水虱仅发现于北海的3个断面。团水虱大多数分布于中低潮区的潮沟边缘或潮沟内以及林缘等地势较低的区域,在高潮区域分布较少。团水虱的蛀洞底质有桐花树( Aegiceras corniculatum )、白骨壤( Avicennia marina )、秋茄( Kandelia candel )、无瓣海桑( Sonneratia apetala )、木桩、软质沉积岩和聚苯乙烯泡沫等,表明其蛀洞底质多种多样。根据这些分布特征,本文讨论和分析了团水虱与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的关系,提出红树林是健康退化后才遭致团水虱侵害的假设。团水虱是否是侵蚀红树植物并导致大片红树林退化死亡的主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陈颖杨明柳高霆炜吴斌潘红平
关键词:红树林
海岸工程对北海铁山港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为探究海岸工程对北海铁山港榄根村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本研究于2020年3月对红树林死亡区(D组)、红树林严重退化区(ED组)、活林区(AL组)、对照林区(CK组)等4个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定量取样调查。结果显示,4个调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共45种,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02.4个/m^(2)、147.55 g/m^(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2.050,0.735,1.329。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区域之间的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H'、J和d均无显著性差异。但红树林死亡区(D组)和红树林严重退化区(ED组)的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H'均低于对照林区(CK组)和活林区(AL组),表明D组和ED组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海岸工程的影响下受到了更严重的干扰。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排序(MDS)分析表明,D组与ED组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较为相似,而AL组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则与CK组相似。以上结果表明,海岸工程导致北海铁山港榄根村红树林生态系统受损及其底质环境发生改变,并对该区红树林的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优势种和群落结构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高霆炜杨明柳宋超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海岸工程红树林
盐度对濒危红树植物小花老鼠簕幼苗生长生理的影响
2024年
为了探究小花老鼠簕(Acanthus ebracteatus)幼苗适宜生长的盐度,在温室内采用人工潮汐模拟系统对小花老鼠簕幼苗进行研究。本研究设置8个盐度梯度(0、5、10、15、20、25、30、35)的胁迫处理,研究盐度对小花老鼠簕幼苗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体盐度为0-15时,小花老鼠簕幼苗成活率为100%且生长状况良好,生物量、株高增量和基径增量均保持在较高水平;盐度≥20时,小花老鼠簕幼苗叶片脱落,出现死亡现象,且随着盐度的增加,其成活率不断下降,盐度30和35处理一周后小花老鼠簕幼苗全部死亡。随着盐度的增加,小花老鼠簕幼苗叶片内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呈上升趋势,且盐度20和25处理组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丙二醛(MDA)含量先增大后减小,拐点均出现在盐度20处理组。叶绿素a、叶绿素b、初始荧光(F_(0))、最大荧光(F_(m))、可变荧光(F_(v))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总体上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在各处理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盐度与小花老鼠簕幼苗各生长指标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盐度的增加对小花老鼠簕幼苗的生长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抑制;盐度与小花老鼠簕幼苗各生理指标总体上呈显著正相关(P<0.05),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对盐度具有较强的响应机制。综合分析表明,小花老鼠簕幼苗可生长于盐度20以下的环境中,盐度≥20对植株生长生理均产生抑制作用并导致部分植株死亡,其适宜生长的盐度为0-15。
童立豪高霆炜蓝军南权佳惠钟云旭阎冰
关键词:红树植物生理指标
涠洲岛珊瑚礁区隐居软体动物多样性
2024年
珊瑚礁体中隐藏着大部分珊瑚礁生物,其中软体动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们对珊瑚礁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为了解涠洲岛珊瑚礁区隐居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本研究于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采用标准化自主珊瑚礁监测装置(Autonomous Reef Monitoring Structures,ARMS)对涠洲岛珊瑚礁区的隐居软体动物进行收集和分析。ARMS被分别放置在涠洲岛西南部、北部和东部海底,3年后取回,从ARMS中分类鉴定出隐居软体动物53种,其中多板纲(Polyplacophora)2科2属2种,腹足纲(Gastropoda)21科26属33种,双壳纲(Bivalvia)11科15属18种;53种隐居软体动物中有18种为空壳,其中腹足纲9科11属15种,双壳纲2科2属3种。优势种为豆荚钳蛤(Isognomon legumen),其次依次为粗糙真蹄螺(Euchelus scaber)、头巾牡蛎(Booneostrea subucula)和布纹蚶(Barbatia decussata)。香农威纳(Shannan Wiener)多样性指数(H′)、马格列夫(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皮洛(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3.51、9.59和0.99。本研究初步获得了涠洲岛珊瑚礁区隐居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丰富了该海域的底栖生物数据,可为涠洲岛的珊瑚礁生态监测和保护提供数据来源。
林明晴周浩郎廖馨高霆炜高霆炜王欣梁文王何健
关键词:软体动物生物多样性
基于线粒体COI和16S rRNA基因的中国沿海相手蟹系统发育研究被引量:11
2019年
相手蟹科的诸多种类因其形态极其相似成为方蟹总科分类中疑问较多的一个类群。通过对中国沿海相手蟹线粒体COI和16SrRNA基因序列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4种相手蟹COI和16SrRNA基因序列之间差异分别为5.7%~14.5%和1.5%~12.1%,均达到了种间差异水平。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14种相手蟹分别为独立有效物种,但分属于拟相手蟹属和近相手蟹属的4种拟相手蟹和3种近相手蟹,没有分别形成2个独立的支系,而是混合聚成一大支系。而属于螳臂相手蟹属的无齿螳臂相手蟹则首先与属于中相手蟹属的中华中相手蟹聚成一支,再与红螯螳臂相手蟹聚为一大支,表现出与形态分类的不一致。错综复杂的分子系统关系预示着相手蟹类为多系起源,也表明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乃至于属间关系尚有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厘定。
徐岩潘红平阎冰高霆炜吴斌杨明柳
关键词:线粒体DNACOI基因16SRRNA基因系统发育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动物食物来源研究的应用被引量:2
2018年
近年来,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动物生态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为动物的食性研究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手段。大型底栖动物、游泳动物、浮游动物是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类群,其食物来源和营养关系的研究对揭示红树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综述了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大型底栖动物、游泳动物、浮游动物食物来源方面的应用研究,对存在的问题和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高霆炜杨明柳丁慧阎冰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红树林生态系统动物食物来源
中国沿海拟相手蟹属(Parasesarma)一新记录种
2025年
通过对2012-2020年在中国沿海红树林采集的拟相手蟹属(Parasesarma De Man,1895)蟹类进行研究,发现一新记录种,经形态鉴定和线粒体COI、16S rRNA基因片段分析,确定其为国内新记录种——敛拟相手蟹(Parasesarma luomi Serène,1981)。敛拟相手蟹的主要形态特征如下:头胸甲近方形,宽度约为长度的1.2-1.3倍,胃、心区分区明显,额后部具4叶,外眼窝角为锐三角形,指向前方,侧缘无齿,眼柄长度大于宽度;雄性螯足粗壮等大,掌节背面具2列梳状栉,可动指背面具16-18个纵行突起;步足扁平;雄性腹部三角形,第3节最宽,第6节长于第5节;雄性第一腹肢细长挺直,末端角质突起长而细锐,弯曲呈45°。本研究对敛拟相手蟹的形态特征、系统发育、分布区域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拟相手蟹属蟹类的分类和研究提供重要基础资料。
杨明柳高霆炜阎冰吴斌
关键词:新记录种红树林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小花老鼠簕遗传多样性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为探究导致小花老鼠簕(Acanthus ebracteatus)濒危的原因,本研究通过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检测方法,筛选出9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对小花老鼠簕的4个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9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在4个群体中共检测到61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6.778个,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589。群体平均等位基因为3.167,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的平均值分别为0.396和0.442。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4个小花老鼠簕群体间变异为36%,群体内变异为64%,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不同的个体间。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PCoA)结果具有一致性,4个群体被分为两大类,广东广州单独聚为一类,广东湛江、广西防城港和海南文昌聚为一类。4个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分类结果与各群体地理位置分布基本一致。小花老鼠簕濒危并非遗传多样性低引起,可能是人类活动、繁育以及病虫害等导致的。本研究为小花老鼠簕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高霆炜童立豪钟云旭阎冰陈思婷
关键词:微卫星种群特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