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辉
- 作品数:71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河南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电子电信文化科学更多>>
- Tb掺杂DyBaCo_(4)O_(7+δ)纳米粉体的制备及其氧吸附/脱附性能的研究
- 2023年
- 利用溶胶凝胶工艺合成了稀土元素Tb掺杂DyBaCo_(4)O_(7+δ)纳米粉体,采用XRD、SEM、差热分析仪等设备研究了不同浓度Tb掺杂对DyBaCo_(4)O_(7+δ)纳米粉体形貌、晶体结构及氧吸附-脱附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在较低掺杂浓度下,Tb很好地进入了Dy_(1-x)Tb_(x)BaCo_(4)O_(7+δ)的晶格,稀土Tb掺杂的DyBaCo_(4)O_(7+δ)纳米粉体仍是六方密排晶体结构;Tb元素掺杂对DyBaCo_(4)O_(7+δ)粉体的形貌影响不大。从室温到1000℃,DyBaCo_(4)O_(7+δ)纳米粉体与Tb掺杂的DyBaCo_(4)O_(7+δ)纳米粉体均表现出两次氧吸附和脱附现象,与未掺杂的DyBaCo_(4)O_(7+δ)纳米粉体氧吸附性能相比,Tb掺杂的DyBaCo_(4)O_(7+δ)纳米粉体的氧吸附性能明显高于未掺杂DyBaCo_(4)O_(7+δ)氧吸附性能,DyBaCo_(4)O_(7+δ)的氧吸附的变化量为1.4%,而Dy 0.85 Tb 0.15 BaCo_(4)O_(7+δ)的氧吸附的变化量4.9%,同时研究了在N_(2)/O_(2)气体切换过程,DyBaCo_(4)O_(7+δ)纳米粉体与Tb掺杂的DyBaCo_(4)O_(7+δ)纳米粉体的氧吸附/脱附行为。DyBaCo_(4)O_(7+δ)氧吸附/脱附性能的改善可以归因为Tb元素掺杂改善了DyBaCo_(4)O_(7+δ)的间距变宽,提高了DyBaCo_(4)O_(7+δ)样品的储氧空间增加有关。
- 王娇王菲菲郝好山夏思怡刘少辉
- 关键词:纳米粉体稀土掺杂
- 稀土Y元素掺杂对PrBaCo_(2)O_(5+δ)陶瓷热电性能影响被引量:1
- 2023年
- 利用传统陶瓷烧结工艺制备出不同浓度稀土Y元素掺杂PrBaCo_(2)O_(5+δ)氧化物热电陶瓷,采用XRD和热电材料性能测试系统等设备研究了稀土Y元素掺杂对PrBaCo_(2)O_(5)氧化物热电陶瓷晶体结构、热电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Pr_(1-x)Y_(x)BaCo_(2)O_(5+δ)热电陶瓷均为双层钙钛矿结构,没有形成新的杂相;在测试温度范围内,Pr_(1-x)Y_(x)BaCo_(2)O_(5+δ)(x=0,0.25,0.5,0.75)热电陶瓷的Seebeck系数均为正值,表明该材料导电载流子为以空穴,为p型半导体;稀土Y元素掺杂可以明显提高Pr_(1-x)Y_(x)BaCo_(2)O_(5+δ)热电陶瓷的电导率,与电导率相反,稀土元素Y掺杂的导致Pr_(1-x)Y_(x)BaCo_(2)O_(5+δ)热电陶瓷的Seebeck系数降低;Pr_(0.25)Y_(0.75)BaCo_(2)O_(5+δ)热电陶瓷在1073 K有最大的功率因子79.4μW/(m·K^(2))。
- 王娇王菲菲郝好山王远刘少辉
- 关键词:热电性能晶体结构电导率
- 新型储氧材料的研制与应用
- 郝好山程永光赵利敏杨金凤毛乾辉王娇刘少辉
- 该项目围绕高纯气体等领域用高性能吸附剂材料,研制出了氧吸附量大、氧吸附/脱附速率快、操作温度低、循环稳定性高的新型陶瓷氧吸附剂材料。在国内外首次同时解决了陶瓷氧吸附材料存在的操作温度高,耗能量较大和氧脱附速率相对较慢,产...
- 关键词:
- 关键词:储氧材料纯化工艺吸附剂
- 一种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柔性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载体基板上形成一层图案化的OCA胶;(2)在所述载体基板以及OCA胶上形成图案化的柔性基板;(3)在所述柔性基板上形成有机电致发光器件;(4)剥离所...
- 陈铃李栋栋刘少辉于倩倩
- 稀土元素替代对RBaCo_4O_(7+δ)氧吸附/脱附性能影响的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采用固态反应法制备了稀土元素(R=Yb、Er、Dy)替代的RBaCo_4O_(7+δ)氧吸附材料,对其进行了XRD和热重(TG)分析,研究了稀土元素元素替代对其氧吸附/脱附性能的影响。XRD结果表明:不同稀土元素替代的RBaCo_4O_(7+δ)材料具有单一的六方密排晶体结构(空间群为P63mc(186))。热重结果显示:从室温到1000℃,所有样品经历两次氧吸附过程,DyBaCo_4O_(7+δ)样品最大氧吸附量明显高于YbBaCo_4O_(7+δ)的最大氧吸附量。
- 赵利敏王娇程永光张宝森李维王小超刘少辉
- 具有三维网络核壳结构的氧化镍@二氧化钛催化材料及制备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三维网络核壳结构的氧化镍@二氧化钛催化材料及制备方法,所述催化材料具有三维网络核壳结构,壳层为二氧化钛,芯层为氧化镍,芯层直径为100‑200 nm,壳层厚度为20‑300nm。本发明以具有三维网络结...
- 刘少辉王娇郝好山赵利敏马世乐
- 文献传递
- 静电纺丝法制备Pr^(3+)掺杂BaTiO_(3)纳米纤维及其光学性能研究
- 2025年
- 为了提升钛酸钡材料的发光性能,基于稀土元素掺杂的理念,采用静电纺丝工艺制备出Pr^(3+)掺杂BaTiO_(3)一维纳米纤维,分析了稀土元素Pr掺杂浓度对一维纳米纤维相结构、形貌、发光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影响因素及机理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静电纺丝制备出的Pr^(3+)掺杂BaTiO_(3)纳米粉体具有良好的一维纳米纤维形貌,在较低Pr^(3+)掺杂浓度时,稀土元素Pr^(3+)能够进入BaTiO_(3)粉体的晶格,并不形成新的杂相,荧光性能测试结果表明:Pr^(3+)掺杂可以显著提高BaTiO_(3)一维纳米纤维的发光性能,Pr^(3+)掺杂可以提供相关的电子跃迁能级,荧光峰发射峰位于497、502、539、613、659 nm可以归因于^(3)P_(0)→^(3)H_(4)、^(3)P_(1)→^(3)H_(5)、^(3)P_(0)→^(3)H_(6)、^(3)P_(0)→^(3)F_(2)的能级跃迁,并且随着稀土元素Pr^(3+)掺杂浓度的逐渐增加,Ba 1-x Pr x TiO_(3)一维纳米纤维的荧光发光强度呈现先提高后降低,此现象可以归因于当较低Pr^(3+)浓度掺杂时,BaTiO_(3)晶格与Pr^(3+)间的相互作用,而Pr^(3+)浓度掺杂较高时,BaTiO_(3)晶格内与Pr^(3+)之间的距离变小,导致部分能量转移到猝灭中心,从而导致Pr^(3+)掺杂BaTiO_(3)一维纳米纤维荧光发光强度降低。
- 陈铃关员路刘昊宇王娇裴清豪杨柳刘少辉
- 关键词:微观形貌
- 一种高熵陶瓷氧吸附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高熵陶瓷氧吸附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涉及陶瓷材料的技术领域,用以解决氧气吸附介质制备时烧结温度和工作温度高、吸附量低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高熵陶瓷氧吸附剂材料的结构式为:RBaCo<SUB>2.5</SUB>A...
- 刘少辉唐仲丰杜文静陈铃王振领王娇郝好山赵利敏裴清豪
- 氧化铝包覆SrTiO_(3)纳米纤维/聚偏氟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介电储能性能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通过开发出工作场强更高、储能效率更高的电介质储能材料,从而提高电力设备的性能、减小电力设备体积。方法采用静电纺丝工艺结合溶胶凝胶工艺制备具有一维核壳结构的SrTiO_(3)@Al_(2)O_(3)纳米纤维填料,并结合流延成型工艺制备出聚偏氟乙烯(PVDF)电介质复合材料。系统地研究了SrTiO_(3)纳米纤维填料表面包覆Al_(2)O_(3)对PVDF电介质复合材料界面极化、介电性能、储能性能的影响。结果制备的一维纳米填料具有良好的核壳结构,其中芯层为SrTiO_(3),壳层为Al_(2)O_(3),Al_(2)O_(3)包覆厚度为6 nm。低填充量下,一维核壳结构SrTiO_(3)@Al_(2)O_(3)纳米纤维填料均匀地分散在PVDF基体中。在相同的体积分数填料填充下,SrTiO_(3)@Al_(2)O_(3)纳米纤维/PVDF复合材料表现出更低的介电损耗和漏电流、更强的耐击穿场强、以及更高的储能密度和放电效率。SrTiO_(3)@Al_(2)O_(3)纳米纤维/PVDF电介质复合材料的最大储能密度达到8.9 J/cm^(3)。结论Al_(2)O_(3)包覆层可以阻止SrTiO_(3)纳米纤维填料在复合材料中的接触,减小Maxwell-Wagner-Sillars界面极化,降低漏电流,进而提高复合材料薄膜的击穿强度和储能性能。
- 刘少辉王娇王菲菲王远
- 关键词:钛酸锶纳米纤维界面改性介电性能
- 一种大尺寸夹心梯度结构的热释电陶瓷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大尺寸夹心梯度结构的热释电陶瓷及其制备方法,用以解决目前热释电厚膜材料原料浪费严重、极化时易击穿、热释电性能低的技术问题,步骤如下:将锆钛酸铅粉体、溶剂和不同含量的造孔剂分别混合均匀,加入胶粘剂制备得到流...
- 刘少辉白旭春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