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国龙

作品数:5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APEC
  • 2篇时空分布特征
  • 2篇京津
  • 2篇京津冀
  • 1篇亚太经合组织
  • 1篇蒸散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气溶胶
  • 1篇气溶胶光学
  • 1篇气溶胶光学厚...
  • 1篇污染
  • 1篇污染物
  • 1篇经合组织
  • 1篇减排
  • 1篇减排措施
  • 1篇降水
  • 1篇光学厚度
  • 1篇归因
  • 1篇归因分析

机构

  • 5篇兰州大学
  • 2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甘肃省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局兰...
  • 1篇天水师范学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科学院西...

作者

  • 5篇张国龙
  • 3篇陈斌
  • 3篇管晓丹
  • 3篇张艳婷
  • 2篇黄建平
  • 1篇张北斗
  • 1篇杨泽粟
  • 1篇杨金虎
  • 1篇朱飙
  • 1篇王皓
  • 1篇张强

传媒

  • 2篇大气与环境光...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干旱气象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2
  • 3篇201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影响研究百年进展
2025年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和脆弱区。近百年来针对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由于研究视角不同,结论比较分散,亟需通过系统的总结归纳,形成相对系统和完整的科学认识。为此,基于近百年来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的文献资料,从研究资料、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3个方面归纳梳理了区域气候变化及影响研究的发展历程,从干旱、半干旱区的形成及扩缩、区域气候变化特征、气候变化驱动因子以及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4个方面总结凝炼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科学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影响研究的未来6个重点方向。
张强黄建平杨金虎管晓丹于海鹏朱飙张红丽韩东亮闫昕旸张国龙杨泽粟曾剑
关键词:气候变化
中国北方旱区陆地水储量变化特征及其归因分析被引量:7
2022年
基于重力反演与气候实验(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GRACE)卫星观测数据分析中国北方旱区近20 a的陆地水储量变化,并结合多种观测和模式数据分析其变化特征和原因。结果表明,2002—2020年中国北方旱区陆地水储量以每年17.80±1.72 Gt的净速率下降。地下水、根区土壤水和表层土壤水均不同程度减少。归因分析发现:在中国北方旱区,地表升温和人为耗水等因素造成蒸散大量增加。蒸散的负向贡献超过同期降水的正向贡献,使得区域净水储量持续减少,区域水资源压力攀升。因此,需要在中国北方旱区采取更有效的节水措施和建立全面的水资源监测系统。
安琳莉黄建平任钰张国龙
关键词:降水蒸散
利用MODIS和MISR资料对APEC会议期间气溶胶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利用卫星遥感的MODIS和MISR数据,对比分析了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期间(11月3日~12日)及其前后一个月的气溶胶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发现APEC会议期间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相比APEC会议前期,在京津冀地区有明显减小,MODIS(MISR)数据显示在京津冀地区AOD减小了38.7%(36.4%),在北京地区减小更多,减小了64.6%(39.9%)。Angstrm指数在京津冀地区的廊坊、保定、衡水等大部分城市,APEC会议期间的Angstrm指数相对前期较小,说明其在APEC会议期间气溶胶粒子的有效半径相对较大。APEC会议期间的细模态气溶胶光学厚度相比APEC会议前期也有所减小,且在北京地区细模态气溶胶光学厚度的下降幅度要大于粗模态气溶胶的下降幅度。
张艳婷陈斌张廷瀚张芝娟张国龙管晓丹张北斗
关键词:MODISMISR气溶胶气溶胶光学厚度
利用OMI资料分析APEC期间吸收性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6
2017年
利用卫星遥感的臭氧监测仪(OMI)数据对比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APEC)前、APEC期间和APEC后的吸收性气溶胶的光学特性时空分布特征及北京地区历史同期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APEC前、后相比,京津冀地区APEC期间气溶胶指数(AI)、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吸收性气溶胶光学厚度(AAOD)都有所减小,气溶胶单次散射反照率(ASSA)有所增加;北京地区相比于APEC前,APEC期间AI减少了10%,AOD减少了49%,AAOD减少了30%,ASSA变化不大;相对于APEC后,AI减少了21%,AOD减少了23%,AAOD减少了50%,ASSA增加了4%.表明APEC期间京津冀地区的吸收性气溶胶排放减少,北京地区的减少幅度更大.与历史同期(2004-2014年)相比,北京地区在同时间段的AI、AOD、AAOD、ASSA随年份的变化规律表现不明显.
张芝娟陈斌王皓张国龙张艳婷
关键词:京津冀
APEC期间京津冀地区污染物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利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2013年11月1日2014年12月12日污染物实时浓度数据,分析了京津冀地区污染物变化特征。结果显示:PM2.5、PM10、SO_2、NO_2和CO浓度年平均值分别为95.3,163.9,54.7,48.9μg/m^3,1.5 mg/m^3;五种污染物浓度都表现出冬季高夏季低的季节变化特征,但不同污染物在不同的月份又有其特殊的变化特征。APEC期间京津冀地区PM2.5、PM10、SO_2、NO_2和CO平均浓度分别为66.1,123.7,33.2,48.5μg/m^3,1.2 mg/m^3。APEC期间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是APEC前后一个月的60.1%、59.4%;APEC期间气态污染物CO、SO_2、NO_2浓度与APEC前一个月相当,但APEC后急剧增加。减排措施使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削减40%左右,PM10削减35%左右,NO_2削减10%左右,CO削减15%左右。
张国龙张廷瀚陈斌张芝娟张艳婷管晓丹康丽泰
关键词:京津冀APEC污染物减排措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