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晓敏

作品数:8 被引量:152H指数:6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7篇亚热带
  • 5篇土壤
  • 4篇中亚热带
  • 3篇土壤磷
  • 3篇微生物
  • 3篇酶活性
  • 2篇幼林
  • 2篇增温
  • 2篇微生物生物量
  • 2篇物量
  • 2篇磷酸酶
  • 2篇毛竹
  • 2篇毛竹林
  • 1篇氮沉降
  • 1篇氮磷
  • 1篇荧光
  • 1篇有效氮
  • 1篇植被
  • 1篇植被类型
  • 1篇三维荧光

机构

  • 8篇福建师范大学
  • 3篇福建省湿润亚...

作者

  • 8篇曾晓敏
  • 6篇袁萍
  • 4篇杨玉盛
  • 4篇高金涛
  • 3篇司友涛
  • 3篇张秋芳
  • 2篇范跃新
  • 2篇熊德成
  • 1篇林开淼
  • 1篇谢锦升
  • 1篇郑蔚
  • 1篇刘志江
  • 1篇郑永

传媒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亚热带资源与...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5篇2018
  • 1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中亚热带森林转换对土壤磷积累的影响被引量:24
2018年
磷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之一,是维持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因子。研究森林转换后土壤因素对磷素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森林经营具有重要意义。选取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转换而成的米槠次生林(SF)、米槠人促林(AR)和杉木人工林(CF)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理化性质、铁铝氧化物、各形态磷含量以及酸性磷酸酶活性,旨在探究土壤磷对森林转换的响应和驱动土壤磷变化的影响因子。结果显示:米槠人促林土壤的全磷、有机磷和微生物生物量磷显著高于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冗余分析(RDA)发现,土壤含水量、总氮和无定型铁是影响淋溶层土壤磷的主要因子,而在淀积层,则是酸性磷酸酶、游离型铁和总氮起主要作用;土壤生物化学属性和微生物特性都会影响着不同形态土壤P的积累,其中土壤中的水分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是调控土壤磷的关键因子。研究表明,中亚热带地区天然林转换为人促更新林更有利于森林土壤磷的储存和供应,有助于维持本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
曾晓敏高金涛高金涛袁萍范跃新袁萍赵盼盼司友涛陈岳民杨玉盛
关键词:土壤磷水分酸性磷酸酶
中亚热带不同森林更新方式生态酶化学计量特征
袁萍周嘉聪张秋芳曾晓敏鲍勇高颖高金涛司友涛陈岳民杨玉盛
氮沉降对毛竹林土壤可溶性有机质数量与光谱学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9
2019年
中国亚热带是受氮沉降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土壤可溶性有机质(DOM)被认为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指标,氮沉降可能通过改变微生物活性导致土壤DOM质量和数量的变化.本研究以亚热带毛竹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低氮和高氮3个水平,进行为期3年的施氮处理,探究氮添加对土壤DOM含量、光谱学特征和微生物胞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氮后土壤pH、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和芳香化指数无显著变化,而腐殖化指数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加,微生物酶活性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显示,土壤DOM在7个区域的相似位置存在吸收峰,其中,1000~1260 cm^(-1)的吸收峰最强,表明施氮处理后,土壤中多糖类、醇类、羧酸类及酯类物质增加.三维荧光光谱结果表明,施氮处理后,土壤DOM结构有显著改变,表现在低分子物质如类蛋白质物质和微生物代谢产物减少,而高分子物质如类腐殖质物质显著增加.总的来说,施氮使得土壤氮与微生物需求相适应,促进微生物分解DOM中易降解的物质,土壤DOM结构更加复杂,短期氮沉降可能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改善.
程蕾林开淼周嘉聪张秋芳曾晓敏曾晓敏郑永徐建国郑永
关键词:三维荧光氮沉降酶活性
短期增温对中亚热带杉木人工幼林土壤氮磷耦合作用的影响被引量:10
2018年
全球变暖引起陆地生态系统和整个生物圈一系列生态问题,未来全球平均气温的持续增加将使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剧。目前增温、氮沉降和森林更新方式对中亚热带土壤氮磷等养分的影响已有部分研究,但增温对亚热带森林的氮磷耦合作用的影响仍然未知。以中亚热带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e)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埋设电缆以加热土壤增温实验(增温幅度(5±0.5)℃),研究短期增温对土壤含水量、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土壤氮磷养分,以及氮(N)、磷(P)耦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增温对全氮、全磷无显著影响;增温第1年显著提高了有效氮、铵态氮(NH_4^+)和有效磷的含量,显著降低了MBN含量。增温第2年,土壤中有效磷、NH_4^+和MBP含量显著下降;短期增温虽然对土壤全N/P,有效N/P的影响不显著,但是增温使铵态氮/硝态亚硝态氮(NH_4^+/(NO_3^-+NO_2^-))显著降低;此外,增温显著降低了MBN/MBP,缓解了微生物对磷的限制。相关性分析表明,耦合作用不仅受N和P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也受土壤温度、水分含量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短期增温并未对中亚热带杉木人工幼林土壤氮磷耦合作用产生显著影响,但增温后降低了有效氮、有效磷的含量。因此,在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研究结果为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的健康发展和科学管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赵盼盼高金涛郑蔚郑蔚刘志江刘志江熊德成曾晓敏曾晓敏杨舟然袁萍杨玉盛
关键词:增温土壤氮土壤磷中亚热带
中亚热带3种典型森林土壤碳氮含量和酶活性的关系被引量:40
2018年
森林类型更替是影响生态系统有机质循环的重要因素,它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碳吸存和养分保持功能有影响。然而关于中亚热带不同森林类型对土壤碳氮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及土壤碳氮含量和酶活性之间的关系鲜有报道。该文研究了福建省三明市3种典型亚热带森林——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天然次生林(SF)、米槠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AR)、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PM)的淋溶层(A层)土壤碳氮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3种森林类型表层土壤中,可溶性有机质中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氮(DON)、荧光发射光谱腐殖化指数的趋势均为SF>AR>PM,芳香化指数大小为PM>AR>SF;SF和AR的NH^4^+-N显著高于PM,NO_3~–-N在3种林分中的含量低且差异不明显,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树种差异和人为干扰程度不同。PM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低于SF和AR;纤维素水解酶活性大小为AR>SF>PM;PM多酚氧化酶显著高于SF和AR,3种林分过氧化物酶无显著差异。AR的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林分。冗余分析显示土壤总氮和DON是驱动淋溶层土壤酶活性的主要环境因子。总之,土壤总氮含量与NAG活性呈正相关关系,并且可溶性有机氮可能是氮循环中的重要一环;土壤微生物优先利用易分解碳;且碳氮养分循环之间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氮提高了与土壤碳相关的水解酶活性,从而可促进碳周转。
鲍勇高颖曾晓敏袁萍袁萍陈岳民司友涛
关键词:酶活性
亚热带毛竹林土壤磷组分和微生物对施氮的响应被引量:17
2020年
磷(P)是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的重要营养元素,亚热带地区土壤P有效性较低,且长期高氮(N)沉降可能会造成土壤P有效性进一步降低。本试验开展于戴云山毛竹林,分析了施N 3年对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P组分、微生物生物量和酸性磷酸单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N显著增加了土壤NO3^--N含量,提高了土壤N有效性,但显著降低了易分解态有机磷占全磷的比例,且总有机碳与总有机P的比例>200。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磷、酸性磷酸单酯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磷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生物量磷随施N量的增加而增加。此外,易分解态有机磷占总磷比例与微生物生物量磷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施N加剧了土壤P有效性限制,提高了微生物对P的需求。
曾泉鑫曾晓敏林开淼张秋芳张秋芳周嘉聪林巧玉陈岳民徐建国
关键词:施氮磷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磷酸酶活性
土壤增温对中亚热带杉木幼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有效氮的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以中亚热带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埋设电缆以加热土壤增温(+5℃)的实验,研究了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有效氮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等对模拟全球变暖的短期响应。结果表明:1)增温1年后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提高1.6倍;p H值、土壤有机碳、总氮和有效磷略有降低,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土壤水分在增温之后明显减少。2)增温导致革兰氏阳性细菌(Gram-positive bacteria,G+)、革兰氏阴性细菌(Gram-positive bacteria,G-)、真菌(Fungi)、放线菌(ACT)和丛枝菌根真菌(AMF)的磷脂脂肪酸(PLFA)生物量均显著减少,G+∶G-在增温之后显著提高,而真菌与细菌比(F∶B)显著降低。3)冗余分析(RDA)显示,温度(T)、土壤含水量(SMC)和硝态氮是决定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最重要的环境因子。研究表明,短期增温促进了土壤有机氮矿化,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细菌中G+相对于G-优势明显。中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效氮和微生物群落对模拟全球变暖的反应敏感,但长期实验后二者如何变化仍未可知。因此,该区域在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微生物群落和土壤有效养分的响应值得长期而深入的探讨。
陈岳民高金涛熊德成袁萍曾晓敏谢锦升杨玉盛
关键词:增温土壤有效氮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亚热带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磷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43
2018年
研究了戴云山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3种植被类型土壤磷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磷以及酸性磷酸单酯酶(ACP)和磷酸双酯酶(PD)的活性.结果表明:3种植被类型土壤易分解态磷仅占总磷(TP)的1.0%~4.5%,且碳(C)与有机磷(Po)的比例>200,表明本研究区受到磷限制.Po是土壤磷库的主要组分,在淋溶层(A层)和淀积层(B层)土壤中分别占TP的44.8%~47.1%和28.6%~30.6%.冗余分析表明,A层土壤磷组分主要受PD影响,而B层主要受ACP调控,且PD和ACP均与Po呈显著负相关.亚热带地区3种植被类型土壤均缺磷,PD和ACP对有机磷的分解可能是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对磷限制的适应机制.
曾晓敏范跃新范跃新林开淼赵盼盼袁萍徐建国陈岳民
关键词:土壤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