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艳 作品数:12 被引量:65 H指数:5 供职机构: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胃肠超声造影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BRG)的可行性评估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评价充盈胃超声造影在胆汁反流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准确性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其在临床中应用价值的研究。方法选择无胆囊疾患及胃幽门切除病史病例,50例行胃镜检查确诊为胆汁反流性胃炎,50例胃镜检查正常对照组,然后经胃超声造影。结果胆汁反流性胃炎可见造影剂自幽门孔反流入胃腔内,50例病例组病人在5 min内返流时间≥4 s以上为41例,占82%,而正常组人群返流时间在4 s以上仅4例,占8%,正常组与病例组5 min内返流时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χ^2=55.31,P<0.01);50例病例组病人在5 min内返流次数≥4次以上为42例,占86%,而正常组人群返流次数在≥4次8例,占16%,病例组与正常组5 min内返流次数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χ^2=46.24,P<0.01)。结论胃充盈超声造影检查反流性胃炎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其诊断简单易行,可重复性,准确率高,经济实惠,有利于疾病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 王俊娥 金玉丽 刘金涛 闫文荟 李晓艳关键词:胆汁反流性胃炎 床旁超声直接扫查联合注水法在神经内科重症病人鼻肠管定位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直接扫查联合注水法在神经内科重症病人鼻肠管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08-01~2019-11-30期间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符合鼻肠管留置的重症病人50例。鼻肠管置入术后,利用听诊法+抽液观察法判定鼻肠管头端位置;再采用床旁超声直接扫查联合注水法确定,具体步骤如下:(1)直接依次探查颈段食管、幽门孔、十二指肠水平部,观察并记录鼻肠管位置,如果能观察到鼻肠管通过幽门孔或位于十二指肠水平部,为置管成功;(2)经此步骤未能确定鼻肠管头端位置,则采用注水法:探头首先定位到十二指肠水平部,自鼻肠管快速注入30mL温生理盐水,见到十二指肠内液体迅速增多并或见液体翻滚征,则判定鼻肠管头端位于幽门后,为置管成功;(3)如未能确定则探头定位至胃腔,继续注入100~200mL生理盐水,胃内见到液体翻滚征或胃内液体明显增则判定头端位于幽门前,判定为异位,则置管失败。以腹部X线为金标准,成功标准为幽门后置管,统计50例病人床旁超声定位的成功率,与听诊法+抽液观察法比较二者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和诊断符合率。结果:50例病人通过床旁超声直接扫查联合注水法定位准确性达100%。结论:床旁超声直接扫查联合注水法,可以快速、便捷、准确判定鼻肠管位置是否位于幽门后,优于听诊法+抽液观察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李晓艳 申文凤 刘艳龙 刘玉 聂俊英 李春阳关键词:床旁超声 鼻肠管 虚拟仿真实验联合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被引量:9 2021年 传统医学影像学教学主要通过讲授的方式进行,以记忆性学习为主,长此以往缺乏实践,不利于增加学生对医学影像学理论知识的认知深度,无法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本文分析了虚拟仿真实验和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中的优势,尝试构建虚拟仿真实验联合PACS系统的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新模式,在虚拟仿真实验纵向教学过程中融合基于PACS系统的横向教学,从而弥补传统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影像识别、读片诊断等训练的不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医学影像学综合操作能力。 刘艳龙 李晓艳关键词:医学影像学 虚拟仿真实验 PACS系统 超声造影在甲状腺结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09~2015-03在我院接受检查的78例病人的95个甲状腺结节的超声常规图像及造影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良恶性结节的增强均匀性、有无环形增强等特点,按照结节大小、结节内部回声分组,观察结节增强特点。结果:95个结节中,42个恶性结节,53个良性结节,良恶性结节超声造影增强均匀性、有无环形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以≤1cm与〉1cm结节分组,良恶性结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以囊实性及实性结节分组,良恶性结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超声造影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敏感性为87.8%,特异性为88.8%。结论:超声造影可以显示甲状腺结节内部及周边的血流灌注情况,对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判定,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胡高杰 张英霞 刘艳龙 李晓艳关键词:甲状腺 超声造影 结节 对比增强超声在妊娠糖尿病患者胎儿Dandy-walker畸形诊断中的作用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对比增强超声(CEUS)在妊娠糖尿病(GDM)患者胎儿Dandy-walker综合征(DWS)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该院GDM患者103例,其中胎儿DWS患者8例(DWS组),非DWS患者95例(非DWS组);另选同孕期正常孕妇95例作为对照组。于产后6个月进行超声、CEUS和磁共振成像检查诊断DWS。采用Sonoliver定量软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非DWS组、DWS组GDM患者分娩时产妇体重、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定量胰岛素敏感指数(QUICKI)明显增加,且胎盘重量明显减少(P<0.05);与非DWS组比较,DWS组GDM患者胎盘重量明显减少(P<0.05)。DWS组比非DWS组新生儿头部直径明显减小(P<0.05)。CEUS比超声检测GDM患者DWS诊断图像信号明显增强。DWS组的GDM患者参考区最大强度(IMAX-R)、参考区上升时间(RT-R)、参考区达到峰值时间(TTP-R)、参考区平均通过时间(mTT-R)和参考区对数压缩信号与推注灌注模型之间的拟合质量(QOF-R)无明显变化(P>0.05)。DWS组目标脑区的IMAX-D、RT-D、TTP-D、mTT-D和QOF-D明显减小(P<0.05)。结论CEUS定量参数可明确显示GDM患者胎儿DWS和DWS患儿诊断,具有产前和产后诊断和筛查价值。 吴岩 申文凤 李晓艳关键词:妊娠糖尿病 DANDY-WALKER综合征 基于“微课”的超声讲堂对提高超声临床教学水平的思考与实践 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基于"微课"的超声讲堂教学模式对提高临床教学水平的作用。方法: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2014级、2015级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学生60名,随机分为两组:传统授课组和微课授课组,每组30名,在授课的第1d、第1mo、第3mo、第5mo时分别对学生通过理论笔试考试进行测评,对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阶段性评价授课效果。结果:在授课后,微课授课组与传统授课组学生的测试成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微课授课组优于传统授课组。结论:微课在临床教学工作中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超声课程的教学质量。 申文凤 王家兴 李晓艳关键词:超声诊断学 教学方法 肾细胞癌超声造影灌注特征分析 2018年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的超声造影灌注特征。方法:对2015-04~2018-03就诊于我院的29例肾脏实性占位病人进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检查后经手术或组织活检病理确诊后回顾分析肾癌的超声造影灌注特征。结果:29例病人,经病理证实的22例肾癌中,有17例超声造影显示周边环状高增强(17/22,77%),15例超声造影显示瘤体内部出现无回声区(15/22,69%)。有1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显示周边环状高增强,有1例复杂性肾囊肿瘤体内显示无回声区。结论:超声造影显示的环状高增强和无增强区,对肾细胞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刘艳龙 李晓艳 李昊昌 胡高杰关键词:超声造影 肾细胞癌 灌注特征 PDCA循环法结合PBL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本科生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2022年 超声医学是由医学工程、病理学、解剖学、电子学、临床医学结合产生的一门学科,是临床常规检查之一[1,2]。超声医学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传统带教虽也具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其教学存在随机性、散乱性,缺乏统一的、规范的教学方案,效果有限。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lan-do-check-action,PDCA)循环法是一种质量管理工具,可分为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阶段,通过不断优化、解决问题,以提高管理质量。 刘艳龙 李晓艳关键词:PDCA 超声医学 教学 中国胃充盈超声检查专家共识 被引量:20 2020年 胃充盈超声检查(gastric contrast ultrasound)是指患者在检查前口服水、助显剂和超声造影剂等充盈胃腔,排除胃腔内气体使胃腔充盈,成为均质回声区,形成良好的声学界面对比,更清晰地显示胃壁层次结构以及病变的超声检查方法。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胃癌诊疗规范》,首次将胃肠超声检查列为胃癌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说明临床实践已经充分认可胃充盈超声检查对胃癌的诊断价值。但在实际工作中,胃充盈超声检查仍存有一些问题,并且没有国内外相关的共识及指南进行指导。故2018年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胃肠超声学组成立胃肠共识专家委员会,通过问卷调查、全国胃肠超声标准化图像竞赛、专家线下线上反复讨论、推敲后达成共识,以期在胃充盈超声规范化检查及诊断、临床普及推广应用方面,起到专业指导和引领作用。 无 卢漫 陆文明 李晓艳关键词:充盈 超声检查 核受体PPAR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2025年 肝纤维化是反复肝损伤和炎症导致肝脏形成纤维瘢痕,主要由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慢性毒性损伤、代谢相关损伤等引起,可导致肝衰竭、肝硬化等,甚至可能会导致肝癌。目前,临床上对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行了许多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其中,临床前研究表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参与炎症、能量平衡、脂质代谢、葡萄糖稳态的转录调节,在防治肝纤维化的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文中我们概述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在肝纤维化中发展中的机制,并讨论以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为靶点的抗纤维化药物的发展潜力。Liver fibrosis is the formation of fibrotic scars in the liver due to repeated liver injury and inflammation, mainly caused by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and non-alcoholic fatty hepatitis (NASH), chronic toxic injury, metabolic related injury, etc. It can lead to liver failure, cirrhosis, and even liver cancer. At present, there have been many studies on 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liver fibrosis 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som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Among them, preclinic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PPAR) is involved in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inflammation, energy balance, lipid metabolism, and glucose homeostasis, and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iver fibrosis. In this article, we outline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development of 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s in liver fibrosis and discuss the pot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ti fibrotic drugs targeting 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s. 思璐 申文凤 李晓艳关键词:肝纤维化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