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鹂 作品数:12 被引量:77 H指数:4 供职机构: 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TD-PCR技术用于肠道病毒71型检测的效能 2024年 目的探究降落聚合酶链反应(TD-PCR)技术用于肠道病毒71型检测的效能。方法抽取2021年3月至2024年3月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计划免疫所收治的9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集患儿人口学信息资料及生物标本。90例手足口病患儿粪便标本均经TD-PCR技术检测,分析TD-PCR技术对肠道病毒71型的阳性检出率及定量检测效能。结果90例手足口病患儿中,肠道病毒71型阳性检出率为100.00%(90/90),cDNA最低检测浓度为1.023μg/mL。结论TD-PCR技术可用于快速检测肠道病毒71型,为手足口病病原体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 李鹂 秦维宁 曾云关键词: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71型 乙肝HBsAg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信号灰区与血清免疫逃逸变异HBsAg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研究乙肝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信号灰区与血清免疫逃逸变异HBsAg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乙型肝炎病毒患者,收集并整理其完整信息,分别实施乙肝HBsAg ELISA,分析其中信号灰区与血清免疫逃逸变异HBsAg的关系。结果市售ELISA组的阳性率明显低于G6-ELISA组(P<0.05)。市售ELISA组的超临界、亚临界、临界、总P/C水平均低于G6-ELISA组(P<0.05)。结论乙肝HBsAg ELISA检测信号灰区与血清免疫逃逸变异HBsAg存在密切相关性,临床应加强血清免疫逃逸变异HBsAg的检查,为后续准确诊断乙型肝炎病毒提供更为有利的依据。 薛方 李鹂关键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017年陕西省某偏远地区儿童脊髓灰质炎中和抗体水平研究 2024年 目的分析2017年陕西省某偏远地区儿童(0~12岁)脊髓灰质炎中和抗体水平。方法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陕西省阎良区、临潼区、高陵区、长安区、邑区等偏远地区由区疾病预防中心开展免疫规划相关疾病的血清学流行病。调查对象的抽样采用随机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调查陕西省5个区0~12岁儿童,共计获得1800例。采用微量细胞培养法检测血样中抗体水平。结果不同年龄组PVⅠ型和PVⅢ型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94;χ^(2)=21.93;P均<0.05)。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4.87;F=78.96;P均<0.05)。男童和女童间,PVⅠ型和PVⅢ型抗体阳性率和抗体GMT水平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8;χ^(2)=0.70;t=0.42;P均>0.05)。不同地区之间PVⅠ型和PVⅢ型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80;χ^(2)=10.04;P均<0.05),其中长安区PVⅠ型和PVⅢ型抗体阳性率最高。不同地区之间抗体GMT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9.17;F=81.12;P均<0.05)。不同免疫次数之间PVⅠ型和PVⅢ型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4.14;χ^(2)=109.20;P均<0.05),其中3~4次免疫儿童PVⅠ型和PVⅢ型抗体阳性率最高。不同免疫次数之间抗体GMT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6.78;F=77.82;P均<0.05)。结论陕西省偏远地区儿童脊髓灰质炎中2种类型抗体阳性率以及抗体GMT水平较高,可能与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普及有关。 李鹂关键词:脊髓灰质炎 儿童 乙肝疫苗接种后外周血Tfh细胞、IL-21表达水平与血清抗体水平的关系 2025年 目的 探讨乙肝疫苗接种后,外周血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细胞)及白细胞介素21(IL-21)的表达水平与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水平之间的关系,以深入理解Tfh细胞在疫苗接种后产生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渭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种乙肝疫苗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抗体应答水平,将HBsAb> 100 IU/L者100名纳入高应答组,并另选同期HBsAb≤100 IU/L者100名纳入低应答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HBsAb、Tfh细胞和IL-21的表达水平,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Tfh细胞、IL-21与HBsAb之间的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Tfh细胞和IL-21的表达水平对乙肝疫苗抗体应答水平的预测价值。结果 低应答组与高应答组接种乙肝疫苗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户口类型和家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低应答组与高应答组接种乙肝疫苗者接种前HBsA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接种8周后,低应答组和高应答组者HBsAb均上升,且低应答组者HBsAb水平低于高应答组(P <0.05)。低应答组与高应答组接种乙肝疫苗者接种前Tfh细胞和IL-2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接种8周后,低应答组和高应答组者Thf细胞和IL-21水平均上升,且低应答组者Tfh细胞和IL-21水平低于高应答组(P <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fh、IL-21与HBsAb水平与成正相关(r=0.369、0.354,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Tfh、IL-21联合预测血清抗体应答水平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41,敏感度为0.750 0,特异度为0.820 0。结论 乙肝疫苗接种后,外周血中的Tfh细胞比例及其分泌的IL-21水平与血清HBsAb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提示Tfh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乙肝疫苗引发的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曾云 党娅珺 李鹂关键词:乙肝疫苗 T辅助细胞 白细胞介素21 血清抗体 陕西省2020—2022年脊髓灰质炎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 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 分析2020—2022年陕西省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接种后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发生情况。方法通过AEFI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收集陕西省2020—2022年脊灰疫苗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陕西省2020—2022年共报告脊灰疫苗AEFI病例474例,男女性别比为1.13:1(251/223),报告发生率为10.73/10万;一般反应455例,占95.99%(455/474),报告发生率为10.30/10万,以发热、红肿、硬结为主;异常反应11例,占2.32%(11/474),报告发生率为0.25/10万,以过敏性皮疹为主。无严重AEFI病例报告,AEFI病例痊愈或好转占99.16%(470/474),总体转归情况良好。结论 陕西省脊灰疫苗安全性良好。 吕亚可 李永东 李鹂关键词:脊髓灰质炎疫苗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安全性 2020年陕西省1-69岁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0 2023年 目的了解陕西省1-69岁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标志物流行率。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取陕西省3个县1-69岁人群开展问卷调查和采集血清标本,检测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BsAb)、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e抗体(Hepatitis B e antibody,HBeAb)和核心抗体(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HBcAb),分析HBV标志物阳性率、HBV感染率和标志物组合模式。结果共纳入调查对象1644例,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阳性率分别为1.82%、59.61%、0.24%、4.68%、24.88%(标化率:2.25%、56.87%、0.26%、5.74%、32.35%),HBV感染率为31.14%(标化率:38.40%)。1-4岁、5-14岁、15-29岁、30-69岁人群HBsAg阳性率分别为0.44%、0.32%、1.54%、2.95%,HBsAb阳性率分别为82.38%、58.28%、55.25%、55.33%,HBV感染率分别为6.17%、5.41%、27.16%、50.45%。共检出11种标志物组合模式,其中HBsAg+HBeAb+HBcAb阳性、HBsAg+HBeAg+HBcAb阳性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1.34%、0.24%。结论陕西省1-69岁人群特别是儿童HBsAg阳性率和HBV感染率进一步下降;需继续巩固儿童HepB常规免疫和HBV母婴传播阻断措施,开展重点成人的乙肝免疫预防。 周天天 张丹 王锐泽 李鹂 董媛媛 胡伟军关键词: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 血清标志物 乙型肝炎疫苗 陕西省6个试点区县急性乙型肝炎监测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分析陕西省6个试点区县急性乙型肝炎(乙肝)监测项目的实施效果,为提高乙肝监测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比较分析急性乙肝监测前期(2010-2012年)和监测期(2013-2015年)急性乙肝报告发病率、乙肝病例分类构成比等指标。结果 6个试点区县急性乙肝年均报告发病率从监测前期的20.89/10万下降到监测期的7.11/10万;急性乙肝病例构成从28.16%下降到22.80%,慢性乙肝病例构成从45.26%上升到72.80%,未分类病例从26.58%下降到4.40%。试点区县监测前期的急性乙肝年均报告发病率高于全省的10.29/10万,监测期低于全省的9.76/10万。结论陕西省急性乙肝监测项目有效提高了乙肝病例分类的准确性,急性乙肝报告发病率高于实际水平。 周天天 胡伟军 冀涛 李鹂 王锐泽 张少白关键词:急性乙型肝炎 2009-2013年陕西省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49 2015年 目的 分析2009-2013年陕西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病原体型别。方法 从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获取2009-2013年陕西省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3年陕西省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229903例,重症3071例,死亡108例。5岁以下儿童占病例总数的91.44%,散居儿童占病例总数的68.87%。发病高峰在4~7月,西安、渭南、咸阳是最主要的高发地区。全省累计报告实验室确诊病例6603例,其中普通病例4872例,重症1673例,死亡58例。实验室确诊病例中病原构成为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71)、柯萨奇病毒A16型(coxsackievirus A16,CoxA16)和其他肠道病毒,分别占44.81%,18.87%和36.31%。普通病例与重症病例病原学构成不同(χ2=622.46,P〈0.001)。结论 5岁以下散居儿童是主要发病人群,病原学构成以EV7l、CoxA16为主,普通病例与重症病例病原学构成存在差异。 郑媛 周步宇 关路媛 魏菁 马萍 余鹏博 徐艺 李红蕾 朱妮 李鹂 王敬军关键词:手足口病 柯萨奇病毒感染 陕西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中脊髓灰质炎病毒监测分析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分析陕西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及接触者病毒分离和鉴定情况,为继续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指标描述,将2014—2021年陕西省报告的AFP病例及接触者粪便标本,采用转人类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小鼠肺细胞(mouse cell line expressing the gene for human cellular receptor for Poliovirus,L20B)系和人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D)细胞,根据WHO《脊髓灰质炎实验室手册》开展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V)检测,对L20B阳性分离物采取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扩增VP1区片段,同时开展核苷酸序列测定分析。结果从1104份AFP病例及接触者粪便标本检出7份PV阳性,14株PV,分离率为0.63%,分离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non-polio Enteroviruses,NPEV)36株,分离率为3.26%。相比昆明株和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VP1区核苷酸<6个变异的为13株,1株发生9个变异;NPEV阳性分离例数7月和8月较多,占总数的30.56%。结论陕西省AFP监测系统运行良好,2014—2021年未发现野生型脊髓灰质炎病毒(wild Poliovirus,WPV)及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继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 李鹂 杜燕华 董媛媛 周天天 司源 张少白 胡伟军关键词:急性弛缓性麻痹 脊髓灰质炎病毒 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 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性腹泻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分析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性腹泻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00例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为腹泻组,另选取同期10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分析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的临床特征;比较两组的血清指标水平和基线资料;分析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性腹泻的影响因素。结果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以男孩为主,发病年龄以2~3岁为主,发病季节以冬季为主,居住地以农村为主,临床症状以腹泻为主,粪便性质以水样便、蛋花汤样便为主。腹泻组的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吮指、挑食、手卫生不合格、玩具消毒频率≤1次/周、餐具/奶具消毒频率≤1次/周、近期有生冷或不洁饮食史、近期与腹泻患者接触、未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是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性腹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性腹泻常见于2~3岁,且以男孩居多,好发于冬季;其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应重点关注。 李鹂 薛方 马萍关键词:轮状病毒 儿童 腹泻 流行病学特征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