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冉冉
- 作品数:6 被引量:66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长江流域不同尺度岸带区域的土地利用及其变化被引量:8
- 2017年
- 利用2010年和2000年数据,分析长江流域干流和支流的岸带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及其10年间的变化,并对比分析干、支流不同宽度缓冲距离内的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及其时空变化,探讨不同地理尺度下的人类开发活动对长江岸带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岸带区域是流域内人类开发建设和农业活动的重要区域,岸带区域的耕地和人工表面面积占比分别为31.9%和6.8%,明显大于流域平均(24.9%和3.1%);其中,长江中游岸带区域的人类开发建设和农业活动强度相对较高,干、支流岸带区域的林地占比仅为长江流域平均的14.1%和66.0%。从2000年与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看,长江干、支流岸带区域的人工表面占比增幅最大,其中,中游干、支流的岸带区域人工表面增幅分别为流域平均的5.3和2.1倍。
- 张哲倪贺伟王维杨冉冉张志苗杨柯宁
- 关键词:长江流域土地利用
- 近20年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变化被引量:14
- 2021年
-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以来,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生态系统不可避免受到扰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状况面临压力,亟需开展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本文选取2001年和2020年MODIS和Landsat遥感影像计算湿度、绿度、干度、热度4个评价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生态环境现状及变化进行定量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整体生态环境等级为较优,2001—2020年保持总体向好态势。空间分布上,生态环境优等区域主要分布于武夷山、罗霄山、雪峰山、武陵山、巫山、大巴山、大别山、西双版纳等山地丘陵一带,生态环境较差及差等区域主要分布于大中小城镇等人类聚集地、川西横断山区。时空变化上,生态环境等级下降区域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太湖周边、江汉平原、洞庭湖周边、安徽西北部、湖南南部及四川盆地等人类聚集地周边,生态环境等级上升区域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大部、重庆山区及三峡库区、贵州大部、云南东南部、安徽中部及北部、江苏北部等地区。
- 周权平张澎彬薛腾飞姜月华姜月华杨冉冉
-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变化
- 曲阜地区五百年来旱涝灾害时序特征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通过系统查阅明清及民国时期曲阜的地方志和有关史料,复原了1470-1990年曲阜地区旱涝等级序列并进行了时序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曲阜地区1470-1990年旱灾平均每10年发生3次,严重旱灾每13.6年一遇;涝灾每5年一遇,严重涝灾每15年一遇.(2)在有明确发生时间的旱涝灾害记载中,78.6%旱灾发生在春夏,极少冬旱记载;94%涝灾出现在夏秋,极少冬季水涝记载,无明确春季水灾或涝灾记载.(3)近52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数呈现出波动性变化,约在1662年、1764年、1874年附近发生转折;通过小波分析发现,干湿波动存在4年、16年、60年3种时间尺度周期.
- 杨冉冉王洪波廉丽姝陈军
- 关键词:旱涝等级
- 基于GIS的保定乡村地名文化景观分析被引量:38
- 2018年
- 以保定地区3906处乡村地名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对保定地名景观进行分类定量分析。借助GIS核密度估计法,揭示了不同类型乡村地名景观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保定北部与西部山区为自然景观类地名集中区,人文景观类地名集中分布在山前冲积平原区,不同人文景观类地名空间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保定乡村地名类型特点与空间分异特点是区域自然地理与文化地理特征在地名景观上的映射,记录了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反映了保定悠久的文化传承、鲜明的军事色彩,见证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当前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处理好地名文化保护与城市建设关系,延续地名文脉,体现地域特色。
- 王洪波杨冉冉
- 关键词:地名文化景观
- 文化生态视角下清代以来围场地名景观演变被引量:3
- 2023年
- 以围场地区清代以来地名演变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历史文献与现代地名资料,运用文化生态学视角分析了围场地名景观演变过程与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围场早期蒙古语地名体系,含义多体现“万灵萃集,上塞神皋”的良好生态,是游牧为主生产方式的反映。建围时,清王朝为弘扬骑射本领与朴实风气,凸显“满蒙一家”政治理念,充分继承原有蒙语地名,形成七十二围地名体系。清末全面放垦后,围场生产方式由游牧转为农耕,在原有地名基础上形成了农耕色彩鲜明的聚落命名特征,体现了政府、流民、商号及地主等多方力量在围场放垦中的共同参与。这一过程中,政策主导下生产方式的转变,对围场地名景观演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围场地名景观不仅是区域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印证、生态环境变迁的标志,也反映了蒙古族、满族、汉族等多民族交流融合的过程,具有鲜明的多元文化色彩与地域特征。随着时代变迁、人口迁移及行政体制调整,不少地名消失,成为当地文化资源的损失。在历史文化日益受重视的当下,应注重处理好地名文化保护与社会发展关系,彰显围场深厚历史底蕴与鲜明地域特色。
- 杨冉冉高梦洋王洪波骆文
- 关键词:文化生态地名景观
- 保定地区1368-1911年旱涝序列重建与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16年
- 基于历史文献记录,利用旱涝指数法,重建了1368—1911年保定地区旱涝序列。利用偏度-峰度检验、滑动t-检验、累积距平、小波分析等方法检测了研究区旱涝灾害总体特征、跃变点、旱涝阶段性、周期性。利用1380年以来华北温度序列,比较了旱涝灾害与气候冷暖关系。结果表明,1368-1911年保定地区旱涝序列为偏态分布,涝灾频率高于旱灾。1437年、1500年、1578年、1607年、1648年、1670年、1701年为气候跃变年份,1501-1606年、1649-1669年、1794-1911年气候相对湿润,1437-1500年、1607-1648年、1670-1793年气候相对干旱。旱涝变化存在64a,30a,11a三种周期,旱涝灾害与气候冷暖在研究区内没有简单的对应关系。
- 王洪波韩光辉杨冉冉
- 关键词:历史气候旱涝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