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伍小刚

作品数:25 被引量:105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9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6篇植物
  • 4篇育苗
  • 3篇入侵
  • 3篇土壤
  • 3篇土壤动物
  • 3篇气候
  • 3篇气候变化
  • 3篇青藏
  • 3篇青藏高原
  • 2篇地膜
  • 2篇蓄水
  • 2篇蓄水能力
  • 2篇液态地膜
  • 2篇郁闭
  • 2篇郁闭度
  • 2篇育苗容器
  • 2篇杂草
  • 2篇造林
  • 2篇枝条
  • 2篇枝条扦插

机构

  • 25篇中国科学院成...
  • 11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中国电建集团...
  • 2篇成都市农林科...
  • 2篇华能澜沧江水...
  • 2篇中国三峡建工...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四川省林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四川省交通运...
  • 1篇四川水利职业...
  • 1篇成都市人民北...
  • 1篇学研究院
  • 1篇中国科学院西...
  • 1篇四川省林业和...

作者

  • 25篇伍小刚
  • 16篇潘开文
  • 14篇张林
  • 4篇熊勤犁
  • 2篇潘志芬
  • 2篇冯毅
  • 1篇刘胜祥
  • 1篇杨绍平
  • 1篇李自龙
  • 1篇熊豫宁
  • 1篇陈庆恒
  • 1篇刘庆
  • 1篇胡君
  • 1篇范庭兴

传媒

  • 8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生态学报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热带作物学报
  • 1篇四川林业科技
  • 1篇生物安全学报...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5
  • 4篇2024
  • 4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金沙江下游外来入侵植物入侵风险评估--以乌东德和白鹤滩电站库区为例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基于金沙江下游外来物种入侵防控需要,以其干流上乌东德和白鹤滩电站库区为例,调查库区内的外来入侵植物并评估入侵风险,为该区域外来植物入侵防控和生态安全建设提供数据支撑。【方法】运用样线、样方调查法结合文献资料掌握库区内外来入侵植物种类组成和入侵现状,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外来入侵植物风险评估体系,对其入侵过程、入侵现状以及危害与防治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并根据等级划分标准确定入侵风险等级。【结果】乌东德和白鹤滩电站库区共记录到外来入侵植物103种,隶属28科70属。其中,Ⅰ级风险的外来入侵植物5种,Ⅱ级风险12种,Ⅲ级风险24种,Ⅳ级风险28种,Ⅴ级风险34种。【结论】乌东德和白鹤滩电站库区的外来入侵植物种类较多,但多数处于低风险等级(Ⅳ、Ⅴ级),危害较小,高风险等级(I、Ⅱ级)外来入侵植物共17种。建议重点防控高风险等级的外来入侵植物,尽可能降低其对金沙江下游生态安全的威胁。
熊浩荣邓鑫欣于江邓云木伍小刚张月华何秀林张培春潘开文张林
关键词:外来入侵植物入侵现状入侵风险指标体系金沙江
基于Biomod2组合模型预测气候变化下川渝地区6种槭属树种适生区被引量:1
2025年
槭属(Acer)植物是川渝地区天然彩叶林的重要组成树种,研究其未来气候变化下的地理分布可为彩叶林的有效保护和科学开发提供决策依据.采用Biomod2组合模型探究毛花槭(Acer erianthum)、扇叶槭(Acerabellatum)、疏花槭(Acer laxiorum)、五尖槭(Acer maximowiczii)、五裂槭(Acer oliverianum)、中华槭(Acer sinense)6种槭属物种在当前(1970-2000年)及未来2050s(2041-2060年)、2090s(2081-2100年)两种气候情景下(低碳排放情景SSP126和高碳排放情景SSP585)的适生区变化.结果表明:由随机森林、广义相加模型、广义线性模型、多元自适应回归样条4个单一模型构建的组合模型的预测结果更准确[平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方面积(AUC)值为0.961,平均真实技巧统计值(TSS)值为0.793];年均温差(BIO7)、等温线(BIO3)和降水量季节性变化(BIO15)是影响槭属树种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当前气候条件下,6种槭属树种的高适生区集中在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及大巴山东段地区,物种多度高值区位于岷山至大小相岭一带.SSP126情景下,五尖槭、扇叶槭、毛花槭和疏花槭的总适生区面积基本保持稳定,表现为温和的气候变化有利于维持现有槭属树种的生长分布;SSP585情景下,未来不同树种总适生区面积的变化存在差异,表现为五尖槭持续小幅增加,其余5种树种均先增加后减少;未来两种气候情景下,扇叶槭、五裂槭、中华槭的高适生区均发生退缩和破碎化,随排放强度和时间增加,缩减趋势增强;槭属树种的物种多度高值区域整体减少,尤其在岷山、大巴山东段等地退缩严重.可见,槭属树种地理分布对气候条件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未来气候变化将显著影响其分布格局和物种多度.因此,未来应重点加强6种槭属树种的现有高适生区保护,预先选取未来适生区可能大幅缩减的树种进行迁地保护试验,从而有效缓解和应对气候变化对川渝地区
陈馨肖欣怡伍小刚虞超张桥英廖梓延潘开文张林冯毅
关键词:气候变化
适用于干旱河谷区域石质边坡植被快速复绿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涉及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适用于干旱河谷区域石质边坡植被快速复绿方法及装置。具体技术方案为:适用于干旱河谷区域石质边坡植被快速复绿方法,收集垫状植被、与秸秆和本地具有一定抗拉伸强度的草本茎叶、定型网共同制作,通...
刘黄诚陈豪伍小刚聂兵兵胡佳伟王浩蒋永萍张培春张林裴宏谦
生态因子对川渝地区壳斗科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影响被引量:5
2020年
西南川渝地区是我国壳斗科植物分布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以川渝地区壳斗科植物为研究对象,以皮尔逊相关系数(r<0.8)以及方差膨胀因子(VIF<10)为准则,选取代表现代气候、生境异质性和历史气候变化的9个生态因子,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探究生态因子对壳斗科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并与经典的全局最小二乘回归法(OLS)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分布在川渝地区的壳斗科植物有6属共74种,主要以栎属(Quercus)和柯属(Lithocarpus)为主;(2)物种丰富度(SR)表现为南部最高,物种丰富度中心为川西南锦屏山东南部—鲁南山西侧、横断山中部的邛崃山南段—大凉山北段以及四川盆地东南缘大娄山东段,可达到29-35种;(3)GWR模型预测精度优于OLS,其预测结果表明海拔变幅、潜在蒸散量和最暖季降雨量是影响川渝壳斗科植物物种丰富度的主要因子,且影响程度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整体来看,GWR模型可为探究物种-生态因子关系的空间异质特征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张凤英冯毅廖梓延伍小刚潘开文谭雪熊勤犁唐天文张兴华虞超张林
关键词:壳斗科植物物种丰富度生态因子
一种户外土壤动物分离装置
本实用新型属于土壤动物分离设备技术领域,用于野外直接进行采样分离土壤动物,具体涉及一种户外土壤动物分离装置,包括支撑架,支撑架上连接有第一支撑板,第一支撑板上贯穿设置有上下相通、两端开口的分离器,分离器一端开口处设置有土...
伍小刚蒋永萍孙晓铭周泓杨张阿娟张林潘开文
西藏维管植物新记录被引量:1
2016年
本研究首次发现西藏新记录属云实属(Caesalpinia Linn.)植物——见血飞(Caesalpinia cucullata Roxb.),另外报道了11个新记录种和2个变种:瓶尔小草科(Ophioglossaceae)薄叶阴地蕨(Botrychium daucifolium Wall.),凤尾蕨科(Pteridaceae)华中凤尾蕨(Pteris kiuschiuensis var.centrochinensis Ching&S.H.Wu),毛茛科(Ranunculaceae)尾叶铁线莲(Clematis urophylla Franch.),椴树科(Tiliaceae)刺蒴麻(Triumfetta rhomboidea Jacq.),锦葵科(Malvaceae)拔毒散(Sida szechuensis Matsuda),中华地桃花[Urena lobata var.chinensis(Osbeck)S.Y.Hu],柳叶菜科(Onagraceae)草龙[Ludwigia hyssopifolia(G.Don)Exell]、卵叶丁香蓼(Ludwigia ovalis Miq.),唇形科(Lamiaceae)小鱼仙草[Mosla dianthera(Buch.-Ham.)Maxim.],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石龙尾[Limnophila sessiliflora(Vahl)Bl.],爵床科(Acanthaceae)白接骨[Asystasia neesiana(Wall.)Nees],桔梗科(Campanulaceae)卵叶半边莲(Lobelia zeylanica Linn.),天南星科(Araceae)百足藤[Pothos repens(Loureiro)Druce]。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西藏的植物区系,并为研究与相邻地区植物区系的联系增加了新内容。
胡君熊豫宁伍小刚陈庆恒刘庆
关键词:植物
一种火棘造林的方法及对应的育苗容器
本发明属于困难立地植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火棘造林的方法及对应的育苗容器。具体技术方案为:整地开沟挖穴,调整好株行距,选择1‑2年生的火棘苗采用丛植方式栽植,栽植好后浇透水在火棘苗基径底部覆好薄膜,后期进行养护管理。在树穴...
伍小刚蒋永萍张林潘开文何秀林
青藏高原耕地面积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被引量:12
2022年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人口基数不断增加,在城市用地不断向外扩张以及生态退耕措施的影响下,耕地面积呈逐年减小的趋势.这一现象加剧了农业发展与其他要素间的矛盾,对区域粮食安全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探讨耕地面积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具有现实意义.分析青藏高原地区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18年的耕地面积数据,结合户籍人口、地区生产总值(GDP)、粮食单产等统计年鉴资料解析影响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近40年耕地面积变化总体经历缓慢增加、显著增加和缓慢递减3个阶段,整个变化过程中耕地主要流失方向为林地和草地,分别占总流失面积的50.99%和32.02%,主要原因为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的实施,其次为建设用地和水域增加.(2)耕地转为非耕地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青海东部,而耕地转入地区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中部.以地市州来看,拉萨、海东、海西、阿坝、林芝等地区耕地面积变化特征以缓慢递增为主;西宁、黄南、甘孜、甘南等地区的耕地面积则呈缓慢递减的变化趋势.(3)主成分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影响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和粮食生产.其中经济和社会因素对耕地面积变化产生的影响为负值,社会因素产生的负影响最大,为-0.224,人口基数增长、建设用地扩张、土地利用转型要求以及二、三产业红利的吸引都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小.本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地区近40年耕地变化情况及流失方向,耕地面积波动主要受到经济社会因素以及政策因素的影响;上述结果可为今后国家粮食安全及当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图7表8参45)
王梦溪潘开文伍小刚孙晓铭张林潘志芬陈龙飞
关键词:青藏高原耕地变化结构方程模型
末次间冰期以来3种云杉属植物的历史分布变迁及避难所被引量:23
2018年
基于物种现代分布信息和19个环境变量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丽江云杉、紫果云杉和青杄在末次间冰期、末次盛冰期、全新世中期和现代的适生分布区,用云杉孢粉数据进行结果验证,探讨物种分布动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推测其生物避难所.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方面积(AUC)以及孢粉数据验证结果显示,模拟结果较准确.结果表明:等温性、最暖季均温和最暖季均温分别是影响丽江云杉、紫果云杉和青杄分布的首要环境因子,相对于降水,温度对其分布的影响更重要;3种云杉的喜寒习性和分布地的深切峡谷地貌特征导致其在末次盛冰期扩张;青杄和紫果云杉在末次间冰期可能存在生物避难所,分别位于湖北神农架地区和四川二郎山及其邻近区.本研究较为准确地模拟了3种云杉属植物末次间冰期以来几个重要地质历史时期的适生分布,推测了青杄和紫果云杉的生物避难所,为深入分析云杉属植物现代分布格局的形成、预测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变化趋势以及3种云杉林的可持续管理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爱平王毅熊勤犁伍小刚孙晓铭黄艳蒙张林潘开文
关键词:云杉属避难所第四纪
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农田杂草丰富度格局变化被引量:9
2022年
农田杂草是阻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明确农田杂草丰富度分布格局对农业生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青藏高原农田杂草为研究对象,利用物种分布模型探讨基于县域尺度的农田杂草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及其未来(2050s)的变化,利用逐步回归筛选影响物种丰富度的环境因子,基于传统最小二乘法(OLS)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环境因子对农田杂草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并对两种分析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农田主要杂草有51科284种,其中59种单子叶杂草、222种双子叶杂草、135种一年生杂草和149种多年生杂草.青藏高原农田杂草物种丰富度呈由西向东递增的变化规律,物种丰富度中心(丰富度值为167-194)主要集中在一江两河、河湟谷地和川西北等地区;(2)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2050s)青藏高原农田杂草物种丰富度整体呈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增加的趋势,其中SSP1-2.6情境下最多增加43种,SSP5-8.5情境下最多增加49种;(3)GWR模型优于OLS,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农田杂草物种丰富度的主要驱动因子是最冷季平均温、太阳辐射和最干月降水量,上述变量对杂草丰富度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其中最冷季平均温由南向北逐渐从负向影响转变为正向影响.太阳辐射整体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等地区对农田杂草丰富度起正向的影响,在藏东南、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等地区起负向的影响.最干月降水量对整个研究区域起负向影响,并表现出影响力由南向北逐步递增的趋势.上述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农田杂草物种丰富度调查不足,实际观测到的丰富度值明显低于当前气候下潜在的丰富度值,存在低估现象.当前气候背景下的农田杂草物种丰富度中心分布地区在未来仍是重点监管对象,且未来青藏高原部分地区作物可能面临新的杂草入侵风险.建议未来研究应注重于青藏高原
申源邱鹏廖梓延伍小刚孙晓铭张林潘志芬潘开文
关键词:农田杂草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物种丰富度青藏高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