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婷婷
- 作品数:9 被引量:104H指数:3
- 供职机构:德阳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重症新生儿肺炎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分析重症新生儿肺炎患儿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本科室2015年7月-2016年7月接收的重症新生儿肺炎患儿100例,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参照组50例,行常规儿科治疗;治疗组50例,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配合治疗。治疗完毕后对两组患儿的疗效进行评估分析,且观察患儿的生理指标变化。结果:与参照组相比,治疗组患儿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显著更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心率、呼吸及血气分析指标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和参照组(P<0.05)。结论:重症新生儿肺炎患儿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可获理想的疗效,值得广泛推广。
- 兰婷婷
- 关键词:重症新生儿肺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 急诊腹部CT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诊断作用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研究急诊腹部CT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AMVO)的诊断。方法方便选择该院2016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82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腹部探查,研究组采用诊断腹部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检查相关情况与治疗并发症。结果研究组在治疗中的相关情况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t=15.726、13.444、-27.568,P=0.000、0.000、0.000),且研究组手术并发症4.88%与检查结果的准确率100.00%均显著优于对照组19.51%、80.49%(χ~2=9.994、21.619,P=0.002、0.000<0.05)。结论通过对AMVO患者实施急诊腹部CT,能够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使患者尽早开始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 杨虓兰婷婷明兵
- 关键词: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
- 腹部CT及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研究腹部CT、核磁胰胆管成像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准确性和价值。方法:将2017年5月2日—2018年3月2日在德阳市人民医院就医的50例肝外胆管结石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都接受腹部CT检查和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对比阳性检出率和直径小于8mm肝外胆管结石的阳性检出率。结果:核磁胰胆管成像的阳性检出率(92.00%)和直径小于8mm肝外胆管结石的阳性检出率(86.11%)都比腹部CT要高(P值<0.05)。结论: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核磁胰胆管成像的应用价值高于腹部CT。
- 杨虓兰婷婷明兵
- 关键词:肝外胆管结石腹部CT
- 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联合振动排痰法在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儿的临床应用被引量:56
- 2021年
- 目的:研究纤维支气管镜(以下简称纤支镜)肺泡灌洗术(bronchoalveolar lavage,BAL)联合振动排痰法救治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1月在德阳市人民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接受救治的120例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儿,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患儿分为BAL组和联合组,每组均60例。所有患儿均接受抗感染、化痰、止咳等对症治疗,BAL组给予BAL治疗,灌洗期间密切生命体征监测;联合组给予BAL联合高频振动排痰治疗,高频振动排痰在BAL治疗前20 min进行。观察两组患儿BAL治疗前后呼吸功能和炎症因子等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患儿排痰量、机械通气时间、PICU住院时间、28 d病死率和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2 h后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PaO2/FiO2)、动态顺应性(dynamic compliance,Cydn)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显著下降(P<0.05),联合组治疗2 h后上述指标均较BAL组明显改善(P<0.05);两组治疗5 d后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联合组治疗5 d后血清PCT、CRP显著低于BAL组(P<0.05);联合组BAL排痰量多于BAL组,机械通气时间、PICU住院时间短于BA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28 d病死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BAL组的85.00%(P<0.05)。结论:BAL联合振动排痰法可帮助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儿充分排痰和改善呼吸功能,减轻炎症反应,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PICU住院时间,增益临床疗效。
- 兰婷婷詹璐邓全敏黄琴伍俐
- 关键词: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儿
- 儿科实习生混合模式临床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 2025年
- 目的探讨混合模式教学在儿科实习生带教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10月德阳市人民医院儿科的实习生共149名为研究对象,按实习所在月份分组,单月实习生为对照组,共76名,双月实习生为试验组,共73名。对照组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试验组采用研究人员自创的模式,构建“混合模式教学”进行实习生教学。教学结束后比较2组理论、实践成绩、教学效果、沟通能力及学生自评结果。结果试验组的理论成绩为(91.45±2.10)分,操作成绩为(91.33±2.01)分,对照组的理论成绩为(87.39±2.58)分,操作成绩为(87.03±2.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学生的问诊技巧、职业素养、临床判断、体格检查、组织效率、沟通交流、综合能力的得分均低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沟通能力平均得分为(27.12±1.62)分,试验组平均得分为(28.71±1.52)分,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学习兴趣激发及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对疾病的理论知识及查体技巧提高、问诊及沟通能力提高程度、临床思维启发、该种教学的吸引度的自评结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儿科实习生采取混合模式教学能提升实习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临床综合能力,进而提升实习生对儿科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满意度。
- 兰婷婷胡明凤李艾檐刘铸容黄琴
- 关键词:儿科实习生临床带教沟通能力
- 192 例新生儿 ABO 溶血病临床资料分析
- 2016年
- 分析O型血孕母妊娠胎次对新生儿ABO溶血病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并探讨 ABO 溶血病新生儿血型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 年7月-2016年6月德阳市人民医院ABO溶血病患儿临床资料,纳入血清学检查、黄疸出现时间、治疗等进行分析。结论:对于母亲是否为首次妊娠的ABO溶血病患儿,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仅输血治疗率首次妊娠组明显高于非首次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型不同的 ABO 溶血病患儿,B型血组患儿首次胆红素数值及换血治疗率明显高于A型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兰婷婷
- 关键词:ABO溶血病首次妊娠血型
- 蓝光光疗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36
- 2020年
- 目的:探讨蓝光光疗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预后影响。方法:通过随机数表法,将9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案,包括服抗生素、吸入氧气、纠正水电解质的平衡等,并给予茵栀黄口服液口服;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蓝光间歇照射,每次照射3~5 h,停止2~4 h后继续照射,连续治疗4 d。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转铁蛋白、胆红素、黄疸消退时间、生长发育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退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56%vs.82.22%,P<0.05);观察组血清转铁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1.97±0.28)g/L vs.(1.63±0.25)g/L,P<0.05];观察组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93.28±15.70)μmol/L vs.(115.74±20.08)μmol/L],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2.74±0.83)d vs.(4.36±1.1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体质量、身长、头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蓝光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明显,有助于促进黄疸消退,改善血清转铁蛋白、胆红素的表达及预后,值得应用推广。
- 兰婷婷邓全敏詹璐
-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茵栀黄口服液转铁蛋白胆红素
- 某医院新生儿室多重耐药菌变化趋势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了解新生儿室多重耐药菌构成及变化趋势,为多重耐药菌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2011—2016年某院新生儿室送检的各类标本分离的多重耐药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多重耐药菌株286株,主要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阴性菌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最多(118株),其次是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91株)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70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数量逐年增多。多重耐药菌多来自痰液(83.22%)。结论新生儿室多重耐药菌检出数量逐年增加,为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及院内感染,需加强抗菌药物使用与检测,加强手卫生。
- 兰婷婷陈宗耀杨虓
-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新生儿室防控措施
- 高原地区某县住院儿童贫血情况及病因分析
- 2025年
- 目的研究若尔盖县1月龄—14岁住院儿童贫血现状及病因分析,为临床合理预防贫血提供依据。方法取若尔盖县医院2023年1月—12月儿科住院病人共1166名,所有患儿当日抽取静脉血,采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检测患儿的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并对患儿进行家庭及膳食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儿童共1166名,其中男性667人(57.20%),女性499人(42.80%),平均月龄38.4月,0—6月龄贫血发生率11.19%(16/143),6月龄—2岁贫血发生率42.56%(206/484),2岁—5岁贫血发生率16.27(448/295),5岁—12岁贫血发生率15.5%(33/213),12岁—14岁贫血发生率12.9%(4/31)。家庭所在地为农村、家庭月收入<2000元、母亲文化程度低的儿童贫血检出率较高(P<0.05);母乳喂养、较多摄入(≥4 d/w)配方奶粉、蛋类、禽肉鱼虾及蔬菜水果会降低儿童贫血的风险。结论高原地区住院儿童贫血发生率较平原地区高,且与喂养方式、膳食结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加强基层儿童营养保健知识宣教力度,科学改变膳食结构及生活习惯,是改善和预防儿童贫血的关键。
- 兰婷婷泽王措王光瑞索朗卓玛拉木基
- 关键词:儿童贫血膳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