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元

作品数:3 被引量:27H指数:2
供职机构:贵州医科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穴位
  • 3篇穴位注射
  • 3篇鼻炎
  • 3篇变应性
  • 3篇变应性鼻炎
  • 2篇对变应性鼻炎
  • 2篇黏膜
  • 2篇细胞
  • 2篇鼻黏膜
  • 1篇穴位药物注射
  • 1篇穴位药物注射...
  • 1篇药物
  • 1篇药物注射
  • 1篇药物注射治疗
  • 1篇症状评分
  • 1篇嗜酸
  • 1篇嗜酸性
  • 1篇嗜酸性粒细胞
  • 1篇嗜酸性粒细胞...
  • 1篇嗜酸性粒细胞...

机构

  • 3篇贵州医科大学
  • 1篇遵义市中医院

作者

  • 3篇张元
  • 2篇李丽红
  • 2篇杨濛
  • 1篇王荻
  • 1篇梁飞红

传媒

  • 2篇针刺研究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穴位注射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8
2017年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对变应性鼻炎(AR)大鼠鼻黏膜组织嗜酸性粒细胞(EOS)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AR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穴注组,每组8只。采用卵清蛋白致敏诱发AR模型。穴注组于分组后第1、5、9、13天取双侧"迎香"穴及"印堂"穴进行穴位注射治疗,每穴注射转移因子、地塞米松、利多卡因混合液0.1mL,共4次。采用HE染色法高倍镜下计数鼻黏膜EOS,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鼻黏膜组织中Eotaxin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鼻黏膜EOS计数、鼻黏膜Eotaxin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穴注组鼻黏膜EOS计数、鼻黏膜Eotaxin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穴位注射治疗可下调鼻黏膜Eotaxin蛋白和mRNA的表达,减少EOS的募集和局部浸润,从而减轻鼻黏膜组织的炎性损伤。
张元侯珣瑞李丽红杨濛梁飞红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穴位注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穴位药物注射治疗大鼠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及效源因素分析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观察穴位药物注射疗法对变应性鼻炎(AR)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探讨穴位刺激因素和药物因素在穴位药物注射疗法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选取8只为正常组,其余采用卵清蛋白致敏的方法复制AR模型。模型成功的大鼠保留4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穴位注射药物组(穴药组)、穴位注射生理盐水组(穴生组)、非经非穴点注射药物组(非经非穴药组),每组11只。穴药组将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和转移因子混合液注射于双侧"迎香"穴及"印堂"穴,每穴0.1mL,隔日1次,共7次;非经非穴药组将药物混合液注射于大鼠左右胁下1寸处和左臀部"后海"穴与"环跳"穴连线中点3个非经非穴点,给药剂量、时间同穴药组;穴生组将生理盐水注射于穴位,取穴、注射剂量和时间同穴药组。观察治疗前后大鼠的一般行为学变化并评分,HE染色法观察鼻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组胺含量。结果:模型组症状评分、血清组胺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穴药组、穴生组较模型组症状评分、血清组胺含量明显降低(P<0.01),非经非穴药组无明显变化(P>0.05)。3个治疗组间症状评分、血清组胺含量比较,穴药组明显低于穴生组、非经非穴药组(P<0.05,P<0.01),穴生组明显低于非经非穴药组(P<0.01)。结论:穴位药物注射疗法对AR有治疗作用,能有效缓解症状,有效抑制鼻炎发生重要介质组胺的释放,减轻鼻黏膜局部炎性损伤。穴位药物注射疗法的效源根本因素来源于穴位刺激,而效源增效因素来源于药物。
杨濛李丽红王荻侯珣瑞张元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穴位注射症状评分组胺
穴位注射对变应性鼻炎大鼠Th17/Treg细胞平衡的影响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对卵清蛋白(OV albumin,OVA)致敏的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鼻黏膜叉头转录因子3(Foxp3) mRNA及蛋白、鼻黏膜维甲...
张元
关键词:穴位注射变应性鼻炎鼻黏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