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琨

作品数:13 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哲学宗教
  • 3篇历史地理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天主
  • 3篇天主教
  • 3篇主教
  • 2篇神学
  • 2篇左派
  • 2篇冷战
  • 2篇解放神学
  • 1篇调适
  • 1篇学界
  • 1篇移民
  • 1篇游击
  • 1篇游击战
  • 1篇原生
  • 1篇政教关系
  • 1篇政治
  • 1篇政治变迁
  • 1篇上帝
  • 1篇社会经济史
  • 1篇社会融入
  • 1篇社会主义

机构

  • 9篇上海大学
  • 1篇加拿大多伦多...

作者

  • 9篇张琨
  • 2篇郭长刚

传媒

  • 1篇世界宗教文化
  • 1篇国外理论动态
  • 1篇上海大学学报...
  • 1篇史学理论研究
  • 1篇冷战国际史研...
  • 1篇世界近现代史...
  • 1篇基督宗教研究
  • 1篇医疗社会史研...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独立与调适:政治变迁中的智利天主教会与政教关系(1970—1976)
2022年
学者们通常认为20世纪70年代的智利天主教会是抵御皮诺切特军事独裁政权暴行,保护智利人权的典范机构,并分析了此举背后的左派思潮的影响。然而,教会上述选择的主因并不能单纯归纳为当时兴起的左派思潮,而是智利教会基于自身信条理念,面对变化的国内政府与政治环境,不断调整权衡后形成的结果。1970年至1976年,天主教会对萨尔瓦多·阿连德与皮诺切特执政初期的态度与举措的变化,便能够反映出教会自身的独立性。在这种兼顾独立与调整的务实态度下,智利天主教会成为了智利社会的“调节器”与“稳定阀”,反映出拉美天主教思想独立于传统的“左-右”政治思想的特征。
张琨张梦琪
关键词:政教关系调适
比森特·罗维塔与原生书店——试论冷战时期毛泽东思想在拉丁美洲的传播被引量:1
2018年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传播的毛泽东思想也影响到了拉丁美洲。在此期间,乌拉圭毛派成员比森特·罗维塔(Vicente Rovetta)与其经营的原生书店(Nativa Libros),通过与中国国际书店的合作,开始向乌拉圭进口毛泽东著作以及反映中国国情的书籍,并逐步将这些书籍转运发行到其他拉丁美洲国家。这种合作关系的建立带有不谋而合的意味,与当时中国的外交处境以及拉丁美洲左派的革命理论需求息息相关。大量中国书籍在拉丁美洲的传播使得更多的拉美左派能够方便地阅读到他们当时所需求的革命指导理论,并对之后拉美毛派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琨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拉美左派
赫拉克利奥·波尼亚的秘鲁独立史研究及其对西方学界的影响
2024年
巴西历史学者若朗杰·马雷巴(Jurandir Malerba)认为,拉美学术机构中专业化的历史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后才逐步出现。在此之前,虽然拉美从事历史写作的学者甚多,但这些人身份多元,且著述并不局限于历史领域;同时,历史类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聚焦于英雄人物和重大政治事件,并未形成相应的学科体系。(1)专业历史学在拉美出现后,受拉丁文化亲缘性影响,拉美史学家借鉴法国年鉴学派较多,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经济史,试图以长时段的经济研究揭示拉美社会演变的规律。
张琨
关键词:法国年鉴学派社会经济史历史学者历史写作
秘鲁华人移民的形象改善与社会融入——以中医为视角(1868~1930)被引量:1
2020年
19世纪中后期,中医伴随华工到达秘鲁,在反华话语下曲折成长。1868年秘鲁暴发黄热病,中医为病患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选择,因此赢得广泛赞誉,华人的形象也由此得到改善,华人被秘鲁社会接纳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之后,出于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和复杂的现实利益,中医在1903~1930年流行病席卷秘鲁时,却遭遇了与之前截然相反的命运。中医被歪曲,并被秘鲁人视为一种威胁。这一遭遇与秘鲁逐步激进的反华话语密切相关,中医被打压,华人形象的构建也受到了消极影响。中医更多地保持了中国文化的特性,在特定时期为融入当地提供了便利。然而,形象的改善与融入当地之间并不存在严密的因果关系。这也解释了中医前后截然不同的遭遇,反映出华人移民尝试融入秘鲁社会的艰难历程。
张琨周青
关键词:中医华人形象流行病
智利阿连德政府时期的天主教运动——“为了社会主义的基督徒”运动评析
2020年
"为了社会主义的基督徒"运动(El Cristiano por el Socialismo)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智利兴起的一场天主教基层运动,与当时在拉丁美洲盛行的"解放神学"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该运动宣扬了福音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结合,并公开支持阿连德政府与社会主义,尝试着将"解放神学"所宣扬的义理付诸于实践,并对当时阿连德政府的政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张琨
关键词:解放神学社会主义
解放神学运动中的神义论转向——以《解放神学》为例被引量:3
2013年
解放神学在面对当时拉美的社会问题时,对马克思主义的部分学说进行了打破常规的运用,以致被认为对马克思主义具有一种特殊的"亲和力"。其实,在解放神学诉求马克思主义的表象之下有其内在的神义论逻辑。
郭长刚张琨
关键词:解放神学神义论
乌拉圭国际儿童保护学会与儿童健康权益保护(1920—1940年)
2017年
本文梳理了乌拉圭儿童权利运动的发展过程以及该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对儿童健康事业的推动作用,探讨了国际舞台上关于儿童健康/儿童权利问题的研究动态、理念与实践的交流是如何反作用于乌拉圭和其他国家的儿童问题研究的。之后,在儿童健康/儿童权利研究视角下,文章利用以上史实挑战了“大都市建立国际健康议程”这一之前的史学范式。
安娜-埃曼努埃拉·比尔恩(加拿大)张琨
关键词:儿童健康卫生组织
“游击战”、“大串联”与革命的传承和改变——读《拉丁美洲的激进左派——全球六十年代中的反抗与冷战》被引量:1
2018年
阿尔多·马切西的《拉丁美洲的激进左派——全球六十年代中的反抗与冷战》一书关注了冷战时期的拉关左派武装斗争从“乡村游击战”向“城市游击战”的转变,并指出这一转变建立在各国左派交流合作的基础之上。这种左派之间跨越国界的交流合作,一方面催生了联合游击队,另一方面也致使当时拉美各国军事政府采取了联合的镇压行动。冷战给拉美左派留下的政治遗产以及有关“革命”与“改革”道路的争论延续到今天并继续影响着拉关政坛。
张琨
关键词:游击战
"上帝与祖国"--试论阿根廷天主教在民族构建中的作用(1890-1930)
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自欧洲的移民潮对阿根廷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国家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大量移民对阿根廷这个新兴民族的不认同,以及随着欧洲移民而来的无政府主义等左派思想对政府原有规划的冲击。在这种大背景下,同时也出...
张琨郭长刚
关键词:民族性天主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