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婧

作品数:5 被引量:41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2篇建筑科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生态
  • 2篇生态系统
  • 2篇城市
  • 1篇研究方法
  • 1篇游憩
  • 1篇植物
  • 1篇植物群
  • 1篇植物群落
  • 1篇植物群落结构
  • 1篇生态模型
  • 1篇生态网络
  • 1篇生态系统服务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生物多样性保...
  • 1篇适应性
  • 1篇群落
  • 1篇群落结构
  • 1篇群落组成
  • 1篇热环境
  • 1篇物种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2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成都市经济发...

作者

  • 5篇姚婧
  • 3篇陈玮
  • 2篇何兴元
  • 2篇周媛
  • 1篇张莉
  • 1篇周广柱
  • 1篇陈娟
  • 1篇黄彦青
  • 1篇于帅
  • 1篇苗纯萍
  • 1篇黎贝
  • 1篇沈忱
  • 1篇王雪岩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浙江农林大学...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18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基于形态空间格局分析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优化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建立合理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法】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源-汇”理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与景观连通性指数,分别筛选研究区内景观稳定性好、连通性高的“源”“汇”景观作为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以及水文分析模块构建和筛选研究区内的重要生态廊道,从而建立缓解城市热环境问题的多层级“源-汇”景观网络。【结果】分别筛选出24个具有重要连通性的“源”“汇”核心斑块作为重要生态源地。构建“源-源”廊道102条,“汇-汇”廊道141条,“源-汇”廊道325条,生态节点103个,障碍点148个。通过综合相交分析,一级补偿廊道主要由岷江、毗河和其他河道构成,二级输送廊道主要分布在“汇”景观较为密集的区域,三级作用廊道主要分布在高强度建设区域。【结论】基于“源-汇”理论构建的多层级生态网络优化格局是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举措。图4表3参25.
潘振华周媛姚婧宁顺斌罗于舒汪曼林
关键词:城市热环境
大连市行道树结构、效益及成本
快速城市化正在破坏城市生态环境。行道树作为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和维持城市生态环境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但是由于行道树的货币价值难以量化,其生态服务功能常被忽视,而行道树附带的管理成本及其他问题却被广泛关注...
王雪岩姚婧于帅苗纯萍陈玮何兴元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
大连城市绿地的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分析被引量:8
2014年
为大连以及气候类型相近城市的绿地规划和植物多样性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对105个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大连城市绿地样方内植物群落的树种组成、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样方共有植物种类262种,其中乔木类115种,灌木类50种,草本类97种。乔木与灌木树种的比例约为1.0∶0.43;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种类比例约为1.0:4.3。在五种绿地类型中,总体物种多样性表现为公共设施绿地、居住绿地和公园绿地较高,道路绿地次之,其他绿地最差。
沈忱周广柱陈玮黄彦青姚婧
关键词: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服务流研究方法最新进展被引量:26
2018年
生态系统服务流是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并向着定量化和空间化的趋势发展.目前,学术界关于生态系统服务流的概念含糊不清.本文首先对生态系统服务流的两种理解及其代表性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阐述:一是生态系统服务从生态系统到人的传递过程,其代表性方法是分布式生态系统模型,二是生态系统服务实际上为人们所使用的那部分,其代表性方法论是黑/灰箱理论.在此基础上分别列举了这两种理解的最新研究方法,论述了不同的理解以及方法对于研究生态系统服务流的特点以及存在问题.最后,总结了未来生态系统服务流研究的发展机遇,特别强调最新的空间技术与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以及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全面认识(如重视城市生态系统服务流的研究、重视非生物流的整合等)在未来研究中的重要性.
姚婧姚婧何兴元
基于“生态-气候适应性-游憩”多功能耦合的复合绿地生态网络格局优化被引量:6
2024年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构建多功能耦合的绿地生态网络格局是促进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以成都市为研究区,基于“源-汇”理论,综合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景观连通性指数、电路理论等方法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环境改善、游憩服务构建单因子网络,分析源地、廊道、生态战略点等空间要素特征,形成基于“生态-气候适应性-游憩”多层级、多功能复合生态网络优化格局。结果表明:(1)筛选出“源”-“汇”景观(生态159—29个,气候适应性30—14个,游憩208—40个)。生物迁徙廊道在研究区中部、西南部呈团簇状分布;气候适应性廊道呈中部集聚、东西稀疏的分布特征;游憩廊道相对密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四周扩散。(2)多层级“源-汇”景观网络中,总长度上,游憩廊道>生物迁徙廊道>气候适应性廊道;总面积上,生物迁徙廊道>游憩廊道>气候适应性廊道。一、二级廊道的适宜宽度为生态廊道200、100m,气候适应性廊道100、60m;游憩廊道60、30m。(3)叠加多目标廊道获得生态关键点753个,干扰点2371个。游憩源地中8.18%的面积应退让给生态廊道和气候适应性廊道。多功能耦合的生态网络优化格局可激活不同景观资源的潜在价值,对协调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双向需求,实现绿地资源在城市空间中的最优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周媛黎贝李朋瑶姚婧陈明坤唐密张莉陈娟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保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