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婷婷

作品数:20 被引量:57H指数:4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突变
  • 3篇课堂
  • 3篇课堂教学
  • 3篇教学
  • 2篇牙体
  • 2篇牙体解剖
  • 2篇牙体解剖学
  • 2篇人乳
  • 2篇乳头
  • 2篇乳头状
  • 2篇乳头状瘤
  • 2篇乳头状瘤病
  • 2篇乳头状瘤病毒
  • 2篇乳头状瘤病毒...
  • 2篇手术
  • 2篇肿瘤
  • 2篇阻生
  • 2篇外科
  • 2篇细胞
  • 2篇先天

机构

  • 20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吉林大学口腔...
  • 1篇南开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北京大学口腔...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天津市口腔医...

作者

  • 20篇张婷婷
  • 9篇王鲲鹏
  • 4篇申岱
  • 4篇黄昕
  • 3篇马恒香
  • 3篇张健
  • 2篇张向宇
  • 2篇曹雅清
  • 2篇孙军
  • 1篇代杰文
  • 1篇蒋月桂
  • 1篇赵震锦
  • 1篇范志朋
  • 1篇孙瑶
  • 1篇郑黎薇
  • 1篇孙宏晨
  • 1篇潘永初
  • 1篇金英淑
  • 1篇何淼
  • 1篇王文梅

传媒

  • 3篇中华口腔医学...
  • 1篇上海口腔医学
  • 1篇西北医学教育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华西口腔医学...
  • 1篇口腔医学研究
  • 1篇中国口腔颌面...
  • 1篇国际生物医学...
  • 1篇国际麻醉学与...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2018年中...

年份

  • 1篇2025
  • 5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5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对角分根法在下颌双根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9年
下颌双根阻生第三磨牙是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中较为常见的类型。本文在总结临床病例及经验的基础上,对临床中常用的冠根切割法进行改良,提出对角分根法,即通过远中轴角至根分叉的连线进行分根截冠,在提高双根第三磨牙拔除效率的同时,减小手术创伤。本文就该方法的手术方法、微创力学原理和操作要点进行介绍。
王鲲鹏李博龙袁逸杰孟昭松张婷婷
关键词:拔牙术下颌阻生第三磨牙
一新发RUNX2突变对其下游基因IBSP表达量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一颅骨锁骨发育不全(CCD)大家族的致病基因及其功能影响。方法收集一CCD家系,对其先证者及双亲行全外显子测序,并利用Sanger测序,验证其致病突变。利用二级结构及SWISS-MODEL软件对突变体蛋...
武京张婷婷张向宇
关键词:RUNX2
文献传递
PTH1R突变的原发性牙萌出障碍儿童患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与前瞻性临床多学科序列治疗
目的:Parathyroid hormone receptor 1,PTH1R是原发性牙萌出障碍的致病基因。本研究旨在发现原发性牙萌出障碍患者的PTH1R新突变。通过制定前瞻性多学科序列治疗策略,恢复PTH1R突变的原发...
张欣然于水鹏乔峰张健张婷婷
关键词:原发性牙萌出障碍儿童分子遗传学
PITX2突变导致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的遗传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研究1例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non-syndromic tooth agenesis,NSTA)患者家系的遗传学病因。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家庭成员的外周血,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工具进行变异检测及分析。锁定先证者候选基因后,通过Sanger测序技术验证变异位点。运用Protean、I-TASSER软件分别分析突变蛋白的二级结构和三维(3D)模型,并与野生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先证者及母亲均携带同一PITX2新发杂合移码突变(c.176delT,p.I59fsX149)。该突变改变同源结构域和OAR结构域,影响DNA结合活性及对下游基因的激活诱导能力。二级结构预测显示突变蛋白α螺旋数量减少,3D模型空间构象变化显著。结论:PITX2移码突变(c.176delT)可能是先证者患有NSTA的病因之一。本研究扩展了PITX2基因突变谱,为进一步探讨PITX2与NSTA之间的相关性提供临床与遗传学证据。
张亲林师仪张婷婷王慧娟叶杨杨张向宇
关键词:先天缺牙PITX2
牙龈软组织外周型成釉细胞瘤1例报告
2024年
成釉细胞瘤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牙源性上皮肿瘤,其一特殊亚型外周型成釉细胞瘤在临床上较为罕见。本文报告1例位于下颌牙龈软组织的外周型成釉细胞瘤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
黄昕郭正健包刚张婷婷
关键词:牙龈
口腔遗传病与罕见病生物样本库建设及相关样本保存编码专家共识被引量:1
2023年
口腔遗传病与罕见病生物样本极其珍贵,收集保存此类样本有助于阐明此类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提高诊治水平,而针对此类疾病生物样本库的标准化建设是实现这些目的的重要基石。目前有关口腔遗传病与罕见病生物样本库建设的文献信息非常少,也缺乏口腔颌面部来源生物样本分类及其编码的标准或建议,不利于口腔专病生物样本库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本文总结了口腔遗传病与罕见病生物样本库建设的背景、必要性、原则和要点。在全国生物样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出台的团体标准《人类生物样本分类与编码》基础上,新增76种口腔颌面部来源生物样本的编码建议,以期实现口腔颌面部来源生物样本分类与编码的标准化,推动口腔专病特别是口腔遗传病与罕见病生物样本库的智慧化建设,提升我国口腔遗传病与罕见病的整体研究水平。
阮文彦张燕丽郑树国孙瑶范志朋宋亚玲孙宏晨王文梅代杰文赵震锦张婷婷陈栋潘永初蒋月桂王旭东郑黎薇朱庆林何淼许宝山贾仲林韩冬段小红
关键词:口腔医学生物样本库罕见病遗传病信息化
ANO5突变的繁茂型牙骨质-骨结构不良患者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繁茂型牙骨质-骨结构不良是一种罕见的、仅发生在颌骨内的范围广泛的骨代谢异常疾病,其特征是颌骨和牙槽突中散在分布的分叶状牙骨质样肿块。Anoctamin 5,ANO5是繁茂型牙骨质-骨结构不良的致病基因。本研究旨在发...
张欣然于水鹏孟昭松张婷婷
关键词:牙骨质文献复习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牙体解剖学的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牙体解剖学教学及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应用.方法:采用随机分组,通过考核评分及学生主观评价比较分析翻转课堂实施效果.结果: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闭卷考试及蜡牙雕刻成绩有显著提高.该模式不仅利于培养学习...
王鲲鹏申岱马恒香黄昕孟昭松孙军曹雅清张婷婷
关键词:牙体解剖学教学评价
围手术期迷走神经保护被引量:11
2017年
背景围手术期的各种刺激造成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这对脏器功能和内环境稳定势必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为了防止过度应激反应,人们通常会考虑应用多种药物以抑制过度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目的从系统的角度提出迷走神经保护的观点,为临床工作提供一种较为普适的原则,同时也为相关研究开辟新的思路。内容重点综述了迷走神经作为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对胸腹腔脏器功能及内环境稳定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调控作用。趋向提出迷走神经保护的观点,以提示人们在围手术期抑制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的同时,不应忽视副交感神经系统对于脏器功能调控的主导作用。
房怿张婷婷张文敬申岱
关键词:自主神经系统迷走神经心率变异性
改良手法复位配合功能训练治疗急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疗效分析
2023年
目的评价改良手法复位配合功能训练对急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疗效。方法按照纳入标准选取年龄19~55岁的急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采用改良手法复位)和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法复位),每组30例。2组手法复位后均配合3个月的功能训练。采用疼痛目测类比法(VAS)、最大主动开口度、下颌运动指数及MRI复查等指标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复位后即刻及3个月治疗结束后(治疗后)的疗效;通过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量表评估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并比较2组患者的复位成功率以及成功复位的操作次数。结果①2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最大主动开口度、下颌运动指数、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指数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②复位后即刻,试验组的最大主动开口度[(31.81±3.82)mm]和下颌运动指数[(6.89±1.51)分]显著优于对照组[(28.49±3.01)mm和(8.01±2.00)分],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最大主动开口度[(40.31±3.91)mm、(41.05±3.22)mm]及下颌运动功能指数[(2.43±1.16)分、(2.87±1.24)分]均得到进一步改善,但治疗后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试验组的VAS评分[(0.31±0.24)分]及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指数评分[(16.31±4.55)分]均较对照组[(0.55±0.21)分、(18.98±5.12)分]改善明显(P<0.05)。④复位后即刻MRI复查显示,试验组的复位成功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MRI复查显示,试验组的复位成功率(86.67%)亦高于对照组(73.33%),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成功复位的操作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手法复位不仅成功率较高,还可即刻改善患者的最大主动开口度和下颌运动功能,配合功能训练更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王鲲鹏袁逸杰金英淑张婷婷邓嘉胤
关键词:手法复位疼痛不可复性盘前移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