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洋
- 作品数:5 被引量:114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小流域降水径流沟渠中氮磷的流失特征与生态拦截效应
- 2016年
- 为研究降水径流过程中非点源污染物氮、磷浓度的变化特征,分析降水作用下长沙县金井河小流域农业源头沟渠水中氮、磷的流失特征与生态拦截效应。结果表明:在降水初期非点源污染物氮、磷浓度与降水径流量的变化均呈逐渐递增趋势,雨后均呈递减变化;降水作用下沟渠系统总氮输出的最大值为4.67 mg/L,总磷输出的最大值为0.38 mg/L,其氮素输出的主要形态为氨态氮和硝态氮;雨后各断面氮、磷的输出随着时间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总氮与总磷含量分别在雨后第3天和第2天达到最高;菖蒲–茭白段的生态拦截效果明显高于自然段的自然净化效果,表明植物拦截和吸收是植被段氮、磷去除的重要途径,菖蒲、茭白在6月吸收氮、磷分别达26.90、2.34 g/m^2。
- 何洋余红兵杨知建肖润林
- 关键词:降水径流氮流失磷流失沟渠非点源污染
- 亚热带农区生态沟渠对农业径流中氮素迁移拦截效应研究被引量:47
- 2016年
- 以我国亚热带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工程——生态沟渠为研究对象,在2013~2014年对其径流量和每月进出口水质中NH^+_4-N、NO^-_3-N和TN的质量浓度进行监测,通过分析生态沟渠在不同时间段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去除差异,探讨了生态沟渠对面源污染中氮素迁移的拦截效应.结果表明,2 a内生态沟渠对NH^+_4-N、NO^-_3-N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7.8%、58.3%和48.7%;拦截量分别为38.4、59.6和171.1 kg·a^(-1);进水中无机态氮NO^-_3-N和NH^+_4-N之和占TN质量分数的平均值为47.5%,出水中平均值为33.6%,比进水显著降低(P<0.01).2014年生态沟渠中水生植物全部改种为绿狐尾藻后,对NO^-_3-N和TN的拦截率比2013年分别增加了30.5%和18.2%,表明种植绿狐尾藻进一步提升了生态沟渠对氮素的拦截能力.可见,生态沟渠对农区地表径流中氮素迁移有较好的拦截作用,可作为一项重要的农业面源氮污染防控技术.
- 王迪李红芳刘锋王毅钟元春何洋肖润林吴金水
- 关键词:生态沟渠农业面源污染拦截
- 生物滤池/人工湿地/稳定塘工艺处理农村分散污水被引量:33
- 2015年
- 介绍了一种农村分散式污水的生态组合处理实用技术及其示范工程的运行效果。该生态组合处理技术主要由生物滤池、人工湿地和稳定塘等主要污水处理功能单元组成。示范工程一年期水样监测结果表明,对污水中NH+4-N、TN、TP、COD等指标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8%、97%、97%、88%;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B标准。该生态组合处理技术具有污水处理效果好、运行管理简单、建设和运行费用低等特点,在农村具有良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 李红芳刘锋黎慧娟肖润林何洋王迪吴金水
- 关键词:生物滤池人工湿地
- 水生植物对生态沟渠底泥磷吸附特性的影响被引量:39
- 2016年
- 以用于小流域源头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3条生态沟渠为研究对象,采集入口处(S1)、中间段(S2)和出口处(S3)沟渠底泥,分析其属性和磷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沟渠底泥全磷含量在0.19~0.60 g·kg^(-1)范围内,且沿水流方向有增大趋势;草酸提取态磷(Pox)及有机质含量与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R2=0.920和P<0.05,R2=0.549,n=9);而底泥的p H值则随着水流方向有降低的趋势。Langmuir方程拟合吸附数据发现,底泥吸附/解吸平衡磷浓度(EPC0)、磷最大吸附量(Smax)和磷吸附键能参数(Kc)分别为0.08~0.38 mg·L^(-1)、555.6~909.1 mg·kg^(-1)和0.18~0.52 L·mg^(-1)。样点S2(挺水植物梭鱼草和沉水植物绿狐尾藻交接种植区)的Smax最大、EPC0最小,样点S3次之,而样点S1的Smax最小、EPC0最大。这说明水生植物的种植和合理配置,不仅能够影响底泥基本属性的变化,且能增强底泥对磷的吸附作用,有利于降低生态沟渠的磷输出风险。
- 李红芳刘锋肖润林何洋王迪吴金水
- 关键词:生态沟渠水生植物LANGMUIR方程
- 室内绿狐尾藻湿地系统对高氨氮废水的净化作用被引量:8
- 2016年
- 本研究以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elatinoides)湿地系统为对象,分析绿狐尾藻湿地系统中NH_4^+-N的去除规律及氮质量平衡。结果表明,试验第28天,在200和400mg·L^(-1) NH_4^+-N两个处理中,水体全氮(TN)去除率分别为86.1%和77.7%,NH_4^+-N去除率分别为89.8%和78.8%。根据氮质量平衡得出,在200和400mg·L^(-1) NH_4^+-N两个处理中分别有14.7%和30.2%的外源NH_4^+-N直接被底泥吸附,25.3%和11.0%转化成底泥NO_3^--N,29.7%和12.7%被绿狐尾藻直接吸收利用,14.0%和23.3%残留在水体,剩余16.3%和22.8%可能被微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去除。研究结果表明,绿狐尾藻对氨氮有较好的净化效果,为其在人工湿地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余红兵何洋李红芳刘锋张树楠王迪肖润林
- 关键词:氨氮氮去除植物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