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兆新

作品数:16 被引量:160H指数:9
供职机构: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专项资金系建设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4篇花生
  • 5篇麦套花生
  • 5篇抗氧化
  • 4篇对花
  • 4篇生理特性
  • 4篇抗氧化系统
  • 3篇生育
  • 3篇连作
  • 3篇间作
  • 3篇耕作
  • 3篇耕作方式
  • 2篇行距
  • 2篇行距配置
  • 2篇性状
  • 2篇叶片
  • 2篇叶片衰老
  • 2篇玉米
  • 2篇源库
  • 2篇源库特征
  • 2篇套种

机构

  • 16篇山东农业大学

作者

  • 16篇李向东
  • 16篇刘兆新
  • 13篇杨东清
  • 9篇刘妍
  • 7篇高芳
  • 4篇何美娟
  • 4篇姚远
  • 1篇张倩

传媒

  • 5篇作物学报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花生学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山东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冬闲期耕作方式对连作花生叶片衰老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8
2019年
大田连作条件下种植大花生品种"山花108",以冬闲期免耕晾晒土地后整地种植(冬闲免耕露地,MGLD)为对照,设置冬闲免耕覆膜(冬闲期免耕晾晒土地后整地覆膜种植, MGFM)、冬闲翻耕露地(冬闲期翻耕晾晒土地后整地种植,FGLD)、冬闲翻耕覆膜(冬闲期翻耕晾晒土地后整地覆膜种植,FGFM)、冬闲压青露地(前茬花生收获后常规种植冬小麦,于花生种植前粉碎还田后整地种植, YQLD)、冬闲压青覆膜(前茬花生收获后常规种植冬小麦,于花生种植前粉碎还田后整地覆膜种植, YQFM)5种处理,探究对连作花生叶片衰老、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冬闲翻耕与压青处理均可提高植株功能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降低胞间CO2浓度;同时提高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延缓叶片衰老,进而增加荚果产量。YQFM、FGFM、MGFM处理的荚果产量较YQLD、FGLD、MGLD处理分别增加5.11%、6.77%、3.70%;与MGFM处理相比, YQFM、FGFM处理分别增产14.83%、8.30%;与MGLD处理相比, YQLD、FGLD处理分别增产13.30%、5.18%,并且增产幅度由高到低依次是YQFM、YQLD、FGFM、FGLD、MGFM处理。冬闲压青覆膜处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最佳。
刘妍刘兆新何美娟刘婷如杨坚群甄晓宇栗鑫鑫李向东杨东清
关键词:连作花生衰老特性
利用WGCNA鉴定花生主茎生长基因共表达模块被引量:4
2021年
以不同主茎高花生品种为材料,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茎秆转录组基因表达的异同,并结合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深入挖掘与主茎生长相关基因,深入认识花生茎秆形态建成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矮秆型Df216与高秆型花育33号相比较共有5872个差异基因;Df216与中间型山花108相比较共有6662个差异基因,这些差异基因涉及细胞壁和次生细胞壁的生物起源及调控过程、苯丙烷生物合成及代谢过程、木质素生物合成过程、纤维素合酶活性等分子功能。WGCNA鉴定到5个与主茎高呈极显著相关的共表达模块。编码咖啡酰辅酶A-O-甲基转移酶、转录因子ATAF2、WAT1、GDSL脂肪酶等基因是模块内的核心基因。通过筛选权重值构建核心基因的局部网络发现,Grey60模块的核心基因ADRL3L与编码莽草酸香豆酯/奎酸酯3’-羟化酶、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羟基肉桂酰辅酶A莽草酸/奎尼酸羟基肉桂酰转移酶、以及快速碱化因子、锌指蛋白、类COBRA蛋白等基因有较高互作网络关系;Brown模块核心基因TZB0A2则与编码b-1,4-半乳糖基转移酶、果胶乙酰酯酶、类受体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伸展蛋白等基因有较高互作网络关系。相关模块与核心基因的挖掘以及基因生物学功能和互作网络的解析有助于揭示花生主茎生长的遗传基础。
汪颖高芳刘兆新赵继浩赖华江潘小怡毕晨李向东杨东清
关键词:花生转录组核心基因
北方主栽花生品种的源库特征及其分类被引量:9
2021年
大田栽培条件下,以中国北方主栽的13个花生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单株叶面积、开花数、成果率等18个源库性状进行测定和计算,利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筛选花生源库性状评价指标,对比不同品种的源库性状差异和产量差异,并进行源库类型划分。结果表明,结荚期和饱果期的叶面积、开花数量、成果率和荚果充实度可以作为评价花生源库关系的主要指标。根据源库特征及产量表现可以把花生品种分为源库协调型、源大库小型、源足库少型和源足库多型4类。源库协调型品种叶片净同化率高,花期持续时间和开花数量适中,有效果比例和荚果充实度高,易获得高产。源大库小型品种叶面积过大,叶片净同化率和单位叶面积荚果产量低,荚果充实度低,限制产量提高。源足库多型品种产量限制因素为花期长,花数多,成果率低,无效果针和荚果消耗营养,有效荚果饱满度不足。源足库少型品种产量限制因素为开花持续时间短,花量少。因此,在花生生产中,应该针对不同源库类型品种,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叶源大小和开花量,防止叶源冗余、花多不实和果多不饱,提高有效果比例和荚果饱满度,增加荚果产量。
高芳刘兆新赵继浩汪颖潘小怡赖华江李向东杨东清
关键词:花生评价指标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麦后复种花生田土壤性质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4
2019年
小麦-花生一年两熟是解决粮油争地矛盾,实现粮油自给的重要途径,小麦收获后直播花生是麦油两熟的主要种植方式。试验在前茬小麦收获后设计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2种处理因素,共6个处理:旋耕秸秆不还田(RT)、旋耕秸秆还田(RTS)、免耕秸秆不还田(NT)、免耕秸秆覆盖(NTS)、深耕秸秆不还田(DT)和深耕秸秆还田(DTS)。研究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以及花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不同,在0—10 cm土层中,与深耕处理和旋耕处理相比,免耕处理增加了大粒径团聚体的质量比例,提高了团聚体的稳定性,增加了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而深耕处理主要改善了10—20,20—3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深耕处理还增加了干物质积累量,提高了花生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在相同的耕作方式下,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孔隙度,增加了粗大团聚体的质量比例以及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提高了团聚体的稳定性,增加了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增加了干物质积累量,提高了花生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DTS处理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比DT处理分别增加了10.89%和14.65%,RTS处理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比RT处理分别增加了10.00%和11.77%,NTS处理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比NT处理分别增加了16.31%和19.82%。处理间比较,与其他5个处理相比,DTS处理不仅改良了土壤理化性质,而且提高了花生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
赵继浩李颖钱必长李金融刘兆新高芳杨坚群甄晓宇杨东清李向东
关键词:秸秆还田耕作方式团聚体
播期对麦套花生物候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18年
以济麦22、山花108为试材,在大田条件下设置4个套种时期,系统研究了播期对麦套花生物候期、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花生各生育阶段延迟、全生育期明显缩短,不同播期处理的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均以5月25日播期处理最高,与其他播期处理相比,荚果产量提高了7.9%~28.7%;不同播期处理对小麦产量无显著影响。综合效益分析,本试验条件下花生的最佳套种时期为5月25日。
栗鑫鑫杨坚群甄晓宇刘兆新刘妍高芳李向东
关键词:花生播期物候期农艺性状
小麦行距配置对套种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以大花生品种早熟型山花108和晚熟型780-15为试验材料,设置小麦3种行距配置(25cm、30cm、大小行40cm+20cm)和2种花生种植方式(麦套、夏直播),探讨不同种植方式对夏花生产量构成、光合特性、抗氧化活性及...
刘兆新刘妍杨坚群甄晓宇栗鑫鑫杨东清李向东
关键词:麦套花生行距配置干物质积累抗氧化系统作物产量
控释复合肥对麦套花生光系统Ⅱ性能及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被引量:14
2017年
以大花生品种606为材料,设置基肥∶拔节期∶始花期比例为35%∶35%∶30%,调查同比例的普通复合肥和控释复合肥施用后麦套花生叶片光合性能及产量和品质变化,以期探明花生叶片光系统II性能对不同肥料类型的生理反应机制。结果表明,花生结荚后期,各处理叶面积指数(LAR)、叶绿素含量(Chl)和净光合速率(Pn)均呈降低趋势;与施用普通复合肥处理相比,施用控释复合肥显著增加了花生叶片Chl含量,提高了LAR和Pn,延缓了叶片衰老。JIP-test分析表明,施肥可以引起荧光诱导曲线(OJIP曲线)显著变化,其中K、J和I点的荧光强度值明显降低。JCRF处理显著提高叶片捕获的激子将电子传递到电子传递链中QA下游的其他电子受体的概率(Ψo)和以吸收光能为基础的性能指数(PIabs),降低K点的可变荧光FK占Fj–Fo振幅的比例(Wk)和J点的可变荧光Fj占振幅Fo–Fp的比例(Vj),表明PSII反应中心电子传递链综合性能以及供体侧和受体侧的电子传递能力均明显提高,其中受体侧性能的改善大于供体侧。与普通复合肥处理相比较,控释复合肥处理的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分别提高11.3%和15.2%,同时显著增加了花生籽仁蛋白质、脂肪和可溶性糖含量,提高了脂肪中油酸/亚油酸(O/L)的比值。因此,在等N-P2O5-K2O比例和等养分条件下,控释复合肥较普通复合肥可显著改善麦套花生叶片光合性能,有利于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
刘兆新刘妍刘婷如何美娟姚远杨坚群甄晓宇栗鑫鑫杨东清李向东
关键词:控释复合肥麦套花生光合特性
外源乙烯利施用时期对花生源库形成的调控效应被引量:2
2021年
为了解决源库关系不协调而限制花生产量提高的问题,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山花9号’花生为试验材料,设置花后10、20、30 d 3个喷施时期,以不喷施处理为对照,探讨不同时期喷施乙烯利对花生源库形成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花后10和20 d喷施乙烯利可显著减少花生的开花数量、果针数、幼果数,提高秕果数和饱果数,而花后30 d喷施处理对开花数量、果针数和幼果数无抑制作用。喷施乙烯利可以增加花生单株叶面积,开花后10 d喷施处理的单株叶面积增幅最大,随着喷施时期的推迟增幅减小。花后10和20 d喷施乙烯利显著提高了花生叶片的光合速率,但花后30 d喷施处理只能在短期内提高光合速率,对生育后期的叶片光合速率无显著影响。从源库综合性状来看,花后20 d喷施乙烯利的源库关系最协调,有利于促进同化物向荚果的运输,提高有效果比例和荚果充实度,从而提高产量。因此,喷施乙烯利是解决花生"花多不实、果多不饱"源库失衡现象的有效措施,生产中使用乙烯利控花应选择在开花后20 d喷施。
高芳李岳容张琼刘兆新赵继浩杨东清李向东
关键词:乙烯利花生源库特征
不同栽培方式对连作花生生理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0
2018年
大田连作覆膜条件下,以大花生品种"山花108"为试验材料,以常规种植冬前免耕(MG)为对照,设冬前翻耕(FG)和越冬作物压青(YQ)两种栽培方式,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连作花生营养生长、生理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探究缓解花生连作障碍的有效栽培模式。结果表明:YQ和FG处理明显促进连作花生的营养生长,YQ促进营养生长作用主要在生育前期,FG的作用主要在生育后期;与MG相比,YQ和FG均显著提高了连作花生叶面积指数、功能叶片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净光合速率,促进了植株干物质积累,增加了荚果和籽仁产量。与MG相比,YQ和FG荚果产量平均增加14.83%和8.30%,籽仁产量平均增加16.21%和5.22%,YQ的增产效果好于FG。从产量构成因素看,产量增加的原因主要是提高了连作花生单株结果数、出仁率和果重。此外,YQ和FG较MG还显著增加了籽仁蛋白质、粗脂肪含量及O/L比值,降低了可溶性糖含量,改善了花生品质。综合比较3种栽培方式,在覆膜栽培条件下,结合越冬作物压青对于缓解花生连作障碍效果最优。
刘妍刘兆新何美娟张倩姚远刘婷如杨坚群甄晓宇栗鑫鑫杨东清李向东
关键词:连作花生栽培方式生理特性
播种深度对花生生育进程和叶片衰老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被引量:10
2019年
在春播、土壤水分适宜以及起垄覆膜种植模式条件下,选用大花生品种山花108,设置3、5、7、9、11、13和15 cm (SD3、SD5、SD7、SD9、SD11、SD13和SD15) 7种播种深度,研究播种深度对花生生育进程、叶绿素含量、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量、抗氧化酶活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2年结果表明,播种深度明显影响花生出苗时间,与SD5 处理相比,SD15 处理的出苗期推迟5 d,产量形成期缩短2.5 d。播深过浅(3 cm)或过深(>7 cm)显著降低了植株主茎高和侧枝长,导致叶面积指数(LAI)显著降低;且降低了产量形成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导致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降低。播种过深(>7 cm)显著降低了产量形成期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显著提高,导致叶片膜脂过氧化加剧。各播深处理相比,SD5处理的荚果和籽仁产量较高,主要是由于其单株结果数、单果重及出仁率的提高,播种深度超过7cm后,减产显著。因而,春花生适宜的播种深度应控制在5cm。
甄晓宇杨坚群栗鑫鑫刘兆新高芳赵继浩李颖钱必长李金融杨东清李向东
关键词:播种深度生育进程抗氧化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