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初
- 作品数:5 被引量:28H指数:1
- 供职机构:大连市气象局更多>>
- 发文基金:大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 雨量数据图形处理分析显示系统开发及应用
- 2016年
- 介绍了市级雨量数据图形处理分析显示系统的设计思路及其功能特点。该系统引用Meteo Info类库开发,基于数据库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由独立的模块完成数据录入、质量控制及分析处理等功能;该系统具有高度自动化、使用方便简捷等特点,满足业务工作的雨量数据监控、图形显示等需要,在各级气象部门具有很好的推广和实用价值。
- 王囝囝邹善勇刘晓初
- 大连春季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的成因及特征分析
- 利用自动站资料、常规资料、云图、雷达、NCEP再分析等资料对大连春季一次冰雹天气进行分析,找出此次冰雹天气产生的物理机制。分析发现,这次冰雹过程主要是高空弱冷涡环流和低层河套槽共同影响,中高层有冷空气侵入以及低空急流、地...
- 赵繁盛李燕刘晓初
- 文献传递
- NOAA-AVHRR多通道卫星资料在辽东半岛地区大雾监测中的应用
- 2016年
- 基于NOAA-AVHRR多通道资料,统计分析了白天和夜间可见光通道、中红外通道及热红外通道下晴空地表、雾区、云区等地物的通道光谱特征,总结了白天和夜间雾区识别的一些指标,利用统计分析方法结合一定的图形处理方法对雾区进行自动识别。最后对2014年4月8日一次大雾天气过程进行了试验,雾区识别的结果与地面观测结果比较一致,表明该方法对识别雾区有一定作用,但对夜间的轻雾不能进行有效识别。
- 王囝囝邹善勇刘晓初
- 关键词:NOAA卫星资料辽东半岛
- 大连地区短时强降水天气特征及预报指标研究被引量:27
- 2016年
- 利用2004—2013年4—10月大连地区7个气象站和249个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观测数据及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对大连地区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气候特征、演变趋势和环流背景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强降水天气预报指标。结果表明:2004—2013年大连地区各气象站短时强降水年平均发生次数为2.2—2.8次,南部和东部地区短时强降水年平均发生次数呈略增多的趋势,中部和西北部地区短时强降水年平均发生次数变化较小,中北部地区短时强降水年平均发生次数呈略下降的趋势。大连地区短时强降水最早出现在4月,最晚出现在10月,7—8月为短时强降水集中出现的月份,强降水多出现在02—10时。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由东部向中部和西部呈递减的趋势,大连东北部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最多,南部地区次之,西北部瓦房店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最少;其中7月北部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最多,8月东部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最多,其他月份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较少,说明大连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分散性较强。925hPa与850hPa平均比湿、700hPa温度露点差、850hPa与500hPa温度差平均值、K指数平均值、0℃层平均高度及暖云层平均厚度等参数阈值可用于短时强降水实际预报业务中,可为大连地区强降水预报提供参考。
- 王囝囝黄振邹善勇刘晓初
-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
- 大连“11.28”翻船事故风浪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利用自动气象站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及WAVEWATCH III模式预报资等料对2012年11月28日大连翻船事故的大风大浪实况、事故成因及演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连此次翻船事故高空的强冷空气促使冷涡加强,西部大陆高压和蒙古气旋不断加强东移,东南部海上高压稳定少动,蒙古气旋底前部与海上高压顶后部梯度加大,梯度密集区正好位于渤海海峡,造成黄海和渤海偏西大风;低层辐散和中层辐合的垂直结构加强了低层以下的上下扰动,构成南北垂直环流,中层以下动力强迫下沉气流将北侧中层的动量下传至辽东半岛南部地面及黄海、渤海海面,使其不断获得动能,有利于偏西大风的加强;西南向岸大风有利于浪高增长,偏西大风及与其同时增长的大浪是大连地区此次翻船事故的主要原因。
- 李燕黄振刘晓初赵繁盛刘大刚
- 关键词:近海风浪海上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