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爽

作品数:4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化学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1篇动力学
  • 1篇性能评价
  • 1篇阳离子度
  • 1篇氧化法
  • 1篇乙基
  • 1篇油井
  • 1篇油井水泥
  • 1篇油井水泥降失...
  • 1篇乳液
  • 1篇乳液聚合
  • 1篇三甲基
  • 1篇三甲基氯化铵
  • 1篇水泥
  • 1篇前驱体
  • 1篇前驱体制备
  • 1篇自由基
  • 1篇吸附动力学
  • 1篇吸附剂
  • 1篇相对分子质量
  • 1篇氯化

机构

  • 4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4篇李爽
  • 2篇邓清月
  • 2篇王兵
  • 1篇马中亮
  • 1篇任宏洋
  • 1篇段文猛
  • 1篇高婷

传媒

  • 1篇环境化学
  • 1篇石油化工
  • 1篇精细石油化工...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BAP/O_(3)复合氧化体系对SMP的降解性能被引量:1
2024年
研究了碳酸氢钠活化过氧化氢法(BAP)、芬顿高级氧化技术(Fenton)、臭氧氧化技术(O_(3))及其复合工艺对三磺钻井液中的主要成分磺化酚醛树脂(SMP)的降解效能。遴选出BAP/O_(3)复合体系作为降解磺化酚醛树脂的最佳工艺,并探究了复合氧化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复合配方去除SMP效果优劣顺序为(BAP/O_(3))>(BAP/Fenton/O_(3))>(BAP/Fenton)>(Fenton/O_(3));除BAP和Fenton分段复合取得更佳效果外,其他3种复合配方均在同时添加时取得更佳的降解效果;BAP/O_(3)复合对SMP取得了最佳的降解和矿化作用,最大SMP去除率为95.92%。淬灭剂实验表明,BAP/O_(3)复合氧化体系中的主要活性氧化剂为碳酸根自由基(·CO_(3)^(-))、超氧自由基(O_(2)^(-·))和羟基自由基(·OH),其中·CO_(3)^(-)及其诱发的次生反应起到了关键作用。
王兵孙越商佳俭陶建李爽李爽
关键词:高级氧化法磺化酚醛树脂自由基
油井水泥降失水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被引量:2
2011年
简要介绍了由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丙烯酸(AA)和丙烯酰胺(AM)合成三元共聚物降失水剂的方法。考察了降失水剂用量对降失水剂性能的影响,以及最佳用量条件下降失水剂的耐盐、耐温性能等。结果表明,当降失水剂用量0.85%时,淡水水泥浆失水量仅为22 mL,水泥浆初始稠度12 Bc;氯化钠含量小于30%的盐水水泥浆失水量控制在50 mL以内;温度130℃时,失水量也能控制在50 mL以内;降失水剂对淡水水泥浆具有较好的流变性能,也能满足盐水含量小于30%的盐水水泥浆流变性能要求;降失水剂能使淡水和盐水水泥浆的游离水和抗压强度达到一级品要求,满足固井作业需要。
邓清月高婷李爽
关键词:固井油井水泥降失水剂
反相乳液聚合制备高相对分子质量和高阳离子度的聚丙烯酰胺被引量:15
2011年
以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为单体,采用反相乳液聚合制备了高相对分子质量和高阳离子度的聚丙烯酰胺(P(AM-DAC);考察了乳化剂和引发剂的种类,乳化剂、引发剂、AM和阳离子单体DAC用量,乳化剂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对P(AM-DAC)的特性黏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含脂肪醇聚氧乙烯醚(MOA)-3/MOA-9复合乳化剂的乳液体系稳定性最好,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V-50)的引发效果最好。采用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MOA-3/MOA-9复合乳化剂质量分数(基于反应体系的总质量)和HLB值分别为4.8%和8.6、AM和DAC的总质量分数为40%(基于反应体系的总质量)、V-50质量分数为0.09%(基于单体的总质量)、DAC摩尔分数55%(基于单体总的物质的量)。在最佳合成条件下合成的P(AM-DAC)的特性黏数最大(1378.7 mL/g),对含聚污水的絮凝效果好。
段文猛邓清月李爽马中亮
关键词:丙烯酰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反相乳液聚合高阳离子度聚丙烯酰胺
以NH_(2)-MIL-53(Al)为前驱体制备多孔掺碳Al_(2)O_(3)吸附剂及其对水中Cr(Ⅵ)的吸附性能
2024年
铬是污染性金属元素,铬含量是水质污染控制的一项重要指标,其中Cr(Ⅵ)的毒性最大,且易被人体吸收.本研究以水中的Cr(Ⅵ)吸附传质分离为目标,利用以铝为金属源水热法合成的铝基MOFs为前驱体,600℃煅烧后制备了多孔掺碳Al_(2)O_(3)吸附材料,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对其进行微观结构表征,探究了其吸附作用能力与机制.研究结果表明,XRD、SEM、BET等表征手段证明了NH_(2)-MIL-53(Al)与多孔掺碳Al_(2)O_(3)结构的成功合成.前驱体NH_(2)-MIL-53(Al)和煅烧后的衍生物多孔掺碳Al_(2)O_(3),在形貌上相似,且多孔掺碳Al_(2)O_(3)材料(180.24 m^(2)·g^(-1))的比表面积要大于NH_(2)-MIL-53(Al)(116.73 m^(2)·g^(-1)).多孔掺碳Al_(2)O_(3)材料对Cr(Ⅵ)的平衡吸附量最大可达到671.56 mg·g^(-1).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多孔掺碳Al_(2)O_(3)材料对Cr(Ⅵ)的吸附行为与Langmuir等温线模型和伪二阶动力学模型更加拟合.研究显示,多孔掺碳Al_(2)O_(3)材料可以作为除Cr材料实现对Cr(Ⅵ)的高效去除.
王兵曾瑶李爽李爽邱瑞斯
关键词:吸附动力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