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舒

作品数:10 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病毒
  • 2篇住院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2篇基因
  • 2篇基因组
  • 2篇儿童
  • 2篇腹泻
  • 2篇病毒性
  • 2篇病毒性腹泻
  • 1篇登革热
  • 1篇新型冠状病毒
  • 1篇血清
  • 1篇血清流行病学
  • 1篇疫苗
  • 1篇疫苗接种
  • 1篇疫情
  • 1篇上呼吸道
  • 1篇上呼吸道感染
  • 1篇时间序列

机构

  • 9篇甘肃省疾病预...
  • 2篇兰州大学
  • 2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武威市疾病预...

作者

  • 9篇梁舒
  • 5篇张晓曙
  • 3篇董茂星
  • 3篇刘新凤
  • 3篇张慧
  • 3篇杨建军
  • 2篇张慧敏
  • 2篇苏莉
  • 2篇姜中毅
  • 2篇汪鹏
  • 2篇蒋小娟
  • 2篇于德山
  • 1篇张宇
  • 1篇魏孔福
  • 1篇康倩
  • 1篇李治平
  • 1篇刘东鹏
  • 1篇姚进喜
  • 1篇陈建华
  • 1篇成瑶

传媒

  • 2篇疾病监测
  • 1篇中国食物与营...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病毒学报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中国病毒病杂...

年份

  • 1篇2025
  • 4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16
  • 1篇201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甘肃省武威市2011年-2014年腹泻住院儿童病毒性腹泻病原谱及A组轮状病毒基因分型变迁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分析2011年-2014年武威市腹泻住院儿童粪便中病毒性感染的情况和变化,掌握地区儿童病毒性腹泻优势病毒型别,为今后腹泻住院儿童治疗和预防提供支持。方法采集武威市凉州区医院5岁以下住院腹泻儿童粪便,每月采集10份~30份样品,采用ELISA方法进行A组轮状病毒初筛,后用WHO推荐的多重RT-PCR法进行分型。结果甘肃省武威市2011年-2014年腹泻住院儿童感染病毒性腹泻优势病原中,A组轮状病毒依然是造成儿童病毒性腹泻最主要病原体,其次为杯状病毒,腺病毒所占比例总体不高,2014年星状病毒比例明显上升;A组轮状病毒分型由2011年G1P8、G3P8为主,经过2年G9P8分型逐渐成为流行优势型别,并形成较稳定的流行。结论武威市病毒性腹泻病原分型特点较全国大部分地区流行情况大体一致,但也有其特有规律。
汪鹏康倩梁舒张慧敏常全娥于德山
关键词:轮状病毒病毒性腹泻基因分型
疾控机构青年职工健康行为相关因素研究
2023年
目的:了解全国省级及以上疾控机构青年职工健康行为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国家级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和新疆建设兵团共31个疾控机构40岁及以下职工共计6 099人,以网络问卷的形式开展饮食与健康相关行为调查。结果:共收集有效问卷5 353份。调查显示,睡眠时间≤6个小时的比例为30.1%,每日坚持运动时间>30min比例为32.6%,每周不吃早餐频次≥6次的比例为10.1%,4.3%的受访者每周在外就餐(外卖)次数在8次以上,不喝含糖饮料的比例为34.6%,完全符合膳食推荐摄入量的比例为18.9%。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间与性别、学历、慢病等因素呈正相关(r=0.04、0.03、0.11,P<0.05),与年龄、职称、BMI呈负相关(r=-0.10、-0.05、-0.06,P<0.01);运动时间与婚姻状况、慢病呈负相关(r=-0.06、-0.03,P<0.05);不吃早餐行为与婚姻状况、BMI相关(r=0.07、0.03,P<0.05),与性别、职称、岗位满意度呈负相关(r=-0.02、-0.06、-0.03,P<0.05);外出就餐行为与婚姻状况相关(r=0.10,P<0.01),与年龄、学历、职称、岗位满意度、慢病家族史等呈负相关(r=-0.06、-0.07、-0.07、-0.06、-0.04,P<0.01);摄入含糖饮料行为与年龄、性别、学历相关(r=0.09、0.06、0.09,P<0.01),与婚姻状况、BMI、岗位满意度呈负相关(r=-0.08、-0.04、-0.01,P<0.01);合理膳食行为与年龄、学历、职称、慢病、慢病家族史相关(r=0.05、0.09、0.15、0.08、0.12,P<0.01),与BMI呈负相关(r=-0.10,P<0.05)。结论:疾控机构青年职工健康相关行为存在一定不合理情况,且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性地加强健康教育和指导。
梁舒张宇张宇杨建军武海卓韩璐
关键词:疾控机构青年职工
2010-2021年甘肃省手足口病监测分析及模型预测被引量:11
2024年
目的 分析2010-2021年甘肃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组成,对2022-2024年甘肃省手足口病发病人数进行预测,为疾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21年甘肃省手足口病的发病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组成。基于R语言以2010-2021年甘肃省手足口病月发病人数构建季节性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对2022-2024年甘肃省手足口病发病人数进行预测。结果 2010-2021年甘肃省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26 265例,男女报告发病率分别为0.59%、0.41%,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4 433.505,P<0.05);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0~5岁,其中1~岁年龄组发病人数最多(29 269例);发病呈周期性流行,基本趋势为隔年出现发病高峰,2020年发病率最低,2019年发病率最高;全年有2个发病高峰,5-7月为主高峰,9-11月为次高峰。病原构成方面,肠道病毒71型(EV71)所占比例逐渐降低,其他肠道病毒逐渐变为优势毒株;重症及死亡病例病原体以EV71为主;男女性别间病原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构建季节性ARIMA模型ARIMA(4,0,1)(2,1,1)12,预测结果显示,2022-2024年甘肃省手足口病发病水平与2021年基本一致,预测发病人数与2021年接近,并保留以往双高峰发病的特点。结论 5岁以下婴幼儿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其他肠道病毒逐渐变为优势毒株,夏季高发。ARIMA(4,0,1)(2,1,1)12可以拟合甘肃省手足口病发病的演变趋势并进行短期预测。
杨建军冯燕梁舒刘新凤苏莉张晓曙刘东鹏
关键词:手足口病时间序列
甘肃省前3例猴痘病例流行病学特点和基因组序列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5年
了解甘肃省前3例猴痘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基因组特征及遗传变异情况,为甘肃省猴痘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对甘肃省报告的前3例猴痘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相应样本,利用Illumina mini-seq二代测序仪完成猴痘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和数据处理,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进行遗传特征、谱系分型和进化树溯源分析。甘肃省报告的前3例猴痘病例均症状较轻,主要为疱疹伴瘙痒和神经疼痛,无发热等全身症状,主要传播途径为男男性行为密切接触,但使用安全套可能无法有效阻断传播;测序获得的全基因组序列全长分别为病例1(GanSu-JC)197199 bp;病例2(GanSu-LZ)197200 bp;病例3(GanSu-BY)197199 bp,基因组覆盖度分别为97.12%、99.37%、99.38%,与参考序列(NC_063383.1)相比3例病例猴痘病毒基因组序列分别存在78、88、87处核苷酸突变,分别有38、42、42个氨基酸发生突变,涉及宿主免疫调控、病毒致病性等生物特性发生改变;系统遗传进化分析显示,GanSu-JC序列与韩国提交的序列遗传进化亲缘关系较近;GanSu-LZ和GanSu-BY序列与中国深圳、云南提交的序列遗传进化亲缘关系较近,均属于Ⅱb C.1谱系。甘肃省报告的前3例猴痘病例均为西非亚型Ⅱb C.1谱系,兰州市2023年底之前很可能已存在猴痘病例,提示甘肃应加强猴痘防控宣教、鉴别诊断和防治工作。
张慧王彪张晓曙董茂星梁舒赵哲陈建华魏孔福魏欢王淼
关键词:猴痘病毒流行病学特点
2009-2020年甘肃省5岁以下儿童感染性腹泻监测结果分析及模型预测被引量:10
2023年
目的分析2009—2020年甘肃省5岁以下儿童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原检出结果,并通过构建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预测未来3年的发病趋势,为控制感染性腹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2020年甘肃省哨点医院5岁以下儿童感染性腹泻病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然后采用R4.1.2软件,构建季节性ARIMA模型对未来3年的发病情况进行预测。结果2009—2020年甘肃省5岁以下儿童感染性腹泻5105例,男女性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儿童的年龄主要集中在0~2岁,其中7~12月龄组发病儿童最多;发病儿童病例数在各年份间呈周期性分布,2019年达到高峰;全年均有发病,6—11月为高发月份。临床症状中,粪便性状以水样便为主;42.38%的患儿发生呕吐,呕吐性状主要为胃内容物;约1/3患儿发热。病毒检出情况中,任一病毒阳性率为50.16%(2012/4011)。病毒阳性率的前3位依次为轮状病毒(33.15%)、诺如病毒(14.29%)和腺病毒(8.32%),其中轮状病毒中A组轮状病毒的检出率最高。细菌检出情况中,任一细菌阳性率为7.25%(271/3739)。细菌阳性率的前3位依次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3.92%)、志贺菌(2.73%)和非伤寒沙门菌(1.38%)。季节性ARIMA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21-2023年的发病水平相比之前明显下降,降至最低点后有缓慢上升的趋势。结论2岁以下婴幼儿是感染性腹泻的高发人群。全年以病毒性腹泻为主,优势病原为轮状病毒,秋冬季高发。ARIMA(1,0,0)(1,0,0)12可以拟合甘肃省感染性腹泻发病的演变趋势并进行短期预测。
杨建军上官小容梁舒刘新凤苏莉张晓曙
关键词:病毒性腹泻细菌性腹泻
甘肃省2023年输入性登革1型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2024年
目的对甘肃省2023年2份输入性登革热病例血清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为本省登革热研究积累基线数据并对输入疫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第三代测序平台对核酸检测为阳性的2份血清样本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将所获得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序列同源性分析以及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析和变异位点差异分析。结果通过三代测序获得2条登革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序列全长分别为10715 bp和10714 bp,核苷酸相似性为99.11%,氨基酸相似性为99.59%。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2条序列均为登革1型病毒基因Ⅲ型,与新加坡、印度、尼泊尔及我国广州市的分离株高度同源,核苷酸相似性大于96.91%,氨基酸相似性大于98.70%。氨基酸位点差异分析显示,DENV-2023-GS001和DENV-2023-GS002的E蛋白分别有10个、14个突变位点,但与毒力相关的主要位点没有改变。结论2023年甘肃省2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均感染登革1型病毒基因Ⅲ型,病毒在基因进化关系上与新加坡、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的病毒亲缘关系最近,甘肃省仍存在登革病毒输入传播的风险。
武海卓梁舒董茂星姜中毅魏欢张晓曙
关键词:登革热全基因组测序
甘肃省人群新型冠状病毒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了解甘肃省人群血清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简称新冠病毒)IgG抗体水平,为疫情防控提供重要血清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23年2月选取甘肃省14个市/州和兰州新区,每个市/州分别选取2个县/区,按照0~<5、5~<15、15~<25、25~<60、60~<80、≥80岁6个年龄段进行抽样。对调查对象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状况、疫苗接种情况等回顾性调查,同时采集调查对象外周静脉血,用化学发光法检测SARS-CoV-2 IgG抗体。分别采用χ^(2)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对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浓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效调查6238人,出现发热、咽痛等呼吸道症状者5302人,占85.00%,自诉未发病者303人,占4.86%,不清楚是否发病的占10.15%(633人)。血清SARS-CoV-2 IgG总阳性率为96.31%(6008/6238),抗体浓度(发光值)为66.99(41.83,83.49)。自诉发病组(含确诊)、自诉未发病组和不清楚是否发病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7.25%(5156/5302)、89.11%(270/303)和91.94%(582/633)。各市/州人群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17,P<0.05);5~<80岁人群抗体阳性率最高(97.07%,5174/5330),80岁以上老人抗体阳性率最低(90.57%,586/647),各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80,P<0.05);医护人员、学生抗体阳性率较高,分别为98.41%(806/819)和97.87%(1242/1269),不同职业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5,P<0.05)。完成新冠病毒疫苗接种2剂次及以上者5775人,占总调查人数的92.58%,5岁以下儿童全程接种率最低(28.74%,75/261),其次为80岁以上老人(85.16%,551/647),5~<80岁人群全程接种率为96.60%(5149/5330),不同年龄组间疫苗接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3.87,P<0.05)。自诉发病组完成接种2剂次及以上者占93.34%(4949/5302),抗体阳性率为97.25%(5156/5302);自诉未发病组全程接种率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6.47%(262/303)和89.11%(270/303);自诉不清�
张慧敏梁舒姜中毅王彪张慧蒋小娟董茂星成瑶姚进喜于德山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IGG抗体疫苗接种血清流行病学
甘肃省白银市1起幼儿园上呼吸道感染聚集性疫情的病原学调查
2024年
以2023年5月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1所幼儿园上呼吸道感染聚集性疫情病例为研究对象(以咳嗽、流涕、发热、咽痛、鼻塞等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收集病例信息,对采集的咽拭子标本进行了呼吸道多病原检测,并对HRSV阳性标本进行G蛋白高变区序列测序、同源性分析和构建进化树。共收集病例90例,发病率22.84%(90/394),小班组发病率最高(29.55%)。采集的17份咽拭子样本中16份为RSV A亚型,序列分析表明为A亚型ON1基因型。根据上述结果判定本次疫情主要由RSVA亚型感染引起,据此采取干预措施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梁舒张慧谢智博高跟霞王彪王淼魏欢张晓曙
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疫情
甘肃省某市2013-2014年发热呼吸道综合征住院患者细菌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了解甘肃某市发热呼吸道综合征病例的细菌种类构成,建立省级呼吸道传染病监测技术平台。方法采用多重PCR法对甘肃省某市哨点医院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发热呼吸道综合征住院患者痰液样本进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军团菌、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和百日咳杆菌检测,使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对阳性结果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检测100份痰液,任一病原阳性率为72.00%,肺炎链球菌(SP)检出率为62.00%、流感嗜血杆菌(HI)检出率为44.00%、肺炎衣原体(CT)检出率为2.00%、肺炎支原体(MP)检出率为6.00%,未检出军团菌(LP)和百日咳杆菌(BP),混合感染占42.00%。结论甘肃省某市发热呼吸道综合征住院病例细菌病原以SP和HI为主,两者混合感染多见。
蒋小娟刘新凤李治平汪鹏梁舒
关键词:细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