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殷昌青

作品数:1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体外
  • 1篇体外抗肿瘤
  • 1篇肿瘤
  • 1篇肿瘤细胞
  • 1篇细胞
  • 1篇抗肿瘤
  • 1篇活性
  • 1篇活性研究
  • 1篇构效
  • 1篇构效关系
  • 1篇MTT法
  • 1篇N-取代

机构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篇詹晓平
  • 1篇毛振民
  • 1篇刘增路
  • 1篇兰岚
  • 1篇殷昌青

传媒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14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新型N-取代吡咯类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2014年
目的:研究37个新型N-取代吡咯类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并探讨这些化合物的结构-活性关系。方法:运用MTT法来测试37个化合物对5种肿瘤细胞和1种正常细胞的体外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结果:化合物3f活性最高,其对MGC80-3的IC50值为61.29μM。同时成功地总结了新型N-取代吡咯化合物的构效关系:(1)对于吡咯母核的3位,取代苯环上对位氯取代和对位叔丁基取代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差不多,并且没有明显的规律性。(2)对于吡咯母核的4位,取代基团的电子云密度对抗肿瘤活性的影响也没有明显的规律。(3)对于吡咯母核的1位,当3位为对叔丁基苯基取代时,其整体活性顺序为:(苄基,溴乙基)>(甲基,乙基,丙基,丁基)>乙烯基;当3位为对氯苯基取代时,其整体活性顺序为:(乙烯基,苄基)>(甲基,乙基,丙基,丁基)。结论:为了得到更好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吡咯母核的1号位置上应该接入苄基等大空间位阻基团、容易形成氢键的基团或者不接入任何取代基,从而为吡咯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结构修饰以开发更高活性的抗肿瘤化合物提供指导。
殷昌青詹晓平兰岚覃维曦刘增路毛振民
关键词:肿瘤细胞构效关系MTT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