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媛

作品数:30 被引量:156H指数:7
供职机构: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中医药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药理
  • 4篇药理学
  • 4篇肝癌
  • 3篇雪峰
  • 3篇中药
  • 3篇卒中
  • 3篇网络药理学
  • 3篇细胞
  • 3篇脑卒中
  • 3篇分子
  • 3篇虫草
  • 2篇代谢产物
  • 2篇丹参
  • 2篇凋亡
  • 2篇多样性
  • 2篇学成
  • 2篇血性
  • 2篇药用
  • 2篇植物
  • 2篇生物合成

机构

  • 30篇湖南省中医药...
  • 13篇湖南中医药大...
  • 7篇湖南省中医药...
  • 5篇中国中医科学...
  • 3篇绿之韵生物工...
  • 2篇湖南中医药大...
  • 2篇三金集团湖南...
  • 1篇长沙医学院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湘南学院
  • 1篇中南大学
  • 1篇湖南神舟中药...

作者

  • 30篇蔡媛
  • 12篇彭艳梅
  • 11篇张水寒
  • 5篇曾普华
  • 5篇邓天好
  • 5篇钟灿
  • 4篇潘敏求
  • 4篇王勇庆
  • 4篇刘珍
  • 4篇刘浩
  • 3篇谢芳一
  • 3篇蒋超
  • 2篇糜亚男
  • 2篇梁雪娟
  • 2篇黄璐琦
  • 2篇胥新元
  • 2篇龙红萍
  • 2篇谭小宁
  • 2篇马莹
  • 2篇赵梁

传媒

  • 7篇湖南中医杂志
  • 4篇中成药
  • 3篇中国新药杂志
  • 2篇中药新药与临...
  • 2篇中医药导报
  • 2篇湖南中医药大...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药学学报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中国现代应用...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辐射研究与辐...
  • 1篇天然产物研究...
  • 1篇中草药
  • 1篇微生物学杂志
  • 1篇生物信息学

年份

  • 3篇2025
  • 3篇2024
  • 5篇2023
  • 5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UPLC-Q-TOF-MS/MS和分子网络技术快速分析玉叶解毒颗粒醇提物的化学成分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MS)整合分子网络(Molecular Networking)策略对玉叶解毒颗粒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分析与鉴定。方法根据正负离子模式下质谱扫描获取化合物二级质谱数据文件,计算MS/MS碎片模式的相似性并创建全球天然产物社会分子网络(GNPS),根据分子网络中相似结构的分子簇对玉叶解毒颗粒中的各大类成分进行快速鉴定。对于在分子网络中未体现的化合物则采用Agilent Masshunter Qualitative Analysis工作站中的分子特征提取(MFE)功能和中药成分数据库(TCM-DATA),根据一级、二级质谱数据和相关参考文献进行人工解析鉴定。结果通过液质分析从玉叶解毒颗粒中共鉴定出89个化学成分,其中酚酸类化学成分22个,黄酮及其苷类化学成分21个,环烯醚萜苷类化学成分6个,三萜皂苷类化学成分28个,其他类化学成分12个。结论采用UPLC-Q-TOF-MS/MS整合分子网络技术可对玉叶解毒颗粒进行快速和系统的化学成分识别,为其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所建立的分子网络能为中药复方成分的快速定性分析提供借鉴。
冯小龙蔡媛李鹏辉陈俊陈开义龙红萍彭艳梅
关键词:化学成分
2种辐照方法对红花生粉灭菌的影响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以红花生药粉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2种辐照灭菌技术应用于中药生药粉的适宜范围及其优缺点,以期为后期红花生药粉在实际生产应用中选择合适的灭菌方法提供参考。方法:研究不同辐照剂量(0、2、4、6、8、10 kGy)的^(60)Co-γ辐照和电子束辐照对其性状、微生物限度、指标成分含量及指纹图谱的影响。根据不同辐照剂量,优化红花生药粉的2种辐照灭菌加工工艺。结果:对比不同辐射源、剂量下红花原生药粉的性状、含菌量、药典成分含量和指纹图谱,在10 kGy剂量内,在^(60)Co-γ辐照灭菌和电子束辐照灭菌后,红花的性状变化无显著性差异。低剂量(2 kGy)辐照条件下即能达到国家药品卫生标准细菌总数,贮藏3个月后发现,辐照剂量越大检出微生物总数越少,说明辐照剂量的增加有利于红花原生药粉的贮藏,且相同剂量条件下^(60)Co-γ辐照灭菌效果较电子束辐照灭菌效果好。红花生药粉经2、6、8、10 kGy^(60)Co-γ辐照和电子束辐照后,在10 kGy剂量下红花电子束辐照在10 kGy内变化差异不显著,红花经10 kGy^(60)Co-γ辐照后其成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发生一定变化,因此建议红花^(60)Co-γ辐照剂量应控制在0~8kGy内。
周诗施廖鑫李鹏辉蔡媛孙瑜姚金成胥新元彭艳梅
关键词:红花辐照灭菌
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生物合成中P450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7
2020年
药用活性成分多来源于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是其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细胞色素P450s(cytochrome P450s,P450s)是一类分布广泛、由超基因家族编码的含血红色素的单加氧酶,在植物的代谢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熟知的几类药用植物活性成分为对象,对其生物合成途径中P450相关功能进行介绍,通过对P450在萜类、生物碱、黄酮以及苯丙烷类等常见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生物合成中的功能进行综述,为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及调控研究提供参考。
马莹蔡媛马晓晶崔光红唐金富曾雯张水寒郭娟黄璐琦
关键词:细胞色素P450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
基于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多花黄精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多花黄精内生细菌的多样性及菌群结构。方法通过蒽酮-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采用通用引物对细菌16S rRNA高可变区(V3-V4区)进行PCR扩增,运用Illumina Miseq PE25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扩增子进行测序,并用QIIME等软件对测序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菌群与多糖含量的相关性。结果多花黄精内生菌测序共获得90 628条有效序列和5 287个OTU,稀释曲线和Coverage指数反映测序结果比较全面地覆盖了多花黄精内生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其内生细菌多样性程度高。在门水平,其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属水平,核心菌群由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组成。PICRUSt基因预测表明,多花黄精内生细菌以代谢功能为主,主要包括能量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等。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在属水平共得到19个菌群与多糖含量相关,其中3个属呈正相关,16个属菌群呈负相关。结论多花黄精内生细菌的多样性程度高,存在多种不同种类的细菌,且菌群与多糖含量相关。该研究解析了多花黄精内生细菌的多样性、丰度及主要菌属,对深入研究多花黄精内环境有一定指导意义。
蔡媛刘浩王勇庆谢景黄建华劳嘉贺炜张水寒
关键词:内生细菌多样性群落结构
丹膝颗粒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2025年
目的探讨丹膝颗粒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复制大脑中动脉短暂阻塞(tMCAO)再灌注大鼠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10.8 mg·kg^(-1))及丹膝颗粒低、中、高剂量组(2.7、8.1、16.2 g·kg^(-1)),每组12只。再灌注24 h后,给药组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14 d。在造模24 h后及给药结束后进行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TTC染色法测量脑梗死面积;HE染色法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水平及脑组织中还原型辅酶Ⅱ(NADPH)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中烟酰胺磷酸核糖基转移酶(NAMPT)、多聚ADP核糖聚合酶1(PARP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升高(P<0.001);脑梗死面积显著增加(P<0.001);血清IL-1β、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1,P<0.001),SOD、GSH水平显著降低(P<0.001);缺血侧脑组织中NADPH含量及NAMPT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01),PARP1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P<0.001);丹膝颗粒中、高剂量组及尼莫地平组大鼠的脑梗死面积均显著缩小(P<0.01,P<0.001);丹膝颗粒中剂量组及尼莫地平组大鼠的血清IL-1β、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1,P<0.001),SOD、GSH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P<0.001),缺血侧脑组织中NADPH含量及NAMPT、PARP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丹膝颗粒能够缩小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脑梗死面积,改善脑组织病理损伤,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增强抗氧化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激活NAMPT、PARP1,维持NAD+水平,从而影响DNA修复、炎症反应等多方面有关。
龙慧玲陶新如冯小龙李鹏辉蔡媛彭艳梅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烟酰胺磷酸核糖基转移酶抗炎
虎蝎化积膏对裸鼠HepG2细胞移植性肝癌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虎蝎化积膏对裸鼠HepG2细胞移植性肝癌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BALB/c裸鼠HepG2细胞移植性肿瘤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虎蝎化积膏组(20 mL/kg)、阳性组(顺铂,4 mg/kg),各组给予相应药物干预,14 d后记录各组裸鼠体质量及生存状况,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细胞形态的变化,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Bcl-2、caspase-3、Cyt-C、p53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阳性组与虎蝎化积膏组裸鼠肿瘤生长受到抑制,肿癌组织Bcl-2蛋白表达降低,Cyt-C、p53、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1),虎蝎化积膏组裸鼠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降低(P<0.05,P<0.01)。结论虎蝎化积膏能抑制裸鼠HepG2细胞移植性肿瘤生长,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升高Cyt-C、p53、caspase-3蛋白表达,降低Bcl-2蛋白表达,进而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有关。
蔡媛杜青曾普华沈冰冰彭艳梅
关键词:肝癌HEPG2细胞凋亡
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PubMed等有关数据库中关于中药治疗肝癌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日期为自建库至2022年7月1日。使用Cochrane手册评估文献是否存在偏倚风险,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34篇。治疗组在瘤体近期疗效[OR=3.13,95%CI(2.63,3.73),P<0.00001]、血清甲胎蛋白[SMD=1.77,95%CI(1.20,2.33),P<0.0000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MD=18.68,95%CI(10.80,26.56),P<0.00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MD=12.91,95%CI(7.94,17.89),P<0.00001]、血清总胆红素[MD=7.97,95%CI(4.17,11.77),P<0.00001]、免疫指标CD3^(+)[SMD=1.03,95%CI(0.61,1.45),P<0.00001]、免疫指标CD4^(+)[MD=7.18,95%CI(5.39,8.97),P<0.00001]、免疫指标CD8^(+)[MD=3.42,95%CI(1.67,5.16),P=0.0001]、免疫指标CD4^(+)/CD8^(+)[MD=0.31,95%CI(0.10,0.51),P=0.003]以及不良反应[OR=0.19,95%CI(0.13,0.27),P<0.00001]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用西医治疗相比,中医药或中医药联合西医治疗原发性肝癌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谌泽芳刘珍邓天好岑章敏刘馨怡金禹辰谭小宁蔡媛张振贺佐梅曾普华潘敏求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中药临床疗效META分析
眼镜蛇药材质量标准提升研究
2023年
目的通过研究眼镜蛇性状、鉴别、检查等项目,建立眼镜蛇特异性鉴别方法,完善眼镜蛇药材地方标准,探讨其列入行业、地方或国家标准的可能性。方法收集眼镜蛇、蕲蛇、乌梢蛇、金钱白花蛇等共3科6属8种23条蛇类,对眼镜蛇进行外观性状和显微鉴别研究;通过比对GenBank数据库中收集蛇类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设计眼镜蛇特异性引物,提取DNA进行PCR扩增及电泳检测,并对其特异性和适用性进行了考察与验证;测定了眼镜蛇水分、灰分、浸出物等检查项目,完善眼镜蛇质量标准。结果眼镜蛇外观性状鉴别要点为“颈背部具眼镜状白色斑纹”“腹前段有1个黑褐色横斑,横斑前有1对黑色斑点”等,显微特征有角质鳞片、表皮、横纹肌、骨陷窝、骨小管等;眼镜蛇特异性引物YJS203-F/YJS303-R能够准确鉴别出眼镜蛇及其他蛇类;16批眼镜蛇样品的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的平均值分别为5.71%,21.10%,0.16%,20.32%,13.16%。结论COI基因序列能够对眼镜蛇进行特异性鉴别,该方法快捷高效、结果准确;在原有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完善了眼镜蛇药材的质量标准,为眼镜蛇药材质量评价体系的制定和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张彬杨晨蔡媛蔡媛镇兰萍镇兰萍蒋超
关键词:眼镜蛇聚合酶链式反应
特征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筛选不同产地茯苓药材差异质量标志物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利用化学模式识别技术,对茯苓药材HPLC特征图谱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差异质量标志物并建立定量分析策略,为茯苓质量标准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Welch Ultimate Plus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含0.2%四氢呋喃)-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22 nm,体积流量1 mL·min^(-1),柱温30℃,进样量10μL,建立茯苓药材特征图谱。运用相似度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等模式识别方法,筛选不同产地茯苓的差异质量标志物,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的要求,进行定量研究。结果:15批茯苓药材的相似度在0.935~0.998,共标定8个共有峰,指认出6个色谱峰;PCA结果显示样品按产地呈现聚类趋势,CA结果与PCA一致,通过OPLS-DA筛选茯苓酸作为差异质量标志物;建立的茯苓酸含量测定方法稳定、可靠且耐用性良好,符合药典要求。结论:通过特征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技术的分析策略,可快速有效地筛选不同产地茯苓药材的差异质量标志物,为茯苓药材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参考。
李鹏辉龙慧玲蔡媛龚年春章泽恒廖鑫彭艳梅
关键词:茯苓化学模式识别茯苓酸
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及网络药理学的石菖蒲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被引量:3
2024年
目的: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技术及网络药理学,分析预测不同产地野生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中潜在的差异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石菖蒲药材指纹图谱,确认共有峰并进行指认,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筛选引起产地差异的主要特征化学成分;再运用网络药理学构建“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预测Q-marker。结果:建立了4个产地18批石菖蒲药材指纹图谱,共有峰的选择显示不同产地石菖蒲药材的内在质量存在明显差异,PCA和OPLS-DA显示同一产地石菖蒲药材各自聚为一类,指认的3号峰(β-细辛醚)是引起产地差异的主要特征化学成分。网络药理学筛选出6个潜在Q-marker,结合Q-marker五要素原则,进一步明确β-细辛醚可作为石菖蒲的潜在Q-marker。结论:预测了β-细辛醚可作为不同产地石菖蒲药材的差异Q-marker,为石菖蒲质控指标的选择提供思路和参考依据。
李鹏辉孙瑜冯小龙陶新如龚年春蔡媛彭艳梅
关键词:指纹图谱化学模式识别网络药理学Β-细辛醚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