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丽仙

作品数:14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水利工程
  • 8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滇池
  • 3篇滇池流域
  • 3篇干旱
  • 2篇径流
  • 2篇干旱预测
  • 1篇地表
  • 1篇地表径流
  • 1篇地理
  • 1篇调度
  • 1篇调水
  • 1篇汛期
  • 1篇汛期降水
  • 1篇业务应用系统
  • 1篇印度洋海温
  • 1篇应用系统
  • 1篇雨量
  • 1篇雨日
  • 1篇再分析资料
  • 1篇上段
  • 1篇水库

机构

  • 14篇云南省水文水...
  • 2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江苏省水利勘...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14篇邓丽仙
  • 6篇杨帆
  • 3篇杨绍琼
  • 2篇张洪波
  • 1篇孔桂芬
  • 1篇崔松云
  • 1篇李小红
  • 1篇李长江
  • 1篇赵兰兰

传媒

  • 3篇水文
  • 3篇水利水电快报
  • 2篇水资源开发与...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人民长江
  • 1篇人民珠江
  • 1篇云南水力发电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水利信息化

年份

  • 4篇2025
  • 2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08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50年滇池流域汛期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24年
以滇池流域1970—2020年汛期(5—10月)降水量资料为依据,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近50年来滇池流域汛期降水年际变化的趋势性、周期性以及集中度、集中期、降水中心和旱涝发生频率等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近50年来,滇池流域汛期降水总体呈减少趋势,中部地区降水呈增加趋势,盘龙江上游的松华坝水库以上区域及南部地区降水呈减少趋势;(2)汛期降水年际变化存在31 a的主周期,中部主城区降水集中度高于南部地区;(3)汛期降水的中心整体呈现向东部、南部方向偏移的态势,且移动趋势显著;(4)滇池流域旱涝频发,尤其盘龙江中段昆明主城区为旱涝多发区。该成果对滇池流域水旱灾害防御及水资源管理具有参考意义。
邓丽仙杨帆杨洋李姣赵兰兰胡成龙李长江
关键词:滇池流域汛期降水集中度集中期旱涝特征
灰色系统理论在滇池流域干旱预测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08年
利用滇池流域51 a的实测降雨量资料,根据灰色系统理论和建模原理,建立了干旱灰色预测GM(1,1)模型。并利用建立的干旱预测模型对滇池流域干旱灾害进行预测,利用实测资料对其模拟计算结果进行检验。经残差、关联度检验等,所建立的干旱灰色预测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相符,比较适宜滇池流域干旱情况的中长期预测。通过与常用的周期叠加法对干旱年份的预测结果比较,证明灰色系统理论的预测结果更准确。
邓丽仙杨绍琼
关键词:干旱预测滇池流域
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的昆明市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2025年
为厘清昆明市水汽来源及输送路径,基于1980~2022年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年、季节尺度下昆明市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在年尺度下,昆明市水汽输送强度在空间上呈南强北弱的特点,东南部石林彝族自治县、宜良县水汽输送强度最强,北部东川区最弱。昆明市春季和秋季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北部及南海西部的两支水汽输送带;夏季水汽仅受孟加拉湾水汽输送带影响,水汽输送强度明显弱于其他季节,此时昆明市上空水汽均呈辐合状态,水汽主要汇集在西部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局部地区;冬季水汽来源以中纬度的西风水汽输送带为主,西太平洋南海水汽带为辅,此时昆明市大部地区呈水汽辐散特征,且在东北-西南地区上空存在一条明显的水汽辐散带。
李琳静邓丽仙邓丽仙金卓郭财秀刘磊
关键词:水汽输送水汽辐合
基于季节性叠加趋势法的云南省干旱预测研究
2023年
近年来,随着云南省干旱发生的频次不断增加,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开展干旱预测模型研究对云南省具有重要意义。分别选取云南省的石林、会泽、楚雄、元谋、红塔、隆阳、广南、瑞丽、屏边、景洪10个县市区内10个建站超30 a的基本水文站逐日实测降雨资料,基于季节性叠加趋势方法建立预测模型并计算得到预测数值,与各水文站实测降雨数值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季节性叠加趋势模型在云南省不同区域干旱预测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严重干旱区4站中有3站能准确反映干旱趋势,仅有1站能准确反映干旱程度;中度干旱区3站中有2站能准确反映干旱趋势,不能准确反映干旱程度;轻度干旱区3站中有2站能准确反映干旱趋势,仅有1站能准确反映干旱程度;总体来说,预测模型结果能较为准确反映干旱趋势,但对干旱严重程度反映效果有待提升。
杨帆邓丽仙廖明瑜赵兰兰
关键词:干旱预测干旱程度
云南省防汛移动巡查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2023年
为了有效提高云南省水利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增强处置和应对突发灾情的能力,云南省开发建设了一套防汛巡查平台。本文从系统建设原则、总体构架和具体功能等方面介绍了云南省防汛移动巡查平台的设计与实现,重点讨论了系统业务功能设计与实现方法。通过该系统的建设,提升了防汛工作中对现场巡查的险情、灾情等信息传输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相关部门防汛决策提供了及时可靠的信息支撑,同时以移动手机为载体,实现了防汛巡查“制度管人、程序管事、量化考核”,有效提高了云南省的防洪巡查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洪水带来的损失。
杨帆邓丽仙廖明瑜
关键词:防汛
云南雨日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2024年
为研究云南雨日特征,基于1960~2019年气象站点观测的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的重构海温资料,分析了云南降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温的联系。结果表明,云南降水主要集中在5~10月,以6~8月最多,并以5 d及以上的长持续降水为主。但是,近年来,云南雨日数有明显下降趋势,EOF分析第一模态表明,云南5~10月雨日变化主要为全区一致型。通过线性相关分析发现,同期北印度洋海温与云南雨日有显著负相关关系,将10°~25°N,55°~65°E区域平均海温定义为北印度洋海温指数,通过海温指数与同期大气环流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当印度洋海温偏高时,200 hPa西风急流增强,云南地区附近高空有风场辐合,500 hPa低纬度地区位势高度增加,700 hPa低空存在较明显的水汽通量辐散和下沉运动,由印度洋和南海向云南输送的水汽减少,不利于降水发生。通过对比海温低值和高值年的雨日数可以发现,印度洋海温高值年,云南5~10月雨日数均为负距平,反之亦然。研究成果可为金沙江中下游水资源调度和水库群联合调度提供参考。
邓丽仙郭财秀李飞龙和艳胡成龙李琳静
关键词:印度洋海温环流异常EOF分析
方差分析周期外推法在入库径流量预测中的应用
2022年
利用松华坝水库1955—2021年(67a)的入库径流资料系列,通过时间序列周期方差分析外推法计算了该水库的入库径流量的水文周期,得到松华坝水库入库径流量的水文周期是10a;根据这一周期长度,用实际入库径流资料与预报模拟计算结果进行检验,利用模型对水库入库径流量进行预测。从预测结果看,2022—2025年水库将出现入库径流量大量减少时段,水库的蓄水、供水矛盾将更为突出。
邓丽仙杨帆赵兰兰
关键词:方差分析外推法松华坝水库
昆明市2006年干旱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2006年,昆明市发生严重干旱,1-4月月平均降水量为9.3 mm,比常年同期减少51.4%;7-9月月平均降水量为106.9 mm,较常年同期偏少34.9%,成为自1992年以来同期最少的年份,相当于20年一遇的春旱和50年一遇的伏旱年。从降雨量、流域径流和土壤含水量等方面分析2006年昆明市干旱的成因和特点,为昆明市抗旱的规划、建设及减轻干旱造成的损失等提供科学依据。
邓丽仙杨绍琼
关键词:干旱径流降雨量
近40年红河流域(中国部分)水源涵养功能动态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被引量:1
2025年
水源涵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服务功能,对维持区域生态安全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明确水源涵养的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对于科学制定水资源保护规划、推进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基于In VEST模型计算红河流域(中国部分)1981-2020年8个时段(每5年为1个时段)的水源涵养功能,采用Sen+MannKendall及自然间断点法分析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内部差异,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红河流域(中国部分)多年平均水源涵养深度为68.7 mm,涵养量为5.77×10^(9) m^(3)。近40年间,水源涵养深度以-0.097 mm·a^(-1)的平均速率波动下降、水源涵养量以-7.5×10^(6) m^(3)·a^(-1)的平均速率波动下降。Sen+Mann-Kendall分析结果显示,水源涵养功能变化趋势以基本不变、轻微降低和轻微上升为主。林地、灌木林地和草地在水源涵养中占据主导地位,分别贡献了74.5%、13.8%和7.93%的水源涵养量。主要涵养区域集中在高程400-2 400 m和坡度5°-35°的区间,空间分布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2)自然间断点法分析结果显示,水源涵养重要区面积为8.24×10^(3)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0.8%,但其水源涵养量占总量的20.2%,水源涵养率高达1.53×10~5 m^(3)·km^(-2)。3)地理探测器分析结果显示,降水量是水源涵养功能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土地利用变化则为次要因素。降水量与土地利用类型的交互作用对水源涵养功能空间异质性具有显著影响,超过任何单一因素或其他交互因素。红河流域(中国部分)水源涵养功能呈现出显著的时间演变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降水与土地利用共同构成其时空异质性的关键驱动因素。
张洪波尹班李春勇崔松云和艳李小红李小红
关键词:水源涵养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下牛栏江中上段地表径流响应研究
2025年
当前全球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对全球水文循环的影响也成为政府、社会和科研工作者讨论和研究的热点。研究以昆明市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的水源区典型流域作为研究区,基于所收集的研究区多期气候和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气候倾向率和M-K趋势检验方法分析气候变化趋势,利用CA-Markov模型和GIS空间叠加工具分析历史及未来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SWAT模型模拟不同情景下的流域水文过程,开展流域径流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研究。研究发现:(1)1965-2014年间,研究区气温总体以0.256℃/10 a的速率上升,降水总体以18.5 mm/10 a的速率减少。M-K突变检验表明1993年以后流域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显著,流域年降水量在此期间发生多次突变但变化不显著。(2)耕地、林地、灌木和草地是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2005年以来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持续扩张,草地面积不断减少,耕地面积小幅降低,该变化使得产水率增加。(3)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贡献进行对比发现,气候变化是研究区径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其中,降水对径流影响最大。在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共同作用下,洪水期径流最为敏感;二者分别作用下,土地利用变化使得流域径流呈洪水期增加、枯水期减少态势;气候变化下各月径流量变化显著,相较于枯水期,洪水期变化更为突出。
邓丽仙张洪波张洪波孔功李琳静史丽波郭财秀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SWAT模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