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金哲龙

作品数:3 被引量:88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薄皮构造
  • 1篇断层
  • 1篇学分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力学性质
  • 1篇隐伏
  • 1篇造山带
  • 1篇震旦
  • 1篇震旦系
  • 1篇山带
  • 1篇数学
  • 1篇数学分析
  • 1篇松潘-甘孜造...
  • 1篇龙门山
  • 1篇滑脱层
  • 1篇滑脱断层
  • 1篇构造样式
  • 1篇古生界
  • 1篇板内
  • 1篇板内变形

机构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香港大学

作者

  • 3篇张维宸
  • 3篇颜丹平
  • 3篇金哲龙
  • 2篇魏国庆
  • 1篇刘鹤
  • 1篇周美夫
  • 1篇徐萍
  • 1篇董铁柱
  • 1篇刘少峰
  • 1篇宋鸿林
  • 1篇张冰

传媒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地质通报

年份

  • 3篇200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断展褶皱要素对隐伏滑脱层深度及几何样式的约束:数学分析及其在重庆地区薄皮构造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08年
根据平衡地质剖面原理,在前人建立的断展褶皱数学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出断展褶皱要素组合对隐伏滑脱层发育深度和几何样式的限定。需要给定的参数组合包括:断展褶皱后翼倾角2θ、翼间角γ、背斜的构造高度h、背斜的宽度LAB、断端点T以上地层厚度h0。这些参数均可由野外实测或地震剖面解释中给定。由这些参数可以推导出:断坡的倾角α、断坡的顶点T到断层滑距开始降低的点P的距离LTP。地层的压缩量f0、隐伏滑脱层的深度h’。将此推导过程用VC^++编程软件ZB1.0加以实现。根据地震剖面的解释及地表资料整理结果,把上述演算结果应用于重庆方斗山地区的茨竹亚背斜的2个剖面中,计算出隐伏滑脱层的深度分别为8.10~8.63km,证明茨竹亚背斜隐伏主滑脱层发育于寒武系底部。滑脱断层断坡倾角为29°~45°,属于中等倾角。这一研究成果既可在理论上定量计算隐伏滑脱层样式和深度,又能指导对潜伏构造的勘探实践。
张冰颜丹平宋鸿林张维宸徐萍魏国庆金哲龙
关键词:薄皮构造滑脱断层
川渝湘鄂薄皮构造带多层拆离滑脱系的岩石力学性质及其对构造变形样式的控制被引量:66
2008年
川渝湘鄂多层拆离推覆构造发育于秦岭-大别造山带、雪峰山厚皮构造带与四川盆地之间。这个薄皮构造带是在晚中生代沿一系列岩石薄弱层从南东向北西多层拆离滑脱构造作用下形成的,然而单纯的地表构造地质调查无法揭示各滑脱层是如何控制区内褶皱-断层关系的。因此,对拆离滑脱层进行识别是认识区内构造样式及其成因机制的关键。利用单轴岩石力学实验方法,对取自区内沿达县-大庸地质剖面不同岩性地层组合的样品进行岩石力学分析,并结合前人在区内已经获得的数据,结果表明区内至少发育5个可能的区域性拆离滑脱层。这些滑脱层主要由泥质岩、粉砂岩和泥质灰岩组成的,分别沿下寒武统牛碲塘组(DetI)、下志留统罗惹坪组和龙马溪组(DetII)、下二叠统栖霞组(DetIII)、下三叠统大冶组(DetIV)和中三叠统巴东组(DetV)发育。野外调查表明,DetI控制了深部构造层次的断弯褶皱和叠瓦扇,DetII可能控制了中部构造层次的断展褶皱和拆离褶皱,DetIII则可能与DetIV和DetV一起,共同控制了上部构造层次的侏罗山式褶皱。
颜丹平金哲龙张维宸刘少峰
关键词:构造样式
龙门山后山震旦系--古生界变形变质作用:松潘-甘孜造山带中生代伸展垮塌下的中地壳韧性流壳层被引量:19
2008年
中生代早期造山作用使松潘-甘孜地区地壳厚度加厚到约50-60km,因而随即经历了大规模区域性地壳伸展和减薄作用,然而迄今为止,对伸展和减薄事件的形成和发育机制还缺少深入了解。通过对龙门山前陆逆冲带腹陆地区,特别是其中发育的变质核杂岩及伸展变质穹隆体的详细构造解析,发现震旦系——古生界中普遍发育各种形式的顺层韧性流变构造,如韧性剪切带、透入性顺层面理及矿物拉伸线理、糜棱岩化及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并在龙门山北、中和南段造成大规模和不同程度的地层构造缺失或减薄;韧性流变构造流变方向在龙门山北段指向南或SSE,中、南段则指向SE;对志留系茂县群变质作用温压条件进行估算,其温度变化范围为265-405℃,压力变化范围为0.31-0.48GPa,代表了中地壳韧性流壳层(middle crustal ductile channel flow)的形成条件;前人用^19Ar/^40Ar和SHRIMP锆石U-Pb等方法对这一套区域动力变质岩石变质年龄的时代限定为190-150Ma,与中生代早期造山后板内伸展减薄事件相匹配。因此表明造山作用加厚地壳在中地壳层次以大规模韧性流变变形和变质作用对地壳厚度进行了调整,相对于上地壳层次变形和变质作用而言,中地壳韧性流壳层是松潘一甘孜造山带伸展和减薄的主要原因。在区域上如果消除新生代松潘-甘孜高原加厚和相对上扬子地块逆时针旋转的影响,中生代韧性流壳层流变方向总体为sSE或向南,因此代表南秦岭造山作用后的板内演化阶段,并且是造成松潘-甘孜造山带伸展垮塌的主要原因。
颜丹平刘鹤魏国庆周美夫董铁柱张维宸金哲龙
关键词:龙门山松潘-甘孜造山带板内变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