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
  • 3篇手术
  • 3篇外科
  • 2篇动脉旁路
  • 2篇动脉旁路移植
  • 2篇动脉旁路移植...
  • 2篇血管
  • 2篇移植术
  • 2篇旁路移植
  • 2篇旁路移植术
  • 2篇主动脉
  • 2篇外科手术
  • 2篇夹层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2篇冠状动脉旁路
  • 2篇冠状动脉旁路...
  • 2篇冠状动脉旁路...
  • 1篇队列研究
  • 1篇心病

机构

  • 4篇国家心血管病...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北京世纪坛医...
  • 1篇济宁医学院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5篇于存涛
  • 2篇钱向阳
  • 1篇王为新
  • 1篇常谦
  • 1篇魏以桢
  • 1篇王巍
  • 1篇孙晓刚
  • 1篇张海涛
  • 1篇胡晓鹏

传媒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胸心血管...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术后血小板降低与患者死亡率关联研究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评估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体外循环术后血小板降低与患者死亡率的关联。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498例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50例,女148例,年龄(51.7±12.0)岁。根据术后72 h内最低血小板计数将患者分为血小板降低组(血小板计数<75×1015/L,n=178)与血小板正常组(血小板计数≥75×1015/L,n=320),对其围手术期院内死亡率及相关并发症行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终点为院内死亡率,次要终点包括二次开胸止血、肺部感染、术后持续肾脏替代治疗、截瘫、心力衰竭、住院时间及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结果: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体外循环术后血小板降低发生率为35.7%(178/498)。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血小板计数降低与1项主要终点(院内死亡率)、7项次要终点明显相关(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主动脉夹层术后血小板计数降低会提高术后死亡率(OR=12.57,95%CI:2.26~69.93,P=0.004)、二次开胸止血率(OR=6.21,95%CI:1.31~29.46,P=0.022)、持续肾脏替代治疗率(OR=7.51,95%CI:2.53~22.34,P<0.001)、截瘫(OR=23.99,95%CI:1.47~392.21,P=0.026)、心力衰竭发生率(OR=4.71,95%CI:1.19~18.62,P=0.027)及住ICU时间(OR=1.86,95%CI:1.11~3.12,P=0.019)。结论: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体外循环术后血小板降低(72 h内出现过最低值)与术后院内死亡率有关联。
曹芳芳张海涛吴进林丘俊涛赵锐邱家伟戴路姜文翔谢恩泽华范舒雅宋剑高伟于存涛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血小板降低回顾性队列研究
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双切口手术矫治先天性主动脉弓复杂病变的效果
2017年
主动脉弓部病变的治疗方式与病变的解剖特点和患者的病情有关,传统的治疗方式需在体外循环和深低温停循环条件下进行,早期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风险较高。先天性主动脉弓复杂病变,指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合并不同程度的主动脉缩窄伴或不伴弓降部主动脉瘤。主动脉弓复杂病变的外科手术治疗主要采用解剖矫治(补片或人工血管置换)和人工血管转流。由于病变复杂、
王跃堂姜文翔王为新魏波于存涛
关键词:复杂病变非体外循环手术矫治先天性双切口常温
一站式杂交技术治疗23例冠心病合并主动脉穿透性溃疡
2019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一站式杂交技术治疗冠心病合并主动脉穿透性溃疡患者的早期临床结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23例冠心病合并主动脉穿透性溃疡的患者,男21例,女2例;年龄51~79岁,平均(67.5±7.5)岁。均于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未处理主动脉弓部2例(8.7%),主动脉弓部去分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18例(78.3%),杂交全主动脉弓替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3例(13.0%)。结果全组体外循环55~145 min,平均(94.3±25.7) min;主动脉阻断26~97 min,平均(61.4±19.3) min。术中出血510~900 ml,平均(654.8±78.7)ml,20例(87.0%)接受输血治疗。术后呼吸机辅助9~249 h,中位时间18 h,1例(4.3%)超过48 h;ICU停留1~23天,中位时间2.8天,6例(26.1%)超过4天。术后无死亡,主要并发症包括下肢轻瘫2例(8.7%),二次开胸止血1例(4.3%),胸腔积液1例(4.3%),气胸1例(4.3%),下肢瘫、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不全、呼吸衰竭、二次气管插管1例(4.3%)。结论一站式杂交技术治疗冠心病合并主动脉穿透性溃疡早期临床结果满意,手术安全性良好,中远期结果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侯斌于存涛钱向阳胡晓鹏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脏外科手术杂交技术
支架象鼻加升主动脉至股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全主动脉重度瘤样扩张的主动脉StanfordA型夹层或主动脉瘤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总结支架象鼻加升主动脉至股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瘤样扩张病变的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瘤的临床经验,探讨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慢性主动脉夹层瘤样扩张病变的手术治疗策略并总结早期随访结果。方法2006年2月至2011年11月,19例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瘤伴全主动脉瘤样扩张的患者接受了支架象鼻加升主动脉至股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男性14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2±8)岁,平均体质量(70±15)kg。除1例为全主动脉真性动脉瘤外,其余均为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其中马方综合征患者8例。患者行直视支架象鼻术及主动脉弓部人工血管替换,升主动脉到股动脉的人工血管旁路移植。结果手术无死亡;乳糜胸1例,治疗后好转,截瘫1例。心外转流时间(176±4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884-25)min,深低温低流量时间(23±8)min,术后下肢血压正常。术后随访(22±19)个月,无死亡病例,术后早期支架段假腔闭合率100%,术后3~6个月CT随访示降主动脉较术后早期无明显扩张。2例已成功完成二期(次)全降主动脉替换术。结论支架象鼻加升主动脉至股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重度瘤样扩张病变安全有效,能有效缓解因真腔小导致的下肢及内脏供血不足,可能延缓降主动脉假腔扩张速度,为二期常温全降主动脉替换打下基础。
魏以桢于存涛常谦钱向阳孙晓刚
关键词:主动脉瘤夹层心血管外科手术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的研究进展
2021年
目的总结旋股外侧动脉降支(DBLCFA)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的研究进展。方法将"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肌血运重建""全动脉化""解剖"以及"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descending branch of the lateral circumflex femoral artery""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total arterial revascularization"等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以及PubMed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996年1月—2020年11月相关文献共30篇,其中中文2篇、英文28篇。结合临床经验,从DBLCFA的解剖学特点、组织学表现以及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的疗效和手术技术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 DBLCFA在解剖上具有足够的可获取长度以及与冠状动脉相匹配的血管直径等特点,在组织学上具备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稳定性,且获取途径便捷、中期通畅率良好,因此成为心肌血运重建手术中动脉桥血管材料的一种可靠选择。结论 DBLCFA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在技术上安全可行,拥有较好的中期效果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但其远期应用效果尚需进一步评估。
宋剑王菊赵锐罗新锦于存涛王巍
关键词:心肌血管重建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心肌血运重建全动脉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