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涛

作品数:12 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理学
  • 4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4篇学成
  • 4篇化学成分
  • 4篇教学
  • 3篇化学成分研究
  • 3篇活性
  • 2篇药用
  • 2篇药用植物
  • 2篇药用植物学
  • 2篇生物活性
  • 2篇生物碱
  • 2篇实验教学
  • 2篇课堂
  • 2篇课堂教学
  • 1篇大学生
  • 1篇大学生科研
  • 1篇研究生课堂教...
  • 1篇药物
  • 1篇乙酸
  • 1篇英文
  • 1篇生物碱类

机构

  • 12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宁夏师范学院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作者

  • 12篇冯涛
  • 7篇李正辉
  • 7篇何隽
  • 5篇刘吉开
  • 4篇艾洪莲
  • 1篇丁建海
  • 1篇吴滨
  • 1篇刘良燕

传媒

  • 4篇中南民族大学...
  • 3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有机化学
  • 1篇鞍山师范学院...
  • 1篇中药材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 1篇中国化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恰米烷型倍半萜——结构和生物活性
2021年
恰米烷是一类具有螺[5,5]十一烷双环结构的特殊倍半萜类型,因其特殊的结构类型和良好的生物活性日渐成为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热点.对从不同来源的恰米烷型倍半萜的结构及其生物活性进行综述,发现恰米烷型倍半萜活性与C-4/C-7有过氧桥环有关,这对今后探究不同结构的构效关系具有极大意义.
冯涛刘吉开
关键词:生物活性
思茅山橙中的单萜吲哚生物碱类成分
2020年
利用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从思茅山橙(Melodinus henryi)中分离纯化得到6个生物碱类化合物.通过UV、IR、NMR、MS等波谱学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结构分别是:19R-acetoxytabersonine(1)、11-methoxy-19-hydroxytabersonine(2)、16β-hydroxy-19R-vindolinine(3)、19R-kitramine(4)、trichophylline(5)、voaharine(6).化合物6的结构进一步被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确证.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利用MTT法检测了化合物1~6对5种人类肿瘤细胞系的细胞毒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1和2对5种人类肿瘤细胞系具有较好的细胞毒活性.
何隽张发雷望石琴王淙薇崔琴丹冯涛
关键词:化学成分生物碱
猕猴桃内生真菌Fusarium tricinctum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为研究猕猴桃内生真菌Fusarium tricinctum的固体发酵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菌活性,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HPLC制备等方法,从Fusarium tricinctum的大米发酵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高分辨质谱以及文献调查等方法将化合物结构鉴定为:1H-indole-3-carboxaldehyde(1)、indole-3-acetic acid(2)、indole-3-acetic acid methyl ester(3)、nicotinic acid(4)、N-acetylanthranilic acid(5)、4-hydroxybenzaldehyde(6)、methyl 4-hydroxybenzeneacetate(7)、methyl p-hydroxyphenyl acetate(8)、methyl 4-hydroxy3-methoxyphenylacetate(9)、α-hydroxy-β-phenylpropionic acid(10)、methyl 4-hydroxy-3,5-dimethoxybenzeneacet ate(11)、3,4,5-trimethoxyphenylacetic acid methyl ester(12)、3,7,9-trihydroxy-1-methyl-6H-dibenzo[b,d]pyran-6-one(13)、enniatin B1(14)和enniatin A1(15).化合物14对丁香假单胞杆菌猕猴桃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Psa)有一定的抑制作用(MIC为25µg/mL).
何隽马锦涛马蕊吴风杨诚鑫冯涛
关键词:化学成分抗菌活性
高等真菌中的新颖结构及生物活性分子研究进展
<正>高等真菌是提供天然产物结构和生物活性多样性的一类重要资源,也是我们长期的研究对象。近期,我们从口蘑属真菌、褐盖韧革菌、多孔菌等高等真菌的子实体或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天然产物,其在细胞毒、一氧化氮生成抑...
冯涛
关键词:高等真菌
文献传递
提高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质量的策略被引量:4
2018年
药用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是药用植物学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针对目前我校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等措施,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识药"水平,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显著提高了药用植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
李正辉何隽冯涛艾洪莲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教学质量
药物色谱分析技术实验教学中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被引量:1
2016年
药物色谱分析技术实验是药物分析专业一门重要的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起到很大作用.本文从科研思维渗透、实验内容更新、实验报告改进、考核方式优化等方面探讨了在药物色谱分析技术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措施.
何隽艾洪莲冯涛李正辉吴滨刘吉开
箭根薯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箭根薯(Tacca chantrieri Andre)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到12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为一个新的二氢查耳酮化合物,通过一维、二维核磁共振、高分辨质谱、红外、紫外以及多种波谱手段确定其结构为1-(1,3-benzodioxol-5-yl)-3-(2,4-bimethoxyphenyl)-1-propanone(1).通过波谱学数据及理化性质确定其他已知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1-(3,4-dimethoxyphenyl)-3-(2,4,6-trimethoxyphenyl)-1-propanone(2),alusenone(3),erythrabyssin II(4),phaseolin(5),warangalone(6),(2 S)-5-hydroxy-7,3′,4′-trimethoxyflavan(7),(2 S)-5-hydroxy-7,3′,5′-triamethoxyflavan(8),(2 S)-4′-hydroxy-5,7,3′-triamethoxyflavan(9),diosgenin(10),stigmasterol(11)和cycloneolitsol(12).
何隽马蕊邵倩陆颖冯涛李正辉
关键词:化学成分二氢查耳酮
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被引量:13
2021年
研究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科研力量,因此研究生课堂教学应以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意识和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为主旨。利用翻转课堂改革传统的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课前学生通过视频讲座、听播客、电子书等资料完成自主学习,课中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课后通过新形式作业加深和巩固学习内容。翻转课堂模式是大教育运动的一部分,将其运用于研究生课堂教学,能更好地提高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研究生的发散思维,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冯涛
关键词:研究生课堂教学科研创新能力
阿拉华蜡孔菌中四个新的2,5-二取代呋喃邻二醇(英文)
2017年
从阿拉华蜡孔菌发酵液中分离鉴定四个呋喃邻二醇,1R,2R-1-[5-(戊-4-烯-1-基)呋喃-2-基]丙烷-1,2-二醇(1),1S,2R-1-[5-(戊-4-烯-1-基)呋喃-2-基]丙烷-1,2-二醇(2)、1R,2R-1-[(5-戊基)呋喃-2-基]丙烷-1,2-二醇(3)和1R,2S-1-[(5-戊基)呋喃-2-基]丙烷-1,2-二醇(4).综合运用波谱分析(1D、2DNMR,HRMS)、化学法(异丙叉衍生物)和乙酸钼二聚体[Mo_2(OAc)_4]诱导CD谱等方法确定了化合物1~4的绝对构型.
刘良燕冯涛李正辉刘吉开
关键词:邻二醇
褐盖韧革菌发酵液的化学成分研究
2018年
目的:研究褐盖韧革菌发酵液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相硅胶柱层析和反相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借助核磁共振波谱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褐盖韧革菌发酵液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3′-hydroxybutan-2′-yloxy)-3-methylbutyl acetate(1)、(22E,24R)-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2)、vibralactone(3)、1,5-secovibralactone(4)、2-(4-hydroxylphenyl)ethyl acetate(5)。结论: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和5为从该菌中首次发现。
丁建海冯涛李正辉刘吉开
关键词:发酵液化学成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