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志高 作品数:8 被引量:25 H指数:4 供职机构: 中国石化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经济管理 天文地球 更多>>
页岩气勘探开发实验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4 2024年 页岩气开发的成功得益于全新地质理论的建立及工程技术的进步,其中地质理论的创新离不开实验技术的突破与发展,但随着页岩气进入全面开发的新阶段,对实验方法、基础理论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技术挑战。为此,针对页岩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从页岩矿物组成、岩石物性、孔隙结构、含气性及可压性等5个方面展示了地质实验研究的进展和应用实例,分析了页岩气勘探开发实验研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薄片鉴定和X射线衍射是页岩矿物分析最有效的定性定量方法,开展矿物成因实验研究对于揭示页岩成储规律及地质工程甜点段优选有着更重要的指导意义;②页岩物性测试方法多且标准不统一,需要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用的测试方法,开展地层条件下的物性测试对储量计算及开发效果评价更有帮助;③页岩孔隙结构表征已形成了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从二维到三维的综合评价方法,可指导开发层系划分和水平井靶窗优选;④页岩含气性评价已形成了现场含气量测试、等温吸附、气体碳同位素监测等实验方法,揭示了页岩气赋存状态和解吸规律,可有效指导气井生产制度制订和采收率提高;⑤页岩可压性评价已形成了X射线衍射、多尺度的裂缝网络刻画、三轴力学、差应变法、声波各向异性法及声发射法等实验方法,可指导水平井设计和压裂工艺优化。结论认为,建立跨尺度多方法深度融合的实验体系、加强原位条件下的页岩气储层评价、开展关键参数的动态演化和基于大数据模型的人工智能实验评价等是下一步研究方向,持续完善页岩气实验地质技术体系方可为页岩气高效勘探开发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何希鹏 蔡潇 蔡潇 丁安徐 高玉巧 丁安徐 姜志高 曾隽关键词:页岩气 储层评价 人工智能 基于现场含气量测试对产能预测的方法探讨 目前,国内外对含气性的实验普遍是利用现场含气量测试,得到含气量,但是,越来越多的经验告诉我们,很多井测试出来的含气量差不多,但是产量却相差很大,这是为什么?目前,国内外并无对此有较好解释的研究。 姜志高关键词:产能预测 延川南深部煤层气富集高产关键因素 被引量:4 2022年 通过梳理气田沉积环境、煤岩煤相、构造断层、储层物性等资料,总结气田深部煤层气储层主要有以下特征:(1)高含气量,一般大于12m^(3)/t;(2)高储层压力,一般大于6MPa;高地应力,破裂压力一般大于35MPa,停泵压力一般大于25MPa;低渗透率,一般低于0.3md;(3)高矿化度,一般大于5000mg/L。远离逆断层、高含气量、高储层压力、滞流水环境是延川南深部煤层气富集成藏的地质基础。多造缝、造长缝、远支撑的压裂改造思路,大排量压裂工艺,低密度自悬浮支撑剂是深部煤层气高产的关键技术。 曾凡武 姜志高 蔡潇关键词:储层压力 地应力 渗透率 压裂工艺 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交联聚合物微球改善聚合物驱的效果 被引量:10 2016年 针对海上油田非均质性较强的特点,为了强化聚合物驱在海上油田的应用,以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为单体,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了交联聚合物微球,研究了该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的微球形态、封堵性能,并将其与聚合物HAP复配进行驱油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所合成的交联聚合物微球在模拟水中溶胀10 d后尺寸在27~37μm左右,该微球具有很好的封堵效果,向尺寸Ф2.5 cm×60 cm、水测渗透率1.064μm^2的填砂管中注入3 PV熟化10 d的质量分数0.04%的交联聚合物微球后,前端压力从7.9 k Pa增至190 k Pa,中后端的压力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并联岩心驱油实验表明,注入聚合物(0.145%HAP)/交联聚合物微球(0.03%)复配体系后有20%流体转入低渗透岩心,复配体系的提高原油采收率效果比单纯的聚合物驱(0.175%HAP)高10%以上。非均质岩心驱油实验结果也表明复配体系提高采收率比单纯聚合物驱的高6%。交联聚合物微球能够较好地改善聚合物驱的效果。 姜志高 郑晓宇 郭文峰 陈海玲 崔超 孙志龙关键词:交联聚合物微球 海上油田 封堵性能 提高采收率 复配体系 基于页岩现场含气量测试结果预测产能的方法 被引量:7 2019年 国内外还没有较好的提前预测页岩气井产能的方法,且由于含气量测试结果与后期产量差异较大,导致页岩气含气量测试在业内争议较多。通过对解吸过程剖析,初步解答了很多含气量相当的井产量差异较大的这个业内难题,认为单一含气量数据不足以表征含气性,还应该考虑其解吸过程,如解吸速率、游离气占比等因素,将解吸过程结合起来,由此定义了一个新的指数,即含气性指数,对其计算方法进行定义:含气性指数=解吸速率×游离气占比×总气量,并对其内在含义进行了分析。通过现场含气量测试数据,对产量具有相关性的因素进行筛选,挑选出含气性指数和压力系数对日产量具有明显相关性的因素,并通过含气性指数和压力系数2个因素,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得到日产量预测公式,并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现场验证,发现此公式预测出产能与后期实际日产量高度吻合,使得今后现场含气量测试结束后,即可对其产能进行初步预测。 姜志高 曹海虹 丁安徐 高和群关键词:产能预测 渝东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压裂液伤害实验 2020年 在压裂施工过程中,由于页岩储层致密,渗透率一般在微达西以下,孔隙喉道小,且连通性差,页岩层理和微孔缝较发育,压裂液在压力差和毛管力作用下侵入储层,导致储层损害及单井产量较低等突出问题。针对渝东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开展了储层特征描述、压裂液性能、自吸实验及渗透率伤害实验。结果表明:页岩自吸阶段和加压饱和10MPa条件下,侵入岩芯中的标准盐水大体相当,不同岩芯略有区别,分别占总吸水率的40%~45%;再加压20MPa,此压力区间浸入岩芯的溶液较少,只有0.88%~20.24%之间,明显低于自吸阶段和加压饱和10MPa阶段。分析认为10MPa压力可以克服页岩岩芯内多数毛孔压力,使得溶液浸入岩芯。页岩储层伤害实验表明,不同实验井对不同压裂液侵入引起的伤害率差别较大,受矿物成分、孔隙大小等物性配伍影响较大。 易明华 姜志高 曾隽 聂军关键词:页岩 自吸 压裂液 渗透率 页岩含气量全自动测试仪研制及应用探究 2021年 页岩气含气量测试有人工测量法和自动测量法两大类。针对人工测量法在管线连接复杂、组装较为繁琐、劳动强度大、人员数量多等弊端,以及现有自动测量设备在仪器结构、运行稳定性及功能上的不足;研制了页岩含气量全自动测试仪。从仪器结构、核心部件、采集处理软件、加热恒温系统、安全性能等方面提升了仪器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高和群 姜志高 李岳栋 邹常铭 张玮 李维页岩油微尺度流动油-固界面黏附作用机制 2025年 针对中国苏北盆地溱潼凹陷阜宁组二段(阜二段)泥页岩储层,系统探讨了页岩油在微尺度流动油-固界面的黏附作用机制。通过详细分析泥页岩的矿物组成、孔隙结构及流体特征,结合原子力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揭示不同类型页岩中页岩油流动规律和油-固界面黏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页岩油在压力驱动下储层内呈现出明显的分组分动用特征,轻质组分优先动用吸附至页岩壁面,显著增强了油-固界面的黏附力,且随着压力增加,重质组分开始流动,并进一步提升了黏附力,但压力超过5MPa后黏附力趋于稳定。油-固界面黏附力测试表明,在低压条件下纹层状泥岩和块状粉砂质泥岩是提高页岩油采收率的重点类型;而在高压条件下,纹层状泥岩对页岩油的吸附和解吸附作用机制成为未来提高溱潼凹陷阜二段页岩油采收率的关键研究方向。 刘晓宇 黄振凯 昝灵 姜志高 牛骏 伦增珉关键词:页岩油 溱潼凹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