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文君
- 作品数:3 被引量:45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腹部常用穴穴区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差异及不同温度艾灸的影响被引量:32
- 2017年
- 目的观察正常生理状态下腹部常用穴穴区微循环的规律特点,比较不同温度艾灸对其微循环的影响差异。方法纳入52例正常青年志愿者(男18,女34),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依次测量其腹部的神阙、肓俞、天枢、大横、水分、气海、关元、中脘穴穴区皮肤微循环值;随后从中选取神阙、天枢穴进行不同温度(40~43℃和>43℃,<44℃)艾灸干预,连续灸7次,每次2种温度各2min,观察不同温度艾灸对该两穴穴区皮肤微循环的影响。结果 (1)正常生理状态下,神阙穴穴区微循环值明显高于其他所测穴位穴区的微循环值(P<0.01);肓俞穴微循环值高于天枢穴(P<0.05)、大横穴(P<0.01);天枢穴微循环值高于大横穴(P<0.01)。(2)艾灸后神阙、天枢穴微循环值均升高且神阙穴在2种温度艾灸时的微循环均值、最大值、与艾灸前的差值皆大于天枢穴(P<0.01);在艾灸刺激下,神阙穴微循环值较天枢穴先出现变化并且晚进入平台期;神阙穴微循环值对艾灸温度变化的反应比天枢穴敏感。结论腹部常用穴位中,神阙穴穴区的皮肤微循环值最高;腹部水平平脐的穴位整体表现出越接近脐,其皮肤微循环值越高的趋势。同等温灸条件下神阙穴穴区皮肤微循环值的升高速度、幅度和持续升高时间都优于天枢穴。初步明确神阙穴在腹部常用穴位中具有微循环的特殊性与优越性,为穴位微循环结构特异性提供有效的证据支撑。
- 蒋颖戴文君姜劲峰
- 关键词:神阙穴微循环艾灸
- “温脾涩肠方”隔药饼灸对克罗恩病的作用机制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隔药饼灸对克罗恩病(CD)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为隔药饼灸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隔药饼灸组,每组6只。模型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法建立,隔药饼灸组用天枢(双)和气海穴隔药饼灸治疗14 d。采用结直肠扩张刺激(CRD)检测内脏敏感性。采用逆转录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以及下游自噬相关16样蛋白1(Atg16L1)、免疫相关鸟苷三磷酸酶M蛋白(IRGM)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和隔药饼灸组的内脏疼痛阈值均显著下降(P<0.001)。干预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隔药饼灸组内脏疼痛阈值均显著上升(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隔药饼灸组内脏疼痛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的PI3K、AKT、mTOR、Atg16L1、IRGM蛋白表达量及mRNA表达量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隔药饼灸组的PI3K、AKT、mTOR、Atg16L1、IRGM蛋白表达及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隔药饼灸可通过P13K/AKT/mTOR信号通路调节CD模型大鼠结肠组织自噬,提高内脏疼痛阈值,促进大鼠结肠溃疡组织恢复正常。
- 冯骅丁敏蔡彬张雪徐蕾戴文君易越冯维琪
- 关键词:隔药饼灸克罗恩病自噬2,4,6-三硝基苯磺酸
- 冠心病患者前臂内侧反应点位置和痛觉与手厥阴经穴的一致性探测被引量:11
- 2015年
-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前臂内侧出现的反应点的形态和位置与手厥阴经前臂段经穴是否一致,以及"以痛为腧"——以患者对压痛的主观感觉作为取穴方法是否适用于冠心病。方法参照腧穴诊察法,对30例冠心病患者前臂内侧进行诊察,确定反应点的位置并标记测量,按比例折算成骨度分寸;准确定位经穴(大陵、内关、间使、郄门)并诊察穴位反应;对比反应点与经穴的形态改变。用von-frey测痛仪依次测量各点的痛阈值。结果 1在30例冠心病患者中,反应点与部分经穴出现触诊阳性反应,表现为硬结、空虚,或伴压痛。2反应点最为明显的四处分布于前臂内侧中央,分别为腕横纹上(0.99±0.37),(2.33±0.22),(4.33±0.53),(6.10±0.91)寸,与经穴定位并不完全重合。3反应点可归于经穴范围内的概率分别为内关(43.33%)、郄门(33.33%)、间使(13.33%)、大陵(3.33%);严格定位的经穴出现阳性反应的概率依次为郄门76.67%,内关73.33%,间使56.67%,大陵53.33%。4反应点的痛阈值明显低于准确定位的经穴,反应点和有反应的经穴痛阈值明显低于无反应的经穴,反应点在经穴范围与不在经穴范围其痛阈值无统计学差异,患者主观表述有压痛反应与无压痛反应的点痛阈值亦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 1冠心病患者在前臂内侧会出现反应点,反应点大都位于厥阴经循行线上,但并不完全与经穴重合;2经穴出现反应点的概率较高,但不是所有的经穴都会出现反应点;3研究结果不支持以冠心病患者前臂内侧出现的主观压痛点作为取穴依据。
- 姜丽华姜劲峰戴文君王玲玲
- 关键词:冠心病反应点经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