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石潇

作品数:2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裸鼠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多次注射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生成
  • 1篇血浆
  • 1篇血小板
  • 1篇照射
  • 1篇脂肪移植
  • 1篇皮肤
  • 1篇注射
  • 1篇紫外线
  • 1篇紫外线照射
  • 1篇光老化
  • 1篇富血小板
  • 1篇富血小板血浆
  • 1篇UV
  • 1篇成活率

机构

  • 1篇江苏大学
  • 1篇江苏大学附属...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2篇陈炜
  • 2篇石潇
  • 1篇李俊杰

传媒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年份

  • 2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反复紫外线照射建立皮肤光老化模型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 采用紫外线反复照射裸鼠局部皮肤的方法,造成皮肤光老化,探讨建造皮肤光老化模型的新方法.方法 紫外线照射裸鼠背部右侧标记区域皮肤(2.5 cm×1.5 cm),并以对侧未照射皮肤作为对照,观察紫外线对皮肤老化的影响.照射方法:第1周每次给予裸鼠紫外线照射量为180mJ/cm2(180mJ/cm2为最小致红斑量),第2~4周每周能量比前1 w增加1/3,分别为240、300、360 Mj/cm2,此后第5周起维持360 mJ/cm2分别至6(A组)、8(B组)、10 w(C组).每周每只裸鼠照射3次,完成最后一次照射24h后处死.取标记区域照射皮肤和对侧未照射皮肤,进行HE染色,并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羟脯氨酸(Hyp)、丙二醛(MDA)等生化指标.结果 照射10 w(C组)的裸鼠标记区域皮肤HE染色显示表皮明显增厚,真皮组织排列紊乱,SOD、Hyp、MDA指标与对侧未照射组具有统计学差异,符合光老化皮肤特性,证明紫外线局部照射裸鼠皮肤10 w的皮损状态可以作为皮肤光老化模型,用于皮肤光老化的相关研究.
石潇陈炜
关键词:皮肤光老化动物模型裸鼠
连续多次注射富血小板血浆对脂肪移植成活率及移植质量的影响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探讨连续多次注射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脂肪移植成活率及移植质量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接受吸脂手术的1名25岁健康女性自愿捐赠的大腿后外侧区脂肪,采用静置法纯化脂肪颗粒;抽取其外周静脉血,经两次200×g离心10 min收集PRP;将PRP与10%CaCl2溶液以10∶1混合。选取5周龄雌性裸鼠24只,体重(20±3)g,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n=12)。实验组于裸鼠左、右侧背部皮下各注射脂肪颗粒与PRP(10∶2)混合物0.8 mL,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脂肪颗粒与生理盐水(10∶2)混合物。在首次移植后5、10 d,两组再次分别注射PRP与生理盐水0.14 mL。移植后观察裸鼠存活情况;于首次移植后15、30、90、180 d,两组取标本进行大体观察,测定组织块重量与体积;组织学观察组织与细胞形态特征,计算坏死面积比与微血管计数。结果裸鼠均成活至实验完成,两组移植部位均未出现感染及破溃。各时间点实验组组织块表面血管生成以及横切面液化、坏死情况均好于对照组。首次移植后15、30、90 d实验组组织块重量及体积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180 d时两组组织块重量及体积相似(P>0.05)。组织学观察示实验组各时间点脂肪细胞形态结构均清晰,中心区空泡逐渐增大,无明显坏死物质及钙化发生;对照组脂肪细胞形态结构逐渐紊乱,且出现大量坏死物质,钙化明显。实验组15、180 d时坏死面积比均小于对照组,微血管计数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0 d内连续多次注射PRP辅助脂肪移植能促进脂肪成活并提高移植质量。
李俊杰石潇陈炜
关键词:富血小板血浆脂肪移植血管生成成活率裸鼠
共1页<1>
聚类工具0